基于素质提升的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研究
2019-03-20蒋仁福段诗云
□蒋仁福 姜 飞 段诗云
一、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及本质内涵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正常学习基础上,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统筹下,通过合法劳动、经营手段获得工资报酬和实践知识的过程[1]。在学生素质培养中,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的教育、经济和政治价值逐步凸显,日益成为高校建设“造血型”资助体系的关键一步。一直以来,勤工助学岗位由学校提供,主要包括图书馆管理、保洁、文案整理、会务组织等劳务型岗位。但是随着学校后勤管理市场化程度提高,电子办公的普及使得学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幅缩减。同时,勤工助学工资标准较低,难以吸引学生参与。岗位减少,吸引力降低也导致勤工助学运行机制缺乏活力,不能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希望通过扩大勤工助学岗位覆盖范围,提高勤工助学工作层次;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施行市场化运营体制,提高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中主体积极性;加强学校统筹引导,提高勤工助学的规范性和对勤工助学的总体调控能力。在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其做法是:在学校统筹下,成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经理和员工都由学生担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坚持将“解经济之困”与“塑健全人格”结合起来,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触市场的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的转变[3]。
二、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措施及风险的过程控制
(一)岗位开发市场化。
1.岗位开发市场化主要措施。在学校助学岗位减少的情况下,岗位的开发是勤工助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市场化的岗位开发指的是扩大岗位范围,面向校内外创造更多的岗位数量。在此过程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岗位开发值得借鉴。它由学校负责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勤工助学基金作为首期投资,并承担财务等相应风险,实现低门槛、低投资的自主创业。进而以“企业化、实体化、基地化”的模式,按市场规律运作,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学生热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开发主要是学校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劳动风险小、技术含量高、收入有保障”的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前参与社会分工。如软件开发、法律咨询、外文翻译、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家教服务、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
2.岗位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岗位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岗位的盲目开发导致的岗位闲置,岗位需求不平衡,岗位层次较低,社会岗位的安全性问题不易保障等。因此,在岗位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学生岗位需求调研。要避免资源浪费又要保证岗位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岗位与专业的结合,尽量满足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需要。同时,学校要通过风险评估、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购买商业保险等措施保障学生的岗位收入及在岗安全。
(二)岗位招聘市场化。
1.岗位招聘市场化主要措施。在勤工助学岗位招聘过程中,要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招聘行为。第一,学校要引导设岗单位制作岗位说明书,为在校学生提供全面的岗位信息;第二,学校要为各设岗单位建立畅通的岗位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岗位需求信息传播及时;第三,要举办勤工助学岗位招聘双选会等形式的招聘活动,为设岗单位及学生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平台。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对于招聘行为进行引导、规范、管理,确保岗位招聘的有序进行。
2.岗位招聘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岗位招聘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设岗单位尤其是社会单位发布虚假信息,对学生利益受损埋下隐患。另外,由于市场化招聘行为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部分应聘失利的学生往往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也会降低。同时,由于学生利益受损时,维权成本较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针对这些问题,第一,学校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防患于未然;第二,学校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定期举办针对性岗前培训,做好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参与热情;第三,学校要加强对勤工助学岗位用人情况的监管,帮助学生在权益受侵害时正当维权。
(三)岗位管理市场化。
1.岗位管理市场化主要措施。岗位管理市场化主要指的是鼓励各设岗单位对在岗学生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考核激励,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及时督促各设岗单位制定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定期提交绩效考核结果,鼓励设岗单位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岗位人员调整。尤其要保证以经济实体存在的设岗单位的自主权,要尊重学生决策权,保证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岗位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岗位管理市场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校内经济实体的学生负责人因经验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导致的制度设计漏洞、决策失误以及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因此,学校要加强专业指导,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要成立仲裁机构,对于利益纠纷及时协调处理。同时,学校也要以制度形式确定“管”与“不管”的界线,避免将“调控的手”伸得过长,阻碍了岗位管理市场化活力。
三、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预期
(一)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一直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道德君子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方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勤工助学运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就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走向社会,将知识进行生产力转化。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实现自我定位,对发展需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岗位来发现自己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而在创新创业、专业科研、求职就业等方向上进行精准选择。总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能让学生对个人素质有新的定位,对个人发展有新的规划,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有新的评估。
(二)增强学生市场意识。勤工助学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通过岗位开发市场化、岗位招聘市场化、岗位管理市场化三个途径实现。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接受规范的职业岗前培训,制作简历参加双选招聘,接受严格的绩效考核管理,要学会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同时,学生将初步建立起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权利意识,并将对就业产生难以估量的利好影响。尤其是从事勤工助学经济实体管理的学生,他们将对市场规则、企业管理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用相长。学长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实现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到新知识。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中检验才具有应用价值,更能使得理论知识得到完善、丰富和提高。同时,学生通过用所学知识创造经济价值,解决自身实际困难,更能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实践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知识储备,为就业做好准备。而勤工助学岗位的多样性正好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学生能在丰富的实践中去认识、学习、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勤工助学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岗位不足和工资较低导致的活力缺乏。通过改革,首先能解决岗位不足的问题。由于勤工助学经济实体的大量涌现,校外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岗位的数量和岗位的多样性更加明显,对学生的满足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另外,改革之后勤工助学运行机制活力增强,岗位收入明显提升,为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现状提供了保障。以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为例,通过市场化改革,云山勤工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旗下30多个实体常年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岗位8,000余个,并通过实体自负盈亏以鼓励创新创业,补充奖学金160多万元。其经营管理利润,一部分以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发放给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一部分存入到学校勤工助学运营管理经费,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