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策略探索

2019-03-20王琨媛冯立刚黄耀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纪校规三全育人

□王琨媛 冯立刚 黄耀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味着要通过“三全育人”的过程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全程育人的策略

教学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学习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生活于大学,主要时间也是花费在学习知识方面。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全程育人,首要就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抓好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一主渠道。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把脉开方,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一是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思想政治课传递思想、传递价值观的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二是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知识性、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导向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表达,担负着形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任。这一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科目的的知识教学,其他科目教学可以说是认知教学,只要学生懂了,任务就算完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懂了,还想让学生信。启动学生的相信动机,知情意信行五个要素,从哪个方面入手能奏效均可。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就要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摒弃以往知识传授的模式,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比如,利用慕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手机,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利用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二)抓好“课程思政”,实现课堂教学育人的全覆盖。高校教育以专业方式进行区分,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不同。但毫无疑问,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纯粹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在其教学过程和知识传授中必然带给学生个人影响,抓好“课程思政”,要使教育者先接受教育,通过系统培训对高校教师进行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这样的培训,以改变观念为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会成为首选;另外,推进“课程思政”,还需要教给教师方法。有人自然会提出疑问,人文社会科学还能跟思想政治教育沾边,那纯粹教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呢?所以,要教给方法。主要策略是让教师明确,自然科学成果是人类经历了千辛万苦获得的对自然的规律,这其中的经历以及精神,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这些经历与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推进“第二课堂”隐性课程开发,实现大学历程的全渗透。“第二课堂”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一领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是共识。在这一领域,运用隐性课程进行教育也是比较明确的共识。问题在于,是主动的设计还是被动的利用。教育实践说明主动设计隐性课程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

在“第二课堂”领域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一是要明确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不可能将所有内容都通过隐性课程进行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通过隐性课程进行传递。因此,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核心内容以及适合通过活动传递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其贯彻于隐性课程开发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渗透性、日用性,将其贯彻于隐性课程有极大可行性。二是要主张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顾名思义,即其隐藏于正常的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避免生硬、直接的表达,需要精心设计各个细节,将教育性融入趣味性、娱乐性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全员育人的思路

高校人员大体分为三部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教学人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全员育人的的策略,就要集合这三类人员的特点分别施策。上文已经就教学人员即教师如何去做,做了详细论述。因此,这里主要论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如何在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在管理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管理人员从管理层次上来说,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层,二是学院(或系部)的中层,三是为学生直接服务的学生工作人员、教辅、教务人员[2]。

1.学校党委、行政的管理人员。要设计“大思政”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思政”格局的工作中。学校层级的管理,要着重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大思政”格局中,有效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

2.学院(系部)中层管理人员。要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案。当前高校管理以学校、学院(或系部)为主要方式,因此学校所实施的政策、措施最终落实到实处需要各学院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具体实施方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学生,学院管理层上可以和学校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下可以和基层管理人员沟通管理服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

3.学生工作人员、教辅人员。自身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这一群体的工作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性质,从执行学校、学院的管理任务来说,他们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从服务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自己的工作,更多要靠自身的言传身教来进行。

(二)在服务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这里的服务过程,专门指为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行所提供后勤保障的服务。这一领域中,服务人员来源复杂,既有学校正式在编的职工,也有外聘的校外人员。要求他们在服务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是一个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学校的后勤管理入手,需要从规范对学生提供的服务上入手。一是把握好服务准入关口。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特点愈发突出,从校外引进后勤服务,需要严格标准,需要从源头把控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考核,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因为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如果提供的服务不能合法合规,容易诱发不安全事件。遵守法律法规,本身即是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规范服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权利意识明显,后勤管理要通过规范服务,来发挥向学生传递公正、法治等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思路

全方位育人指通过充分地利用、系统地设计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除了教学工作,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多样,从学生素质测评到奖学金评定、从宿舍管理到日常行为规范、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校规校纪之中。依法治国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依法治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得学生的行为有规可循,成为教育管理的共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固然有其人性化一面,但刚性的一面也十分突出,即通过校规校纪约束和引导大学生。校规校纪内容上,既可以体现教育指向,也可以体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在制定校规校纪时,要坚持平等和公平的价值取向,谨防因为规则本身带来的不公平,尤其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合理意见,适时动态调整相关校规校纪;二是执行校规校纪时,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保证校规校纪的权威性,让学生在规则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在宣传校规校纪中,渗透法治和友善的情怀,让校规校纪在严肃中带有温度,让校规校纪成为学生日用而不是日常行为规范。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常做法。问题在于,渗透的方法问题。前文中,笔者提到了第二课堂,这属于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还不是全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了硬件与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的利用主要是以利用基础设施,因地制宜策划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式,比如可以利用电子屏幕、外墙绘画、食堂文化设计等途径。软件部分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它集中体现于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在校风建设中,在涉及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科建设等重大领域,坚持公开公正、广泛吸取意见,为大学生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在学风建设方面,严格落实校规校纪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严要求、高标准,督促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的“敬业”精神;在班风建设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所有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求其公开进行,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价值标准。

猜你喜欢

校纪校规三全育人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写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出台之后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校风校纪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以学生为本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