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9-03-20李茂松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照料社会工作者社区

□李茂松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农村留守老人服务关爱体系,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品质是时代发展必然。然而,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照料情况、精神慰藉及医疗保障等仍存在种种困境。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情况。2019年7月,课题调研专项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分组带领专业学生进入选定的样本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共选择了绍兴市典型农村社区QL社区、YZ社区、FY社区、CF社区、XT社区等五个社区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一是通过民政局了解绍兴市整体农村留守老人大致的生活现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进程及效果;二是深入选定的样本社区全面深入了解情况,与所在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样本社区主任(书记)及样本社区典型老人展开深度访谈;三是通过一对一问卷填写,按照随机抽样方式对5个社区的留守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在5个样本社区共发放问卷205份,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98%,数据最终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在设计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类型、居住情况、收入情况、健康情况、医疗保障及精神慰藉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存在的困境。

1.自养能力较低,生活状况窘迫。笔者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目前存在最大的生活困境就是经济问题。在问卷调查中,一项关于是否拥有存款的问题时,72.5%的老人选择没有。通过调查,究其原因,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窘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单一。一是农村留守老人自身创造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变卖牲畜,从事这些收入的利润有限;二是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部分来源于养老金及相关补助;三是从子女处获得日常的生活开销。这些有限的经济来源,无法满足老人正常的生活开销。

(2)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支付压力较大。实际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开支90%都是基础性的生活开支。主要用于自身的温饱解决和看病吃药。“米是买的,老了,稻谷种不动了,但可以种点蔬菜,看病买药很花钱呀!我们老两口都有慢性疾病,老伴儿高血压,吃的降压药都是最便宜的那种,我是糖尿病。儿子儿媳带着不到一岁的孙女在外地打工,孙子在家里念书,孩子的日常开销也需要我们负担,没有办法!”深入访谈中赵爷爷如是说。

在实际调研中,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如赵爷爷般大同小异。农村留守老人由于个人身体原因、家庭原因等多种因素,除了政府给予的少量养老保险和子女偶尔给予生活开支费用,自身创造经济的能力微弱,自养能力整体不容乐观,生活相对窘迫。

2.照料资源短缺,自照料能力较弱。有专家学者指出,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仍旧来源于老人的子女、家庭和老人伴侣和自身。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最窘迫的困境除了经济情况之外,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了毛病,生活照料是个大难题。有老伴之间的相互照料,情况还算乐观,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情况就很艰难。在调查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分组进入社区,共访谈了22位老人,每位老人家里的子女个数都在2人以上,其中85%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虽然也有女儿没有进城务工的,但也远嫁外地,偶尔回来看望下父母,次数也非常有限,“我已经快80岁了,老伴10年前就去世了,我耳朵有点背,眼睛不好使,身体还算硬朗,大儿子在30里地外的镇上教书,二儿子在江苏打工,小儿子在上海打工,大女儿嫁在30公里外的隔壁镇。大儿子一个月回来一次,给我买点米,二儿子和小儿子都几年没有回家了,女儿也差不多一个月回来一次,帮我洗下被子,收拾一下屋子。三个儿子每人每月承诺给的150块钱生活费有时也很难兑现……”李大爷在讲述自己的现状时,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这个瘦骨嶙峋的老人,满脸胡子拉碴,屋子里凌乱至极,锅里的剩菜显然是上一餐留下来的。同时在199份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关于日常生活中你最为担忧的事儿时,89%的老人都选择了生病时无人照料。

3.身体状况较差,医疗保障不力。农村留守老人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过分的劳累,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老化迅速,又因为经济的原因,他们无法进行身体营养与保健方面的关注,长期以往,导致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由于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保疗障体系又不够完善,导致老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访谈的22位老人中,每位老人都不同程度的患有老年慢性疾病。调查的吴姓老人说:“我年初患上了不算严重的胰腺炎,去县医院检查了一次,虽然也报销了些,但一个星期的住院自己还是要掏3,000多元。回来不到两个月,又有些疼,但不是很严重的那种,不知道是不是胰腺炎又发作了,我就去村医疗室弄点止疼药,不知道管不管用,但实在不敢再去县城的医院了,在村医疗室弄点药维持着。那费用太高了,年纪大了,活一天算一天吧。”在调查中,象吴奶奶这种想法的农村留守老人不是个例,生活费用的不够宽余,照料资源的缺失,使得他们不得不做出这般无奈的选择。访谈中62%的老人都说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差。

4.精神慰藉缺失,社会支持不足。在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现状中,如果说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可以从外部获取一定的支持与保障,但精神需求则更为缺乏。农村留守单独居住,在精神生活方面十分单一,而子女作为老人精神支持的重要载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遭到忽视。迫于生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一年回家次数甚少。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状态中,只能依靠电话来联络。但电话联络的方式却无法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访谈中的李爷爷,丧偶,独居,空巢10年的时间里,他说很少接到外地务工儿子们的电话。一是李爷爷不会使用电话,偶尔儿子打电话过来要打到隔壁的领居家;二是李爷爷耳背,电话中他时常听不清楚。农村留守老人不仅无法在子女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在自己生活的农村环境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也十分单一。在问卷调查中,80%的农村老人拥有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15%的留守老人打打牌,下下棋,5%的老人跳跳广场舞。农村留守老人保守的思想观念加上单一的娱乐设施,使得留守老人生活环境中精神需求满足缺失。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通过研究与实地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生活现状困境的产生不仅由个人因素,如老人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或怕给儿女添麻烦;也有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的束缚;既有二元户籍制度的羁绊,更有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差异。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存在的种种难题,在外部正式支持不足的境况下,适时引入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即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资源筹措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使能者与治疗者。

1.自养能力与社会工作介入。在自养能力方面,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针对身体硬朗、年龄不是太大的老人,可以通过专业的社工介入技巧,让这部分老人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依靠体力劳动去创造经济收入;其次对于年迈的长者,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筹措者的角色,联系并争取一些公办的养老资源,或链接社会资源以及一些慈善人士与机构获得农村留守老人所需基本生活的经济资源。同时,社会工作者向留守老人介绍国家关于社会救济的各方面政策,发挥老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以改善目前的经济窘况。

2.生活照料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与父母聚少离多,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全靠老人们自己,特别是一些已经丧偶的老人,长期身缠老年慢性疾病,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留守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在得不到基本保证的现实困境下,引入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老了,又有糖尿病,还有腰肩椎盘突出,真想有个人帮帮我,可是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办法呀!遇到季节转换,身体的毛病变得愈发严重,真想死了算了,自己不用受罪,也不会拖累孩子们。”访谈中赵奶奶如是说。社会工作者不仅是资源的筹措者与协调者,更是专业的服务者。他们除了可以给留守老人联系专业的医疗服务机构外,还可以为老人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慢性疾病康复服务、日间的照料等专业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其专业的社工服务能力,不仅让留守老人增强自信,提高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还能为老人构建社会资本,为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编织一张安全社会支持网络图。

3.健康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在调研过程中,83%的农村留守老人都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进一步的了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留守老人的慢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改善,他们往往是在病情很严重的情况下才去设施设备相对完善的大医院,目前农村社区的医疗设施设备、专业人员配置都相对落后,农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护理与保健知识相对模糊。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可以联系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如专业的医疗服务,让农村老人了解医疗保险制度,并积极争取自己在医疗保险中应得的权利;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对身患慢性疾病的理性看待,并积极主动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通过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让留守老人理性看待自身所患的老年慢性疾病,并积极主动链接社会资源与发掘自身资源,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消极的得过且过。

4.精神慰藉与社会工作介入。在实际的调研中可以看出,82%的农村留守老人都极度缺乏精神上的需求满足。儿女不在身边,严重缺乏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缺失,文化生活也相对落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专业情感诉求,弥补因为现实状况儿女不能给予的情感缺失,给予老人支持,缓解老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无力感。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人们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社会工作者多方筹措资源,链接各种资源,修建老人基本需求的文化娱乐健身设施,提升老人生活品质;鼓励留守老人参与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如志愿者服务活动,让老人们在公益志愿服务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重拾他们对生活的自信。社会工作者通过多种手段,让留守老人们参与社会,并重建社会资本,缓解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上的需求缺失,化解了因精神慰藉缺失而带来的种种危机。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途径与策略。

1.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目前,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仍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产物,引入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进驻农村,不失是当前建立完善农村留守老人服务关爱体系的强针剂。在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进入农村,政府要予以支持与保证;建立农村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保障制度。只有政府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才能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入农村后有法可依的顺利运行。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手段在乡镇或会村委会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为老人们提供相应的专业社工服务;第二,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城市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入农村,在农村建立站点服务;第三,提供有力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介入的资金保障。社会工作本身是一种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的职业活动,如果脱离了政府财政的预算拨款,社会工作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的开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2.逐步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本土化。逐步实现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是目前建立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1)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从西方国家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还无法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同,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更是起步较晚。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第一,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工作水平。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高校本、专科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权威数据显示,毕业后能真正走进社会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少之有少,特别是在农村社区,从事农村社区工作的人员基本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担任,他们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缺乏,无法为留守老人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民政部门招聘工作人员时,可以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尽最大可能地把专业人员吸收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来;第二,可以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引导目前从事没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人员积极报考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

(2)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工作介入必须实现本土化。具体来说,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农村留守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方方言以及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实际,充分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深层次背景,结合农村实际,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引下,积极获取资源,协调和分配资源,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实实在在需要的问题的解决。

3.专业社工为农村留守老人增权赋能。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境,不仅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政府与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同时更需要充分发挥老人自身权能与潜力,只有内因和外因同时起作用,农村留守老人服务关爱体系的完善建立才会更快、更广、更有效。

(1)建立自助互助小组。农村留守老人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充分利用赋权增能理论的指导,帮助农村留守老人组织并建立自助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与互动,针对小组成员共同的生活困境,力所能及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出路,同时,在小组内推荐小组领导,形成组内核心人员,带领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出谋划策,这样不仅提高留守老人自身能力,同时还扩大了老人的生活支持网络,构建老人生活的安全网。

(2)成立权益维护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和组长学习相关的老人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并推选出代表,向相关部门或社会福利机构争取老人所享有的权益,为留守老人的利益发声,获得相关部门和组织对老人诉求的重视与满足,从而获得老人外部正式资源的支持。

猜你喜欢

照料社会工作者社区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社区大作战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