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研究

2019-03-20周天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吸引力院校高职

□周天沛

一、引言

自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江苏为例,截止到2017年,江苏共有90所高职院校,在校人数突破70万人,院校数量占比63%,在校人数占比40%。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离成为人们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集中的表现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随着江苏高考人数的持续下降,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下降,除了南京、苏州等苏南的高职院校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外,苏北的很多高职院校很难完成招生计划,同时学生的报到率也只能维持在90%左右。很多学生放弃已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机会,直接出去打工。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难言乐观。

如果高等职业教育吸引不来学生,很有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第一,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江苏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而政府拨款的多少取决于在校生的数量。尽管江苏省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标准,但由于苏北不少高职院校的在校人数不断下降,使得这些学校的办学经费事实上是在减少。学校办学经费的减少,势必影响学校的发展,造成对学生吸引力的进一步下降,极易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强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倘若学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工人的主阵地,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短缺,“制造强国”这一口号将成为空谈。

如何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当前江苏各高职院校,尤其是苏北高职院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深刻分析了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并从政府的层面上提出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下降的原因

(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下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服务,即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为社会就业者提供各种培训。近年来,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学生素质也在下降,其社会服务能力的下降,社会服务能力的下降又会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影响力下降,缺乏吸引力。社会服务能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能力的下降,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这种矛盾越突出。二是为企业提供在岗培训和为社会提供再就业培训的能力下降。这使得在岗工人、失业者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技术培训。

(二)现有人才选拔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仍采用“唯学历论”,即把学历的高低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不少单位要求毕业生最低具有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要求是“211”院校或是“985”院校毕业。这种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无论技术能力多么出众,后天多么努力都难以获得和本科院校毕业生同等竞争的资格。另外,即使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事的岗位多为操作工、流水线等低层次岗位,这种岗位的薪酬水平、晋升的速度都不如本科毕业生进入的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从事技术性和技能性工作的积极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这种不合理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下很难得到与本科毕业生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很多学生就不会选择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

(三)继续学习之路不畅通。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中,高等职业教育被简单的认为是就业教育,基本上属于“终点教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类型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形成体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中梗阻”,未形成贯通的“立交桥”。突出的表现为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狭窄,目前以“专转本”或是高招中“3+2”为主,但是这部分的招生比例很少,且很多都是三本院校,公办的院校很少,更不用说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这样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高职。

(四)招生制度不合理。现阶段的高校招生政策实行分批次录取的方式,即先进行本科层次的录取,后实行专科层次的录取,也就是说很多优秀的学生首先被本科院校录取,而高职院校只能录取那些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学生和家长这样一个印象,即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由此,高等职业教育容易被误解为“低等教育”,这无疑将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体制不合理。目前江苏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多采用“生均拨款×在校人数”的模式,尽管近年来省政府多次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本科院校的标准。但是这种拨款模式是基于学校在校人数的数量,对于苏南高校,由于招生人数较多,其拨款也多。而作为江苏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学校招生人数常常完不成招生计划,其拨款数量就少,这些学校的投入就显得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下降,长此以往,苏北和苏南高职院校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对教育要均衡发展的理念要求。

三、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增强吸引力,让更多的家长认同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是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去谋划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想搞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层面而言,高职院校一是应该及时了解相关行业和企业目前使用的新技术、新产品,避免专业教学的滞后。二是拿出吸引企业的过硬产品(包括研究成果和毕业生),使得企业真正从合作中得到实惠。从企业层面而言,企业应向学校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标准,这样学校才能有的放矢。另外,企业应该定期派遣技术专家或能手为学生上课,同时接受学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和产品研发。作为政府层面而言,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进行大力支持。比如对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或相应政策优惠,使得学校和企业都能得到实惠,实现双赢,从而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二)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无缝对接。要想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使学生觉得高等职业教育有前途,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立交桥”非常有必要。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升学有路”,高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点教育”。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试点研究:一是在有关框架内,实现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某些课程方面的学分互认,为构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沟通的“立交桥”打下基础。二是“专转本”作为“专升本贯通”的重要通道,主管教育部门可适当增加应用型公办本科的招生比例(因为三本学院的学费较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但同时具有升学意愿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放弃深造机会)。三是要努力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要针对发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进行专题研究,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试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就业”这一道路以外,还有“升学”另外一条道路,学生的选择面变大了,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强。

(三)改革招考制度。为了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低等教育”的误区,教育主管部门可采用分层招生的模式,即高职院校的录取不放在本科院校录取之后,而是分开录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实现“适合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真正做到学生自主选择,以此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四)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要改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普通高等教育中投入占比较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能与本科院校一致,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能够提高到整个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20%~25%。为改变苏北高职院校在传统生均拨款模式下的劣势,可以考虑对苏北高职院校采用最低拨款保护措施,即当该高职院校在传统生均拨款模式下得到的拨款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即按最低标准支付学校办学费用。此外,还可以参照国家对中职学生进行学费补助的做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进行适当的学费补助,从而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对学生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提高其吸引力。

猜你喜欢

吸引力院校高职
吸引力2
吸引力1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跟踪导练(三)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