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促进》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19-03-20张银娟
□张银娟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知名大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008年学校掀开了精品学科建设第一阶段的序幕,并于2009年提前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和任务,2010年开始进行精品课程第二阶段的建设。现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作一简要总结,以期为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及参考。
一、坚持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健康教育与促进》是一门预防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行为、传播科学有着广泛联系,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医学硕士人才多元化的角色功能,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人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卫生服务要求。其知识内容是衔接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桥梁,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个体或群体了解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自愿地采取这种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与促进》课程从课堂教学开始,每一节授课内容都以临床典型现实案例为导向,课堂中的讨论均为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另外,最终的考核成绩依托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技能和思维方式。本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依托于实践,然而也服务于实践,最终改善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及应用能力强的高等医学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打造一支学术造诣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1]。教师队伍各方面的技能包括:知识层次、科研水平、师德师风,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同时通过自己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素养影响研究生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对其以后的科研道路的发展提供积淀。
《健康教育与促进》本课程教师团队由12名成员组成,来自该校附属医院的12个专科科室,均为各个专科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4名、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5名、博导4名、硕导8名。
三、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发展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2]。教学组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计划及大纲设置课程体系。本门课程的理论内容包括概述、各种疾病的分述、健康教育计划方案设计三部分,从健康教育的总论到各种疾病的分论,最后到健康教育的总的实施,即总-分-总的结构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12学时。实践内容包括社区和医院的健康教育,在综合了各种疾病的发展机理及计划方案的基础上,使学生将之应用于临床,以检验授课的有效性,同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此外,本课程的教师大多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教授和专家,他们拥有精湛的科研水平,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本课程要求其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对于当下的国际上最新研究及关注热点与学生探讨,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的眼界和思维,有利于对该方面目前或者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和研究。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双主教学。实践与应用是《健康教育与促进》课程最主要的部分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良,最终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上课,但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也不同于西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师的功能极其弱化,学习效率低下。双主模式是汲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切人点,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是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3]。《健康教育与促进》课程除了一般的课堂示教及讲授外,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及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的方式。小组讨论主要见于分论部分,每部分分论讲述完之后,教师提出社会公众或一般人对某些疾病的看法,学生通过课下思考及查阅资料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案例分析中,对教师提出的典型健康教育设计的案例,同学们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沟通部分,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以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促进教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的能力。
(三)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4]。根据本门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学习应从课堂、学校扩大到临床。三所附属医院及周边的两所社区医院是这门课的主要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阶段性理论教学之后进入临床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的能力,同时加强理论的教学效果,最终掌握的本门课程学习方法。此外,学生通过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其与他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的合作关系,并树立其对社会的奉献与回馈的思想意识。
(四)信息网络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运用网络和科技手段,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容量大、速度快、内容直观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研究生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多,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更多地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面。本课程在校园网提供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外延伸阅读资料、国外学术网站、学术名人博客等,同时提供师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五、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学校拥有三所教学医院,均在国内医院排名前列。这些医院不仅拥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有着高水平的专业带教教师以及大量来自各地的就诊患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学生到达实习基地后,按照预先的分组进入各个科室,有专门的带教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包括介绍本科室收治的病人病种、治疗方式、新型仪器使用等。专业的临床带教和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应用技能,同时使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到一线临床工作,接触到最普通的病人,从而体会到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严谨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对人存有仁爱、宽容可能是当代高学历人才最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
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实践和集中考核,各占50%。平时实践主要采取同学课堂小讲课、案例讨论、实践课程完成情况等方式,以检验学生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评判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况,同时可以及时调整、完善授课的内容、方法与手段;集中考核是指课程结束后完成1份作业(健康教育与促进的课题设计、计划与实施),做课堂幻灯汇报并进行答疑。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应对问题的能力,并最终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心。
七、课程未来的建设规划
(一)深化应用型教学目标。进一步加强本门课程建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探索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及评价技术的改革,可以达到对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的量化评价及制定量化标准。
(二)打造数字化教学模式。建立本门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及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于研究生的教学中,建立网络化数字教材及教学方式,达到随时随地接受大量信息,同时数字化教学方式可以以生动的动画、视频等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共享教学资源。
(三)加快国际化教学步伐。适应现代医学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交流,邀请国外专家授课,建立国际化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化的医疗卫生发展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积累探索、无私奉献才能收获的。在创建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更新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理念,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了人才培养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探索过程为今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以期为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