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作用
2019-03-20海朋洋
□海朋洋
一、高校辅导员的由来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大队、支队、中队三级组织中分别配备政治委员、政治协理员和政治指导员,这是我国最早的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中共中央转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设立政治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制度由此正式确立。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第一次正式将政治辅导员纳入高校教师队伍。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数量急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为了适应形势变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把“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辅导员的作用也愈加凸显。
二、辅导员队伍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一)理论上,辅导员所处的地位。追溯辅导员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辅导员制度从抗战中的萌芽期,到其后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确立期,再到后来被纳入高校教师队伍,直至今天,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一直围绕着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这几大方面在开展。设立辅导员岗位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其专业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具有政治理想、高尚情操、优良品质和理论武装的优秀人才,辅导员的工作应该是受人尊敬的。
(二)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地位。
1.辅导员的录用。从辅导员实际录用时的专业要求、学历层次、用工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观察。理论上辅导员从事的专业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专业照理应该是思政类专业。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在录用辅导员时对专业要求是不限的,有的要求是党员,有的甚至对政治面貌也没有要求。另外,录用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也明显区别于专业教师。目前,高校对应届毕业生招聘专业教师的最基本条件都在硕士以上,行政人员才会招收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由于辅导员是归属高校教师队伍的,所以高校最初也是依照专业教师的学历标准在招聘辅导员。但由于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距,许多高校逐渐将录用辅导员的学历标准降低。此外,在降低录用学历标准的同时,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用工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在近年新录用的辅导员队伍中,有些高校出现了人事代理、人才租赁、劳务派遣等多种无编制的用工模式,且无编制人员在高校辅导员中的占比呈上升的趋势。辅导员在录用标准上的先天不足,必然影响到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地位。
2.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流向。以一项对江苏省内10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数据为例:在调查的125名辅导员中,35周岁以下的占87.2%;35~50周岁的占12%;50周岁以上的占0.8%。辅导员队伍以年轻辅导员为主。辅导员的流失相当严重,绝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在工作数年之后,选择转到行政岗位或转任教师岗位,极少辅导员会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多数高校在录用辅导员的时候会硬性规定辅导员录用后,至少要在辅导员岗位干满几年,甚至明确规定不允许转岗。
3.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向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心理方面扩展。思想引领仍然是首要工作,但事务性的工作逐渐增多。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缺乏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上升途径,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都是造成目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客观因素。
(一)事务繁杂、需要兼顾的对象多。
1.管理的学生多。根据2017年修订后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设置的师生比为1∶200。
2.工作的内容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目前界定了九大内容: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几乎涵盖了学生除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领域。
3.对接的部门多。除学生工作部分以外,从党委部门到行政处室,从招生到就业、从教务到后勤、从食堂到医务室、从校领导到宿管阿姨。辅导员几乎每一个部门都要熟悉、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了解,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接触。
(二)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边际不清。
1.辅导员的每一项工作内容涵盖的范围都可大可小,难以界定。大到一个年级成百上千个学生,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波动都可以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学生不管是学习锻炼还是生活起居,一旦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个联系的可能就是辅导员。学生的事,哪些辅导员该管,哪些不该管,这些很难界定。
2.辅导员每一项具体工作应该执行到哪种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直属领导对学生工作的关注程度、侧重点、工作理念、知识背景一般是辅导员落实具体工作的标准。同一件工作,在不同的院系可能处理的程序和责任的分工都会有很大差别。辅导员到底干到什么程度才算干好了也很难界定。
(三)辅导员角色定位比较难。对群体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依靠制度。辅导员面对几百学生有时候不得不板起脸孔做制度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但到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做通思想工作的时候,辅导员又必须担任生活保姆和知心姐姐的角色。角色冲突的长期存在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缺乏。思想政治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让辅导员很难从事务性的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而辅导员在被事务性的重复工作中占去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之后,也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因而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理解。
四、信息技术在辅导员职业倦怠上的改善作用
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来看,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把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更专注于思想政治领域的研究,增加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和成就感,有效地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一)把谁都能做的事交给机器来做,让辅导员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的工作。“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做”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严重误解,产生这种误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事务性的工作当成了辅导员的全部工作。信息技术则能把这些“谁都能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互联网来完成,让辅导员做辅导员真正该做的工作。
(二)信息化可以倒逼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数字化。辅导员工作本身就缺乏权威性,在涉及到各个部门时,研究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求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权明晰、信息畅通、量化评价。
(三)以大数据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支撑。互联网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消费习惯、活动选择、情感交流、家庭情况等海量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加准确掌握群体舆论和学生心理状况,更好地贴近学生,在学风建设、宣传引导中占据主动,对于突发事件能够防患于未然。
五、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为例
评奖评优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几百乃至上千名学生,要综合各方面信息,然后对每一个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压力是巨大的。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身心素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五大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给分。每一项分数都有严格的指标依据。以身心素质为例,基础分数为该同学的体育成绩、体能测试成绩、心理健康课成绩。如该同学在体育、心理比赛中获奖则可按照获奖的不同等级给予额外加分。每个同学有三十到四十余项数据,数据总量多达几万,每一项数据都必须核实。如全用人来操作,其时间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使用信息化方式,课程信息有计算机从教务系统中直接导入。加分信息由学生本人网上提交,系统按照既定标准自动审核。学生在填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标准填报,系统实时给与提示,既节约了来回反复修改浪费的时间,也省去了辅导员向学生解释相关规则的麻烦。可以将工作时间由两周以上缩短至两天。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
综上所述,在辅导员工作中大力推广和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消除自身的职业倦怠,而且可以让辅导员更多地了解学生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