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放战略下成都区域性供应链体系模式研究
2019-03-20蒋丹凤
□蒋丹凤
在全球多极化开放背景下,供应链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一种主流生产模式,更成为国家、区域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环节。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交通、通信枢纽特大中心城市,在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尽快构建和整合成都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供应链构建和整合中的服务、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区域供应链做大做强,提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耦合度,对推动成都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参与国际分工、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供应链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一直作为一种企业行为被人们熟知和研究,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来临,供应链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专利”,还应上升到行业和区域的角度,即尽快启动行业供应链和区域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和研究。第一,从微观视角来看,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第二,从中观视角来看,是指基于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第三,从宏观视角来看,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供应链主要成员分布在某一特定地区范围内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即在集群内部构建的供应链。
基于政府角度考量,政府主要通过公共服务、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等手段推动国家、地区供应链管理和整合。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实质就是兼顾了需求与供应,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整体竞争力。供应链整合就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对行业供应链上相关的过程组织、流程及其管理进行优化,以提高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绩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供应链伙伴之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和提升竞争优势,而进行更高水平合作的管理方法。
二、成都供应链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较低。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的高低主导着现代产业发展高度和方向。对成都来说,很多现代服务业集群内缺乏供应链特征,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明显,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理念重视不够,专业性核心服务企业的缺乏、服务业发展与周边地区关联度不高等致使成都服务产业供应链整合能力较低,无法在集群内外梳理好上下游企业关系,投入和需求等因素制约着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导致许多集群发展与升级缓慢。
(二)跨区域供应链核心主体缺乏。核心企业是供应链构建和整合的主要内容。当前,成都承接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物流企业等能力较低,本土中小型企业缺乏供应链构建和整合理念,大型企业跨区域供应链整合能力较低、自主品牌企业未形成稳定、多元的供应链体系等问题突出,导致成都本地供应链核心企业主体缺乏,使本土供应链集成与整合服务能力后劲不足,不利于成都经济转型与高效增长。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缓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是把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相结合进行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与其它金融业务相比,成都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存在明显差距,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停留在口号阶段,涉及此种业务的金融机构很少;二是相关主体对供应链金融重视不够,特别是物流企业所使用的还是传统贸易融资产品,对供应链金融的优势认识不够;三是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建设落后并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
(四)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信息化是保障各节点企业供应链构建和整合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保障企业间信息流通及谋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成都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整体偏低、上中下游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化融合不够,能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促进企业供应链构建和整合的企业不多,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缓慢。本土区域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缺少,致使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周期较长、实施成本较高、信息传递数据失真,“牛鞭效应”凸显,加剧企业之间信息数据共享和管理的难度。
三、基于区域开放战略下成都供应链模式选择
(一)供应链结构模式选择。从企业角度考量,供应链结构包括链状结构模式、网状结构模式和核心企业网状结构模式三种。在区域经济开放大背景下,成都作为内陆开放型高地,应将供应链结构与区域开放战略和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层层集聚融合的圈形链条,构筑起“一网打天下”的“蛛网式”供应链结构体系。
在供应链空间布局上采用网络结构模式,即建成“两帯一路为核心,五大交通圈为支撑,辐射中亚欧”的开放型供应链网络服务体系。第一,“两帯”是指向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东“长江经济带”。向西:利用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形成中亚欧供应链网络布局;向东:利用泸州港、宜宾港,沿长江流域布局横跨东西供应链网络节点。第二,“五大交通圈”是指国际“交通圈”、全国“交通圈”、西部“交通圈”、成渝“交通圈”和市域“交通圈”,充分发挥物流在供应链中的先导作用,带动区内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一路”是指沿泛亚铁路向南经济带,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供应链网络体系。
在供应链核心构筑环节上采用核心企业网状结构模式,以本地区内拥有产品核心技术、自主知名品牌及极强的研发能力与渠道控制能力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运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技术延伸和整合核心企业上下游各节点成员,形成以优势核心企业为中心,辐射国内外的网状供应链结构模式。
在构建和整合成都供应链主要链节模型过程中,把整个区域看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找出以区域为核心的上下中游供应链中“强链”链节、“弱链”链节及需要“补链”链节,按照“优化强链、提升弱链、补充缺链”的原则,改变强链不强、弱链较弱的局面,加快成都供应链体系构建和整合。
(二)内陆开放格局下供应链整合模式选择。当前,国内外部分内陆城市已经认识到破解内陆城市经济开放问题,应以全球视角为战略基点,高度重视全球供应链的构建和整合,以全球供应链整合和管理理念构筑区域供应链模型。成都作为西部内陆特大城市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另一方面,要采取基于供应链整合与管理的对外开放模式,通过供应链整合与管理,参与全球分工,融入全球供应链,形成内陆型城市内源扩散式的开放格局。
基于内陆开放模式下,成都应将供应链构建和整合的重点放在供应链首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上,按照“垂直整合”的理念,改以“建立合资企业或代工厂等外源拉动型的对外开放模式”为主的传统供应链发展模式为“一头(原材料、研发设计、展示展销、物流、金融等供应链高增值环节)在内、一头(销售)在外”供应链发展模式,推动将成都跨越发展的潜在可能转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