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03-20郁砚辉
郁砚辉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局限于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目前,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认为其发生与免疫因素、药物、环境因素、应激等有关,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酸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开始采取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中医中药等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此,本研究试探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1~60岁,平均(40.2±7.3)岁;病史6个月~5年,平均(2.2±0.6)年。所有患者均经肠镜检查确诊。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0岁,平均(41.2±6.7)岁;病史9个月~5年,平均(2.3±0.9)年;腹痛27例、腹泻26例、黏液脓血便22例;病变局限乙状结肠13例、累及全结肠10例、累及直肠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39.1±5.5)岁;病史6个月~4年,平均(2.1±0.5)年;腹痛25例、腹泻28例、黏液脓血便23例;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12例、累及全结肠12例、累及直肠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展开。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近6个月内未进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治疗;符合研究使用药物适应证;治疗依从性好;知情同意治疗方案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对使用药物有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肠外营养、指导饮食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美沙拉嗪1 g/次口服,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进行治疗,0.5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两组肠镜下评分变化情况。
1.5 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的判定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标准,具体如下。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肠镜检查黏膜基本恢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肠镜检查黏膜有水肿、充血等。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镜检查黏膜无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肠镜下评分标准:黏膜正常计0分,黏膜有充血和水肿计1分,黏膜有弥漫性糜烂计2分,黏膜有多发溃疡及糜烂计3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四格表χ2检验或χ2校正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166)。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下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肠镜下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肠镜下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对治疗及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观察组出现恶心、腹胀、肝功能异常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对照组出现口干和肝功能异常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4)。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的一种炎性肠病,研究显示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关于其病因尚存在争议,与多种因素有关[1]。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如长时间未进行治疗可引起多脏器损伤,且有癌变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危[2]。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常规用药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3],近几年一些研究者认为,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对本病的治疗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4]。
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肠道内形成一个微环境,影响并调节人体的代谢、免疫功能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果肠道内的菌群发生失调,这个微环境遭到破坏,会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甚至疾病的发生[5]。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修复和保护肠黏膜,从而发挥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美沙拉嗪是一种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因子合成和释放,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肠黏膜分泌等发挥其治疗作用[6]。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肠镜下评分比较(分)
本研究试探讨益生菌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辅助作用,结果显示:使用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未使用的对照组,而且观察组肠镜下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7],提示益生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综上,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可以在传统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