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诊治分析

2019-03-20乔飞蒋飞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骨化克氏肘关节

乔飞 蒋飞

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Salter-Harris Ⅰ型、Ⅱ型)是临床上不常见的婴幼儿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儿童全身各部位骨骺损伤的2.4%、肘部损伤的1.2%[1]。由于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在X线检查时不显影,或只有少量的骨化中心,易发生漏诊、误诊甚至误治,进而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及功能[2]。为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8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患儿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以期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38例,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儿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7个月;部位,左侧16例、右侧22例;DeLee分类,Ⅰ型1例、Ⅱ型34例、Ⅲ型3例,其中Salter-Harris Ⅰ型6例、Ⅱ型32例;34例发生在出生后<20个月;受伤至手术时间,<24 h 23例、24 h~3 d 12例、4~7 d 3例;受伤原因,坠落伤35例、父母怀抱摔倒压伤2例、车祸伤1例;13例外院诊断为肘关节脱位,5例在本院入院前误诊为肘关节脱位或不明原因骨块。

1.2 治疗方法

1.2.1 闭合复位手术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于外展架上。在全麻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后进行无菌操作。患肘前臂取中立位,手术助手和术者分别握住患儿上臂近端和前臂作持续对抗牵引,术者先矫正重叠移位、旋转移位,然后轻轻推压远骨折端和鹰嘴纠正内侧和后方移位,随之将肘关节屈曲至约90~120°,复位后用手指扪触肱骨内、外髁处,如外形弧度圆滑顺畅提示复位良好,如果深触诊不满意,再次挤压骨折远端内、外髁,纠正尺、桡偏畸形。取2枚直径1.6 mm的AO克氏针自肱骨外髁部斜向内上穿入,直至穿透肱骨近骨折端的对侧骨皮质;再取1枚直径1.6 mm的AO克氏针经内上髁骨突处向外上穿入,穿透骨皮质。如内侧穿针困难,可行外侧3针分离穿针。透视下证实远骨折端无尺偏或桡偏移位,克氏针内固定部位准确后,将钢针剪短打弯留于皮外,伸肘位90~100°,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术后4~6周后根据患儿复查的具体恢复情况取出克氏针、拆除石膏固定,不需要特殊功能锻炼。

1.2.2 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手术方法 如果闭合复位失败,行外侧入路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经过:经肘关节外侧入路,沿肱骨外髁行纵行弧形切口,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间隙进入,显露骨骺分离部位,清除骨折端之间的淤血、嵌插的软组织,可见尺侧骨膜完整铰链与远端骨块形成“窝”状远端结构,将肘关节屈曲旋前,试行手法复位。直视下复位时,肉眼观察骨折端的桡侧,如骨折端三面连续性良好,选用3枚直径1.6 mm的AO克氏针固定(固定方法同闭合复位),固定后在C臂X线机下观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如位置良好,冲洗、关闭切口。将钢针剪短打弯留于皮外,伸肘位90~100°,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术后4~6周后根据患儿复查情况取出克氏针、拆除石膏固定,不需要功能锻炼。病案举例:患儿男,14个月,右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DeLee Ⅱ型、Salter-Harris Ⅰ型,按上述方法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其术前术后具体影像学资料见图1。

图1 1例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患儿的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判定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儿骨折愈合后6个月,参考相关资料[3-4]根据患儿肘关节屈伸受限角度及肘内翻角度判定治疗效果。优:肘关节屈伸受限<10°,肘内翻<5°。良:肘关节屈伸受限11~20°,肘内翻6~10°。中:肘关节屈伸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关节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

2 结果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3例,均使用了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石膏外固定,其中包括Salter-HarrisⅠ型6例、Ⅱ型17例。闭合复位15例,应用了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随访时间13个月~3年,平均2.1年,3例患儿出现针尾综合征,拔出克氏针1周后,皮肤恢复很正常,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4例患儿于术后4周,经X线复查后,取出克氏针、拆除石膏;4例患儿于术后6周,取出克氏针、拆除石膏。肘关节功能恢复:优30例、良5例、中3例。

3 讨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属于Salter-Harris Ⅰ型和Ⅱ型骨折。由于骺板的强度较肌腱、韧带弱2~5倍,所以关节损伤时,骨骺损伤较关节韧带损伤多发。DeLee等根据患儿年龄及肱骨外髁骨化程度,将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分为三型:Ⅰ型,肱骨外髁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尚未出现,多发生在新生儿及<6个月婴儿,损伤为Salter-HarrisⅠ型,无干骺端骨块,本组1例;Ⅱ型,外髁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已出现,属于Salter-HarrisⅠ和Ⅱ型,常见于7个月~3岁婴幼儿,本组34例;Ⅲ型,外髁骨骺二次骨化中心发育良好,属于Salter-HarrisⅡ型,可见较大的干骺端骨块,常发生在3~7岁儿童,本组3例。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脱位、肱骨小头骨骺分离合并肘关节脱位、肱骨小头骨骺骨折等。本组38例患儿中,13例外院误诊为肘关节脱位,5例本院院前误诊为肘关节脱位或不明原因骨块,分析其主要误诊原因有以下三点:①由于儿童各骨化中心出现时间不同,X线检查的诊断难度较大;②X线检查拍摄的体位影响,由于儿童骨折疼痛,导致不能获得良好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③本病的发病率低,儿童骨科医生对该病缺乏认知。

本研究中38例接受治疗的患儿,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1%,情况良好,肘关节疼痛、肿胀均得到缓解,无血管、神经并发症,未见前臂功能受损。术后X线检查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例患儿出现针尾皮肤激惹,拔出克氏针1周后,皮肤正常愈合;3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的肘内翻畸形,其中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6 d,因就诊时间延迟,闭合复位失败后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患儿各发生1例。有研究认为肘内翻的发生与复位不良有直接的关系[5]。分离的骨骺仍有尺侧移位,会导致愈合后肘内翻畸形,复位要遵循“宁桡勿尺”原则。螺旋CT及磁共振(MRI)检查可用于全骨骺分离的诊断,但只适用于术前确定诊断和术后复查,而超声和关节造影[6-9]可以对骨骺分离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降低肘内翻及肘关节畸形的发生率。

综上,儿童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是一种可治疗且预后良好的骨折类型,根据儿童骨骺生长发育的特点,辅助应用X线及其他辅助检查可准确判断骨折,减少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以及术中对骨骺的机械损伤,术中做到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可靠固定,能够提高治愈率。

猜你喜欢

骨化克氏肘关节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帕立骨化醇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黄韧带骨化患者硬脊膜骨化与椎管狭窄的关系
探讨分析加用骨化三醇药物治疗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修复前关节囊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全脊柱内镜在骨化类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