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
2019-03-19仲淑燕
杨 菁 金 明 高 斌 仲淑燕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广元市 628000,电子邮箱:850529095@qq.com)
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不良嗜好及生活习惯、情绪波动过大等均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1]。心血管疾病多属于突发性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可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晕厥或是休克,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越短患者的疗效越好,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我院建立胸痛中心后制订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并实施,在工作中不断优化急救流程及护理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急诊效率。本研究比较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实施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前(2016年1~12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后(2017年1~12月)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每组90例。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3];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症疾病者;临床病例资料不全者。对照组中,工作人员20名,男2名,女18名,年龄20~46(33.26±12.48)岁;主管护师2名,主治医生7名,护师11名。90例患者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6~79(62.59±12.47)岁;心绞痛35例,心肌梗死10例,冠心病40例,其他5例。研究组中,工作人员20名,男2名,女18名,年龄21~46(34.29±11.41)岁;主管护师2名,主治医生8名,护师10名。90例患者中男48名,女42名,年龄47~79(63.14±12.79)岁;心绞痛36例,心肌梗死11例,冠心病3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及工作人员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1)人员培训:出现新病例或是急诊风险问题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宣讲,采用笔试形式对其进行摸底考核[3]。(2)急救流程: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填写个人信息,分诊护士指导家属缴费流程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在此期间医生开具相关治疗、检查、护理医嘱,患者办好相关手续后将其送入接诊室,医生诊后根据患者病情送到导管室[4]。
1.2.2 研究组:(1)人员培训:每月定期对工作人员培训1次,内容主要有专业知识、工作流程、急诊风险的应对等,培训后实施相应的考核[5]。(2)工作流程: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由分诊护士帮助建卡并办理相关手续;将治疗与护理措施以及检查医嘱预设成为胸痛医嘱包,医生在开医嘱时可以一键式勾选;同时设立绿色通道,患者家属直接进行缴费,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到导管室,患者家属办理相关手续;在绕行急诊方面,院外将患者的相关信息借助网络渠道发送到我院胸痛中心,工作人员预先做好急救准备工作,患者送入医院后可立即接受相关检查或抢救。
1.3 观察指标
1.3.1 溶栓效率: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溶栓的时间、卧床时间、溶栓成功率、出血率。溶栓成功率评价按文献[6]:包括ST段抬高回降超过50%;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提前出现;胸痛2 h基本消失。出现上述两种或是两种以上情况则可认为溶栓成功[1]。
1.3.2 急救效率:急救效率的评价指标包括患者进入急诊科至挂号时间、医生首次下达医嘱时间、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
1.3.3 工作人员考核:比较两组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心电图判别、对胸痛急救流程的掌握情况。相关内容考核试题从我院试题库抽取,采用100分制计分。
1.3.4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表调查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质量、急诊流程等,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分,分数<65分、65~70分、70~75分、80~90分、>90分分别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7]。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工作人员考核成绩对比 研究组工作人员胸痛急救流程、患者病情评估、心血管疾病知识考核成绩均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工作人员考核成绩对比(x±s,分)
2.2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从入院至接受溶栓的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进急诊科到挂号时间、医生首次下达医嘱时间、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进医院到手术开通血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比较(x±s,min)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χ2=9.235,P=0.022)。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3.1 提升急诊效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意义 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出现年轻化趋势。该病多为突发性,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当出现晕厥或休克时必须及时救治,发病持续时间越长救治成功率越低[8]。传统的救治过程为患者入院后其家属按正常程序排队办理相关手续,手续办理完成后患者才能进入导管室接受救治,这一过程极大地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影响急救效果[9]。为改善这一状况,我院开展胸痛中心护理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后,胸痛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均得到提升,整个急救流程进一步简化,患者进入医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缩短,从而提高急诊效率,这对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率与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10-12]。
3.2 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急诊效率的影响 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服务机制后,我们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及责任意识培训等,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及技能水平有所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研究显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服务机制后,简化了急救流程,缩短救治前时间,患者入院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救治,为抢救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效率,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急诊流程的简化、急诊效率的提高,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胸痛中心护理机制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急诊流程,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效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