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微观教学内容与微视频有效整合的设计与实践探究
2019-03-18陈晓丽
摘 要:实践表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将微观教学内容和微视频有效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对高中生物的微观教学内容和微视频有效整合的设计和实践途径进行了分析,力求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向更高的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微观教学内容;微视频;有效整合;设计与实践
从高中生物课程系统来分析,宏观知识方面占了比较少的比例,微观知识占的比例比较大。所以,利用微视频来讲解微观教学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方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利用微视频可以更生动地将课程内容表现在学生面前,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除此之外,微视频是一类新型课堂教学手段,其可以更好地给学生一种感官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对高中生物微观教学内容和微视频的有效整合设计和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对趣味性进行整合,进而对学生探索热情进行提升
对趣味性方面的整合是让有着趣味特点的微视频整合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方面。在高中生物课程当中,其知识比较细微,并且复杂,当在课堂当中教师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所以,生物教师要不断提升知识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比较快乐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基因存在遗传效应”知识点的时候,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生物教师通过微视频来进行播放,进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这不但使生物课程氛围更加愉快,还促进了课程更好地完成,对课堂的时间大大有效利用。
教师在通过微课视频教学当中,需要对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关注,分别为:第一,微视频有着比较强的代表性,需要充分体现本节课堂需要说明以及对问题进行解释。它不能随意地对微视频进行应用,否则会失去趣味性。其次,微视频要更好地对学生探索热情进行带动。根据选择的课程内容,视频不仅可以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说明,还可以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和课程所衔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热情。
二、 对设问性进行整合,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参与度
对设计性进行整合指的是将存在问题的微视频整合到微观教学内容当中。在高中的生物教材当中,包含许多微观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实际生活当中。所以,学生对这些微观的生物知识有些了解,但了解不透。教师需要在课堂当中通过设置微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疑问进行解决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被微视频问题吸引的时候,确保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到解决问题中来。
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生活环境”知识的时候,在开课的时候,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播放血细胞在血液环境当中的生活状况,并且指导学生分析两者生存环境的区别。学生他通过对视频进行观看,将被这些问题吸引,然后全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在讨论小组当中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当中得出结果:血细胞是在体液当中存活,草履虫在水中生活。对血细胞所能生存的环境而言,其更加稳定。除此之外,血细胞和外界不接触。对草履虫的生活环境而言,它的环境较复杂。它从外部获取食物。这个微视频的播放可以大大鼓动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在课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细胞生物环境”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前提。生物教师在讲授微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微视频不但能够带来课堂问题,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更好的解答课堂问题。
三、 对生动性进行整合,营造更好的学习课程的氛围
对生动性进行整合指让比较生动的微视频和微观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微视频教学特点可以更生动地让生物教师对所要传授的微观内容进行体现。高中生物课堂当中的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不一样。因为宏观生物学的内容是人们生活比较常见的,但是,微观内容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不常见。所以,要通过微视频将教学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对课堂学习任务进行完成。
比如:在传授“病毒要依靠活细胞存活”知识方面,当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将不能对细胞进行完全了解,进而造成学生对所有的课程内容理解不透彻。然而,利用微视频来教学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好地解决。教师通过在开课之前给学生播放有关病毒的微视频,充分给学生展示出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课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個好的开头,不断引发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 结束语
微视频教学需要构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来进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不是所有的生物知识都能够用微视频来表现。教师不仅需要控制好课堂微视频的方式和数量,还需要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设置,保证最大化发挥微视频的效果,充分发挥出创造思维,将微视频更好地应用到现代的生物微观教学内容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韦剑欣.高中生物微观教学内容与微视频有效整合的设计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郁亚琴.浅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N].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2):89-91.
作者简介:
陈晓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市宁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