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9-03-17李敏朋周彦讯唐宏亮
俞 渊,许 斌,李敏朋,周彦讯,常 明,唐宏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也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主干学科,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有3个:①“两个基础,一个临床”;②治疗上中西医疗法相结合;③处理方法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两个基础”指的是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分别由中医、西医老师讲授,临床课程中、西医结合教学;“一个临床”指的是课程要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现状,使中、西医“病证结合,优势互补”,充分体现中西医临床结合的特色与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医院外科临床中的最大特色,因此,中西医结合外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中医与西医的思维特点和临床操作要点,让学生同时掌握两者的思维模式和临床操作技能。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这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变教学思维、更新观念尤其重要,必须摒弃传统课堂中“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引入“启发式”等创新型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的同时,学会主动思考如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应对各种临床问题。当然,教学方法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只有最适合。现笔者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供各位同行参考。
1 传统教学法
由于扩招、师资短缺及课时安排有限等原因,目前各中医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理论知识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授课集体教学,即授课老师按照教材在规定课时及范围内逐章逐节讲授,学生被动地记录性学习,学生学习成果则往往是通过笔试成绩来检测。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无论是学生或教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往往只能靠强记硬背,临床思维、操作技能的学习非常缺乏。教师们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无法改变课时设置及班级规模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或者旁征博引、扩大知识面,或者循循善诱、引入大量临床案例,力求将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通过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确保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过程中避免过多的书面术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授模式,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易被遗忘,因此难以取得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发展[1]。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经与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及各个层面,并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利用计算机的综合处理能力,在课堂上能集中展示图、文、声等信息,能够对解剖知识以及手术过程等生动展示,在同一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让课堂更丰富多彩,实现“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然会更好,教学效果自然也会相应得到改善。显然,多媒体教学法更直观、更立体,教学内容丰富,延展了教学空间,在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益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2-3],比如多媒体授课的最大特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信息,授课节奏自然也就成倍加快,学生要想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则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录自然会有所欠缺,难免会导致课堂笔记记不全。因此,教师们需要认清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辅助手段,教学主体还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们要充分扮演好“解说员”的角色,要掌握好节奏,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充分与学生沟通。要做好这些,教师必须配合合理的语调、适当的肢体动作、必要的板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问答。由此可见,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使两者优势互补,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正确途径[4]。
3 临床案例教学法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系统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的教学手段。该教学法最早运用于美国哈佛大学,并经过多学科广泛验证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5]。其注重的是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运用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中,能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临床的诊疗能力,将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充分地消化吸收,通过教师详细剖析案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运用临床案例教学法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6]:①把握案例教学的切入时间;②案例的选择;③合理设计案例的问题;④巧妙结合多媒体资料。以“蛇串疮”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在临床中选择一个典型的“蛇串疮”病例,首先请1~2名学生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将疼痛五要素[疼痛激惹和缓解因素、疼痛的特性、疼痛范围(及放射)情况、疼痛严重程度和时间]的问诊要点传授给学生,在体格检查,尤其是专科检查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临床诊断思路进行再次梳理。问诊及体格检查结束后,召集学生综合所采集到的临床信息,进行讨论分析,重点分析哪些要素是用于诊断,哪些要素是用作鉴别诊断。如仅有皮疹但疼痛不明显,则还需考虑哪些疾病?如虽有皮疹,但其位置不在腰部,又有可能是哪些疾病?或者仅有疼痛,但无明显皮疹,则还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根据现有信息,如需明确诊断,还需完成什么检查?根据现有信息,辨为何证,其依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最终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诊疗思路(包括理法方药),再让学生相互交流,点评其他人的诊疗思路的优缺点,最后综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诊疗思路,最后老师总结,点评在模拟诊疗过程中大家的优缺点,并补充相关知识。作为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临床案例教学法,只能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准备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及时见习法
具备很好的临床能力,是所有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早期临床,让学生在开始医学教育之初就接触患者和临床,已经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也是当下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而在当下,我国高等医学常规教育模式是前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第4年理论学习+临床见习,第5年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前3年的理论学习由于缺乏临床实践而成为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后两年又临床过多,理论授课不系统,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理论知识与临床诊疗技能的割裂自然无法培养出好的临床医生。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所讲授的诸如肝胆病、胃肠病、皮肤病、男性病、肛肠病、周围血管病等知识都与临床的各个专科一一对应,如果在理论授课期间,能根据教学进度在理论授课结束后马上安排在相应科室进行临床见习,不仅能很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各病种的诊断标准,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临床治疗方法与理论上处理方法的差异,及时了解该病诊疗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升学生临床技能,为最后1年临床实习奠定基础,也有利于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临床见习过程中要避免重复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应该采用以培养学生临床技能为主的自学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尤其应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临床PBL教学模式[7]。医学教育使用PBL教学往往是以临床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临床问题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在其中学会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外科手术多、工作量大及患者无法很好配合等因素,使得见习中PBL教学通常无法很好地进行,明显减弱教学效果,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临床教师还需在临床带教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5 临床实训法
临床实训是医学教育的根本和基石,是让学生融汇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临床实训过程中会让医学生初步形成工作态度、思维方式,可以说临床实训是每一位医学生的“成人礼”,对学生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包含了大量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如无菌消毒、穿脱手术衣、手术铺巾、清创、缝合、疮面换药等。如果这些技能不能掌握,那外科学习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这些操作类的知识,仅仅课堂讲授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反复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解释,甚至反复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方能掌握其操作要领,所以临床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态度,现行的大班教学,临床实训环境、设备不完善,以及实训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原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临床实训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结合多媒体结合教学,在动手操作前播放操作视频,让学生对操作步骤有初步的了解,再进行讲解加深印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讲授要求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学知识之外,还要有创新意识,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摸索及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较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总之,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一个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提升临床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进入临床后尽快适应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