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堂实施
2019-03-17陈晓林李晓梅梁艳红
陈晓林,李晓梅,梁艳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办学宗旨,坚持“德育为先”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专业课程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促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新时代的祖国栋梁。医古文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以教授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知识为主。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医家传记、医籍序文、中医经典、中医医论、医案医话、药论方论和医药杂论等古医籍文选,以及汉字、词义、句读、古代文化知识等基础知识,具有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其中不乏记叙古代名医大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担当、执着的医学理想和追求、对医学衷心的热爱,以及对医学理论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等方面的生动事例,同时还有展示汉语韵律和汉字之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思政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这些内容鲜活生动,丰满立体,形象具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绝佳素材。教师若能在课堂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突出教学育人的导向,充分挖掘当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素材,巧妙地融入到课堂讲授当中,无疑对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培育和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古文开课对象均为一年级的大学新生,他们不仅有着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非常重要阶段。无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是专业思想、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都需要依靠教师正确教育和引领。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崇高的品德和医家情怀;不仅要关注“术”的精进,更要重视“道”的升华。如此,方能继承和发扬“德成于先,艺成而后”的优良医学传统。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
医古文课程思政元素,经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1.1 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集中体现在《秦医缓和》《东垣老人传》《丹溪翁传》《伤寒论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鼻对》等篇章中。例如《秦医缓和》篇,医和指出晋侯“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1]158,说明医和不仅准确诊察晋侯的病情,而且能“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1]167,由医事推论到政事国情,关注国家命运,充分体现了医生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医治病人,还要拯救社会国家,尽天下兴亡之责任。这种济世救民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医家和文人,成为他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孙思邈曰“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2]3,徐灵胎言“治身犹治天下也”[3],宋代范仲淹则发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4]的誓愿。在《东垣老人传》,李杲同情流离失所的贫苦大众,悉心解救疾厄。文中记曰:“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症者……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5]李杲不仅在荒年岁饥时极力赈济灾民,而且在瘟疫流行年间,废寝忘食,拟制方药救治生灵,并且无私献出治疗秘方,并将药方镌刻于木板上,公布于群众聚集之处。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1]214,面对百姓因伤寒无治而死的惨痛现实,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214,化悲愤为动力,撰成《伤寒杂病论》,造福于人民,泽被后世。
1.2 淡泊功名,执着于医学的崇高理想 古代许多医家衷心热爱医学事业,淡泊名利,无意仕宦,执着于医学理想和追求。集中体现在《华佗传》《孙思邈传》《丹溪翁传》《类经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等文章中。例如,华佗和孙思邈,都凭才学出众,多次受举荐于官府任职,可是他们无意官途,拒绝出任。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1]184,孙思邈“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初,召诣京师……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6],他们转而投身于医药事业,追逐医学理想,勤学苦练,倾注毕生精力,取得杰出成就。王冰和张介宾,为了医学事业传承延续,华叶递荣,不惜花费几十年时间,整理《素问》和《内经》。不畏流言、甘于寂寞,竭尽己能,苦心编撰,终撰成《黄帝内经素问注》和《类经》,目的是为医学事业添砖加瓦,踵事增华。正如张介宾所言“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1]239,其苦心孤诣,执着的理想追求,令人敬佩。
1.3 诚实求是,刻苦严谨的治学作风 医者,性命所托。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1]310,应慎重对待,断不可“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1]310,不容半点虚假和马虎。《伤寒论序》《大医精诚》《医方集解序》《新修本草序》《伤寒论注自序》等篇均有论述。张仲景认为医学玄冥幽微,“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1]214。孙思 邈说:“医方卜筮 ,艺能之难精者也。”[1]310汪昂亦言:“诸艺之中,医尤为重。以其为生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以必慎者也。”[7]因此,在研习医药的路上,他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究病源,深探方论,敬重经典,严谨治学,审谛覃思,诚实求是。例如,柯琴对《伤寒论》的钻究,不遗余力。他说:“读是书,必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何句为仲景言,何者为叔和笔。”[8]反映出他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李时珍为了撰写《本草纲目》“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渔猎群书,搜罗百氏”[1]232。苏敬等人编修《新修本草》时,“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本经》虽厥,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1]220。广泛搜集各类药物品种,多方了解功效,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前代医家在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方面,给后学作出了表率。
1.4 敬重生命,医德至上的仁爱情怀 古代医家大多有着浓郁的人本思想,关爱民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1]250孙思邈也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2]1他行医于民间,根据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前人的医学成就,撰著《备急千金方》,希望“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2]3。孙思邈珍惜和善待生命,不选用活物入药,即便象虻虫、水蛭之属,都不轻言杀生。“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杀生求生,去生更远。”[1]311这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救死扶伤精神的升华。他的《大医精诚》,被称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生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必须注重“精”“诚”两方面,尤其是医德之诚。从医之心、体、法三方面,论述了医者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第一要有大慈恻隐之心和普救含灵之苦的誓愿。第二治病要至意深心,审谛覃思,纤毫勿失。第三修身律己,言行稳重,尊重同行。“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9]《赠贾思诚序》中,朱丹溪和贾思诚师徒对患者张君,想如至亲,视同手足。丹溪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审谛覃思。其高足贾思诚,悉心照料患者,关怀备至。“视如手足之亲,无所不至其意……如是者数年,不可一朝夕离去。”[1]319从药物治疗到七情调节、心理安抚,从搀扶行走到按摩腧穴,无所不及。数年如一日而不生厌,直至患者痊愈。文章作者在褒扬贾思诚高尚医德的同时,也批评医生中存在“酬接之繁、不暇雍容,未信宿辄谢去,至有视不暇脉,脉不暇方,而不可挽留者”[1]320之类用心不专、马虎敷衍的不良习气。这篇文章,可谓是对医德医风的具体诠释。
1.5 医患沟通良策的探寻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不容回避。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影响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医患双方心理,掌握良好的有效的交流方式方法,也是医生不可或缺的本领。医家传记、医论和医案医话文献多有记载。《扁鹊传》中“六不治”和《郭玉传》中的医疗“四难”、张景岳的《病家两要说》和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分别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析了医生和患者的不同心理和诉求,总结了医患两者不同的心理期待。而“讳疾忌医”典故、朱丹溪治疗滞下案、许叔微治伤寒案、沈明生治吐红案,则从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反映了医患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复杂性。可见了解医患双方的心理诉求,并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避免矛盾冲突、获取患者信任与配合、取得满意疗效的一个好方法。
1.6 汉语汉字意韵之美的体验 古代语言文字,意韵深永。繁体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是古人思想的记录符号,表意性强,言简意赅。古人行文讲究押韵工整,好用对仗、排比、顶真等修辞方法,词句凝炼,意蕴深长。学习医古文,不仅从内容上能感知古代医家的经验和智慧,而且在形式上也能体验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领略汉字独特的表意性、汉字形体之美、汉语音韵抑扬顿挫之美,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稳固中华文化的根基。例如,《秦医缓和》有“皿蟲为蠱”句,说明“蛊”是会意字,表明“蛊”毒性之强,形象生动。其中“蟲”是象形字,今简化为“虫”。而在古代,“虫”“蟲”“”是不同的三个字,音义有别,不可混同。《温病条辨叙》“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句,“听”字,并非“聽”简体字,而是口部字,读 yǐn,“听然”即笑的样子。笔画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汉字,只有追本溯源,窥其堂奥,方可领略其深意妙趣。传世医书多是散文,也有不少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的骈文歌赋。例如“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升阳益胃也。洗眼,滋脏腑之精华以除障也。漱齿,坚骨以防蠹也。梳发,疏风散火也。”[1]299无论是吴机师的《理瀹骈文》窦默的《标幽赋》等骈体文,还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一般散文,读起来都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回环,优美和谐,令人难忘。
2 课堂实施
课程思政教育,关键在课堂实施,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课堂导语、设计问题、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评、课后作业、网络平台互动、微信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将思政教育融进专业知识学习当中。
2.1 教学设计与课堂引导 例如,《扁鹊传》有“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耳’”句。扁鹊的答语乃是实事求是和诚信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学设计则从启发思考、课堂讨论、知识关联、社会热点四个方面进行。首先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①扁鹊答语的真实与否?答语体现出怎样的思想态度?②虢太子有无生还的可能?其生还的主观可能和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其次,开展课堂讨论,分组进行,代表发言。再次,知识关联,阅读《大医精诚》孙思邈批评医生中存在“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炫耀声名……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诩貌,谓天下无双”[1]312自我吹嘘、骄傲自满的膏肓习气的内容,告诫学生当引以为戒。最后,结合当今社会大力倡导做人诚实、学术诚信的良好风尚,鞭挞学术不端和作弊造假行为这些热点,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杜绝考试作弊,端正学风,学术诚实。今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身居任何岗位,都应具备实事求是、诚实诚信、不浮夸不虚美的良好品德。经过以上课堂实践,学生反响热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平台互动交流 互联网+时代,微信、QQ成为年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的常用工具。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可在微信群、QQ群里开展。学生在群里可以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并提交作业。例如针对《扁鹊传》“讳疾忌医”案例,可以在群里讨论以下思政问题:导致齐桓侯讳疾忌医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扁鹊,你将怎样与齐桓侯沟通?这个典故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有什么联系?这样师生隔空互动讨论,及时反馈和点评,作业讲评个性化。经课堂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医患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医生不是冰冷的看病机器,应是富有温情的关爱者;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训练其思考问题方法的多元化,而且锻炼了其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3 结 语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传道,今之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之责,是每门课程应有之义。每一门学科每一门课程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阵地。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同时也要促进他们精神成人。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教师当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