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2019-03-17王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载体教学内容

王春玲,冷 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其本质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和导向,主要目的是引导、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规范课堂教学,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部《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明确提出:把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改革的战略选择,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是实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关键是在先进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诸要素深度融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而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也由于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与以往有所不同。

1 医学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发展特点

1.1 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书本教材的限制,大量形象化、立体化的教材在课堂上使用,帮助医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课堂已不限于PPT或录像的使用,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启用了高清手术示教系统,对手术室里的操作进程进行采集,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实时观摩、学习和讨论。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对遥控摄像机进行上下左右、拉远拉近的操作,以取得最佳的观摩效果,同时也可对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保存录制。随着智能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已经有医学院校在探索应用AR(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教学,为教学提供更逼真化的学习环境。

1.2 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方法,鼓励PBL(基于问题的学习)、CBL(基于案例的学习)的广泛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医学生整体观、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国内许多院校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乃至诊断和治疗原则综合起来组织课程,实现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1]。与医学课堂改革相适应的是PBL、CBL的运用,要求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临床的某个具体问题或某个具体病例,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PBL、CBL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协作精神等方面与医学课程改革目标、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1.3 教学设计方面 在教学设计上,突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使课堂时空不断延伸。PBL、CBL的实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做好基本知识点的预习,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巩固。与此相适应的是,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设计,重新构建学习流程:在课前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学生传递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互动实现知识内化。同时,教师通过发动随堂测验,随时掌握学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讨论。

2 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原有的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评价已难以适应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需要。

2.1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对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评价滞后于发展需要 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仍然停留在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思路上,在评价中,注重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尽管我们对教学内容载体不断加以重视,但仍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教学内容以黑板、粉笔为主要载体呈现给学生,教师的板书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进入新世纪后,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淡化了教师板书的评价要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水平成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体现更为灵活多样,而我们仍停留在对板书是否字体端正、PPT是否图文并茂、字体清晰等具体评价上,对教师在立体化、智能化教学载体的使用评价略有不足。

2.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师传授,对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评价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侧重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如是否语速适当、语音清晰,是否仪表端正、教态良好,是否围绕教材内容,把知识完整清晰、有逻辑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而信息化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雨课堂、蓝墨云班等APP,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讨论、随堂测验等成为常态,而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层面上,对师生的互动也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上,对信息化条件下学生互动和参与评价不足。

2.3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对课前阶段评价不足 与医学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是PBL、CBL的广泛运用。PBL、CBL的运用,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收集,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对课堂整体节奏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对课前教师的问题设计、学习资料的推送、学情的分析等评价有所不足。

3 完善医学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3.1 对教学内容的载体持开放性、综合性评价 所谓开放性、综合性评价,是指不对具体载体,比如板书、PPT等进行单独评价,而是给予更灵活开放的空间,让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选取与当前社会、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和事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并选用适合载体,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的载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比如教师在讲授病例的时候,第一步提出问题和临床症状时用文字和图片为宜,第二步在分析患者病情时,用板书的形式对病因病机进行推理更符合逻辑,第三步在学习治疗过程中,用录像或直播的形式更为直观。因此,我们应把一些具体的评价,比如“板书是否字体规范”“多媒体课件是否图文并茂”等评价指标,修改为综合性、开放性的评价,比如“是否针对教学内容选用适合的载体”,以及“所选择的载体是否能有效反应教学内容”,给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开放的空间。

3.2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从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向对教师引导和学生学习的并重。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与之相应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副校长Cindy Fan教授在参加我国某高校的审核评估时曾指出,大学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重境界”,即“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互动交流”(dialogue),“提问质疑”(critical)和“辩论”(debate)[2]。信息化课堂条件下,打破了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通路,使多向互动、充分表达学生的思考过程成为现实,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条件。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是“是否注意力集中”和“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等表面化现象,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同时关注教师对学生指导和反馈。

3.3 课前的准备和学情分析纳入评价 翻转课堂、MOOC的使用,打破了教室是知识传授殿堂的局面,教室更多的成为了信息汇聚、交流互动的场所。更多的阅读和材料准备则放在了课堂前。课前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推送问题和资料,学生广泛阅读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要前移到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指导,学生的课前阅读和提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只有把这些环节纳入评价,与传统意义上45分钟的课堂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

总而言之,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医学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也成为了必然。但是不管教学的载体、方法、手段如何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把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和环节纳入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否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标准体系下,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载体教学内容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