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辅导员“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2019-03-16黄绍绪
黄绍绪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日常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核心,面对自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由于工作机制、自身媒介素养等原因,辅导员“日常思政”面临着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推动高校“日常思政”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应对自媒体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辅导员深入探究自媒体时代“日常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破解难题。
一、“日常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2]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对学生理论认知水平的教育,比如理想信念、法治道德原理等重要问题,往往是以理论形态呈现出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两个维度:一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价值观内容渗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一种直接性的价值观传递;二是被“职能化”了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管理[3]。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致力于提升改造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与主渠道相比而言,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政”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现阶段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日常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延续和补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只依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忽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学生工作的偏颇,使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制约,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日常思政”涵盖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思想、道德、心理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多维度、多样化的特点,它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日常思政”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日常思政”是以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班集体和年级工作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4]。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心理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日常思政”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还包括宿舍班级学风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各类活动等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日常思政”是解决“怎样培养学生、如何培养学生、为谁培养学生”的根本要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三)“日常思政”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激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辅导员的“日常思政”要与时俱进,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就是要求辅导员“日常思政”着眼于学生基本工作,解决学生具体问题,“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时而进”就是要求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要具备大局观,能够紧扣时代主题,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因势而新”就是要求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结合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适应广大学生网上学习生活的新常态,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二、自媒体时代辅导员“日常思政”的现实困境
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准入门槛低,直接造成了自媒体信息的多样性,自媒体无所不能地包容着形形色色的信息,给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带来了种种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共享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共享、交互的特点对高校传统“日常思政”以教导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冲击。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灌输模式,高校学生可以自行寻找资源为自己合理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找到依托,以极强的情感共鸣和积极的参与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我的品性[5]。一方面,信息的共享使教育者不再拥有知识的优势地位,教育者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判断,自主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习不再依赖于教育者的教导,更多地是利用自媒体平台和有关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二)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弱化了辅导员个人的影响力
在自媒体背景下,辅导员的“教导者”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弱化了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掌控,弱化了辅导员个人的影响力。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和摄取信息,从而摆脱教育者对信息的垄断,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上作为知识、经验的占有者、垄断者的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方式是全新的,大学生人人可以自主参与其中,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发表意见和观点,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彰显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6]。
(三)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多元化挑战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自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促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文化认知的混乱。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各种文化思潮在网络中汇合,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思想观念更是充斥其间,不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观的广泛流行,挑战着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由于网络法律法规的相对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各种有害的思想和观念任意传播和发散,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对大量网络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不知所措,极易被腐蚀。
三、自媒体时代辅导员“日常思政”的创新路径
面对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的种种困境,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发挥自媒体环境优势,转变机制,创新路径,从辅导员自身、教育载体以及受教育者三方面着力构建辅导员“日常思政”的全新工作模式。
(一)努力提升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话语权
为强化辅导员话语权,掌握“日常思政”的主导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需要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话语理念,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理论修养与媒介素养。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在“日常思政”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性,线上线下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看法和建议,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交流互动中提升信任度和认可度的同时赢得学生的信任,赢得“日常思政”的话语权,这样“日常思政”的教育话语对学生的引导,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辅导员“日常思政”话语的实效性。
2.加强辅导员的理论修养与媒介素养。辅导员以“话语”为中介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政”教育管理和服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校期间遇到的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等各种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辅导员话语的“魅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理论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使其话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获得学生的认同并转化成他们自觉的行为,实现对大学生发展的引导。
(二)搭建“日常思政”的网络育人舞台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的需要,因此辅导员要创新“日常思政”教育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搭建多样化的网络“日常思政”的育人舞台,以便适应学生工作的需要。
1.建设班级“日常思政”自媒体平台。借助自媒体的技术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8]班级自媒体是学生与辅导员进行日常交流的基本平台,班级自媒体平台应包括班级官方自媒体以及学生个人自媒体等。辅导员要积极搭建微博、微信等班级官方自媒体平台,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党团、学生社团等不同类型、层级的网络育人舞台的互联互通。通过班级的自媒体平台,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将广大学生吸引和聚集到班级自媒体平台的网络阵地周围,将传统育人方式和网络育人方式有效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空间,正本清源,疏导与管理并重,营造风清气正的清朗网络空间。[9]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日常思政”的线上互动育人。自媒体的个性化特征有助于辅导员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有助于辅导员更加容易、更加快捷了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更好的进行“日常思政”。因此,辅导员应该坚持“日常思政”的线上互动育人。转变传统观念,以虚心的态度、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开展对话,在互动交流中弘扬主旋律。同时“日常思政”线上的平等交互方式具有非现场性,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不是面对面交流,双方显得轻松随意。同时非现场性还使得一些不便直说或一些有可能产生分歧的意见表达后,给对方一个缓冲的空间,且双方无法感知对方的现场反应,避免了尴尬,更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事情的解决[10]。
(三)提升“日常思政”教育客体接受者的媒介素养
破解辅导员“日常思政”的困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提高教育客体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他们作为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归宿点,作为教育传播的目的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及其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1]辅导员在“日常思政”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1.充分利用校园良好的自媒体媒介环境,强化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宣传教育。目前,高校已初步形成校园内全方位的自媒体网络的舆论环境,它们作为学校育人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影响。例如学校、学院、班级相应的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微博、QQ以及一些互动型的校内网页,辅导员应做好校内自媒体等平台的对接互动,在信息传播中渗透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积极参与、推送、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自媒体组织开展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媒介素养。
2.组织班级、社团开展典型网络热点事件的探讨、互动来提升媒介素养。班级、社团是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政”工作的基本单位,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仅仅靠平时的说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借助典型网络热点焦点事件,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在互动中渗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营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传播环境。
3.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及修养。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而无法成为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与文化素养,心智健全、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其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立的思辨能力,提高对各类媒体信息的认知、取舍甄别的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