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探微

2019-03-16方盛汉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材

方盛汉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学习大学语文,一是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提高学习者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品味,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教材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单一等方面的问题。

一、精选合适教材

大学语文的教材版本很多,汗牛充栋,参差不齐。搜索读秀数据库,找到相关的中文图书10 405种(包括某种教材的多个修订版),让人眼花缭乱。目前全国并未有统一的教材,即使是国家规划教材,也并不被所有高校采纳,一些高校各自为政,出于自身考虑采购教材。市场上所见教材大同小异,侧重点稍有不同。为提高竞争力,几乎每个版本教材都会标上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某某规划教材等。

目前可供选用的代表性教材有:一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徐先生是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首倡者。其主编的《大学语文》高举人文教育的旗帜,明确提出大学语文要“增强人文精神”“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不再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的方式,而采取根据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此后他还强调“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于教材工具性的重视”[1]。教材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以第十版为例,全书由十二个单元组成,十二个单元分别围绕“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相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全书以主动阅读,自主提升为目的,每篇文章背后都有学习延伸拓展空间。二是丁帆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四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此书和徐中玉版本的编排体例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部教材都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思路与框架,力求中国古典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经典文类并重,选文内容强调现代人文意识。教材打破了古今中外作品的界限,如该本从“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文明:冲突与对话”“养浩然之气”“人间世”“盗火者”“道法自然”“我的信仰”“天工开物”“美的历程”“文心诗品”“为学之道”等方面选编课文,颇具心思。如“为学之道”编选了《论语》十二章、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强调为学之道,特别是对人内心道德的要求。其优秀之处在于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既定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2]原则。三是朱万曙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三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高校公共课精品教材,分为汉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中华文化三大板块。编者在序中认定教材确定的编写理念是完全区别于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注重人文性以及注重中国文化传统[3]。教材突出特点在于编选了文字与音韵、词汇与语法、词汇与方言、语法与修辞等内容,这和通用大学语文教材只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稍有不同。四是尚永亮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高校公共课精品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朱万曙、尚永亮各自主编的两套教材为同一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相近,但在编选内容上并无一篇相同。尚永亮等主编的教材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编排体例传统,但是编选颇具特色。而一般教材的编选体例是中国古代部分、中国现当代部分、外国部分,然后再从文体分类,其所选篇目皆是普通读者所了解的内容,缺乏编者独特的专业审美眼光。更有个别教材差错率高于国家规定的图书差错率。

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必须严把质量关,力避“市场化”倾向,体现出经典性、时代性、人文性,既要注重工具性,也要彰显审美性。要斟酌不同的学习对象,如成人教育、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等的不同精选适合的教材,在因材施教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学习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搭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便捷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技术,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使用大学语文教学数据库、大学语文教学云平台、慕课平台等资源,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线开放课程,让学生共享教学内容,缓解课时少的困境,拓展学习视域提高学习效果。高校也可以自己开发网站、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利用网络的能力;适时反馈互动交流,让同学们对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效果、考试方法等在对话中形成意见建议。

课后有条件的使用手机app软件,同步辅助课程教学,如利用“云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手机教学软件,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全程参与互动。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前将相关材料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中,并提学习要求;布置作业,并提交作业,提交作业时规定利用百度云链接加提取码,自动备份云端,教师也要将课件上传云端,利用平台批注修改作业,并实行课程评估。雨课堂还开发出课堂红包、学生投稿、课后小结、试题导入、随机点名、弹幕调速与回访、微信通知公告、批量数据导出、支持WPS、英文版雨课堂等新功能,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手段。雨课堂的统计功能很强大,能自动统计出课堂考勤情况、学生课堂答题情况、学生匿名弹幕互动情况等,提升了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如讲解《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可以安排同学分别扮演生、旦、外三种角色,体会文本效果;讲解续四十出《哀江南》,利用点名软件提问。可找业余或专业演员演唱【哀江南】片段,同时教同学学唱,感受戏曲之“戏”。在讲解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时,在讲到【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应给予特别关注。注意体验词眼“偷”,想不到镜子偷偷地照见了杜丽娘半边脸,此极有悬念,明明是我照镜子,却偏偏说镜子将我的半边面容照了进去,最后害得杜丽娘羞答答地把发卷也弄歪了,写出少女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就是连看见镜子里面自己的影子也有些不好意思,发现自己太漂亮了吓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尽情揣摩戏曲的韵味。此时教师参与表演,带一个小菱花镜,模仿杜丽娘坐台梳妆的情景,前后照妆,尽力表现出其惊讶于自己美感的神情,这样的深情表演能够感染学生。放映昆曲《牡丹亭》演出片段,适时解说,加深对《牡丹亭》文本及表演的认识。课后可将迤逗(yí dòu)读音的纷争,尤其是梅兰芳先生对这个读音的考证,将相关背景知识上传到网络云端,学生随时查阅课件,作课后延伸拓展。

重视师生即时交流,师生互动常态化,效仿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教学方式,亲近大自然,坐而论道,古朴自然,别开生面,寓教于乐,营造出情境感染的审美氛围,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在谈到茶艺时,可以师生围坐一起,在大自然中品鉴茶艺;也可以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说馆藏,体会历史脉动;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组织诗词比赛活动,提高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培养研究性思考。要言之,积极营造出充满人文底蕴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构建教学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语文”曾一度停止。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在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今天,大学生的读写能力已经今非昔比,将语文作为应用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此时大学语文真正的使命在于自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

重视教师团队。有些高校“大学语文”是边缘化的选修课。由此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一般是临时抽调教师授课,有的教师不愿意上,开课单位就直接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随机安排。为改变这种现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专业的教学团队。当然也有一些高校重视课程与教师队伍建设,将大学语文与政治、体育、外语、计算机并列为必修课。

注重专业提升。刚进大学,学生热情高,倘若教师还是采取高中语文的教法,如讲解古文,一味只是逐字逐句解释,则会显得索然无味。教师授课要有选择的精讲课文,充分备课,讲出韵味,并能引导学生课外探索,争取每节都能成为“精彩一课”。

创新考察方式。大学语文不能等同于“高四语文”。高中语文的关键点在于记诵,考试有标准答案,在大学语文考察方式上,应该灵活运用,考试可以有文学常识填空、翻译、默写、写作等传统考试方式,最好安排有开放式考题,不设置固定答案,褒扬创新思维色彩。此外要安排占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个成绩可以通过提交中期小论文、学习报告,课堂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等来评定,凸显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