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
——以芜湖市弋江区奥园社区为例

2019-03-16夏红莉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夏红莉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经济的发展以及家长和子女观念的差异,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指出,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的国家。到2050年,我国社会将全面迈入深度老龄化时期。如今,空巢老人问题已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合理审视当前城市中存在的空巢老人现象,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应对策,对于这些现象的破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现状

一般来说,空巢老人指的是60岁以上独自居住或夫妻居住且不与子女居住的老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5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人口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城市空巢老人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将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于2016年7月份走进芜湖市弋江区奥园社区访问4户空巢老人家庭、街头发放问卷500份且收回有效问卷420份。2018年1月,笔者再次走进奥园社区访问社区3户空巢老人家庭、观察社区空巢老人活动和发放问卷100份且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本文所论立足于该社区推及整体城市空巢老人,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原因及提升路径。

(一)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城市空巢老人或因丧失伴偶,或因子女外出工作而独自居住,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家度过,加之城市居住环境具有封闭性等特点,空巢老人除了解决日常生活需要便很少与他人打交道,甚至部分空巢老人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基本没有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多数城市空巢老人居住在自己封闭的空间,对自己身边的事和社会动态缺少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方式单一。城市空巢老人的大部分时间是空闲的,在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中74.7%的老人表示自己与老伴独自居住在自己的老房子中,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且已经搬出去多年,仅在重大节日回家探望。空巢老人和配偶每天所做的事情即为解决好两人的三餐,大部分时间空闲无聊。15.2%的空巢老人丧失配偶独自居住,其生活中多数时间一人度过,仅春节期间去子女家团聚。10.1%的空巢老人居住在养老院,其中多数由于独自在家居住乏味和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便选择去养老院居住。总体来看,城市空巢老人在生活方式上,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基本无其他生活方式。

二是娱乐方式单一。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空闲时间主要消耗在棋牌和广场舞上,少部分空巢老人空闲时间主要用来听广播和下象棋,极少部分空巢老人无娱乐方式,其曾经喜欢的娱乐方式也不再继续,如爬山。据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介绍,自己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棋牌社度过,这种娱乐方式对自己身体没有任何益处,也曾试图不去棋牌社,最终却发现不去棋牌社在家只会觉得时间越来越漫长并且很焦虑。据社区空巢老人介绍,社区居委会的老年活动中心仅挂个牌,经常被占用且无实质性作用,散步或者打太极等只能去离家较远的公园。总体来说,城市空巢老人的娱乐方式较为传统、单一。

(二)物质生活缺乏保障

城市空巢老人相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其物质生活水平略高,但是作为空巢老人来说,其物质生活水平依旧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难以承担大病就医支出和养老机构费用支出,少部分空巢老人退休金仅仅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城市空巢老人基本医疗保障缺失,其就医与经济承受能力出现矛盾。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的收入为退休金,少部分空巢老人无收入,依靠子女赡养。部分退休金较少、长期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空巢老人在就医方面负担沉重,甚至难以承担。少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认为医院消费较高,甚至生病不愿意去医院就医。当前,由于城市医院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城市空巢老人因病情等原因转院,又需重新做各项检查,从而出现耗费城市空巢老人时间和金钱的现象。此外,医院护工同时照料多人,易出现空巢老人就医时无人照料生活起居问题。

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不足,其生活必需品采购较困难。生活必需品中的大宗或是生活中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如运送大米、修理急用的电器,城市空巢老人孤身便很难完成。更甚者,仅需动手点击鼠标即能解决的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常识等原因也会不知所措,如城市空巢老人出行购票困难。

城市空巢老人基本需求实现困难,其所需要的物品往往很难得到满足。城市空巢老人需要某种物品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取。根据调查的城市空巢老人中,有73.2%的城市空巢老人表示,由于对周围环境信息了解较少,加之卖老年人生活必需品的店铺极少,适合自己的物品则需漫无目的地四处寻找。仅8.6%的城市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目前,部分社区出现社区工作人员为60岁以上老人送食物等现象,但主食多以送馒头为主。这虽然能解决空巢老人温饱问题,但是大部分空巢老人难以适应以馒头为主食的生活。因此,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总体来看,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得到保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问题越来越艰巨。

(三)个人价值难以实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老人虽然体力不如从前,但这一自我实现需求仍不例外。城市空巢老人身体状况日益欠佳,个人在社会中和家庭中的所发挥的作用大不如从前。部分城市空巢老人与外界联系有限,以至部分有时间、精力、金钱的老人难以实现其自助助人的自我价值。少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甚至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此类情况主要表现为家庭内部价值和社会外部价值实现状况不佳。

家庭内部价值实现状况不佳。良好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老人家庭内部价值的实现,空巢老人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直接导致子女对其照顾较难。接受调查的65.3%的城市空巢老人介绍,其与子女居住时经常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照顾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现如今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则需要子女来帮助自己;少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表示自己与子女居住地较远,子女对其照顾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其容易误解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甚至出现自责的现象。多数城市空巢老人虽然年迈,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在家庭中发挥作用。

社会外部价值实现状况不佳。城市空巢老人在退休前拥有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远离工作岗位独自居住在家中,易出现失落的情绪和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状况。退休后的空巢老人仍想发挥自身的余热去贡献自身的力量,受到家人和社会的尊敬,但是大部分工作单位对员工的年龄有明确的要求,使其不得不居于家中。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在年轻时热衷于公益事业,但是一些公益组织由于担心老人年事已高便不再接受其提供的体力或脑力帮助。这使得城市空巢老人空有一颗奉献的心,却难以有实现自身抱负的平台,从而弱化城市空巢老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不高的成因

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出现物质生活保障不足、精神生活较为匮乏、个人价值难以实现的成因是多样的,例如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寿命延长、城市化、家庭规模的缩小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力图从思想教育视角分析空巢老人问题,突破空巢老人养,找出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深层次原因。

(一)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直接原因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思想指引着自己的行为,同样行为也反作用于人的思想。老年人和子女的思想差异等主客观因素是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直接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老人与子女不愿一同居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女去外出工作的越来越多,而部分老人不愿同子女一同外迁,从而成为城市空巢老人。另外,子女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外出工作也不会将老人带在身边一同居住。还有部分子女在本地工作,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后,老人与子女双方也不愿意共同居住。他们都表示居住在一起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不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其二,老人与子女生活习惯差异。据调查,大部分老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大部分年轻人习惯于晚睡晚起,二者生活在一起容易产生摩擦,造成不良后果。据社区的一位空巢老人介绍,自己曾与子女共同居住,经常因子女不愿早起去吃自己煮的早饭和晚睡使自己睡眠不佳而产生冲突。他表示为了家庭的和谐,即使自己搬出来住会感到孤独,也不愿意与子女长期共同生活。

(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如何与其家庭经济水平直接相关联:一般来说,家庭条件较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高;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差。除此之外,社会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等也会影响到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医疗等消费水平较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服务水平提升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无论医疗还是娱乐方面,若要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便会付出较高的成本;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若想获得较好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仅靠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部分城市空巢老人为了节省高消费项目的开支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医疗机构,会选择免费的娱乐场地代替收费的娱乐场所去消费。商品的价值影响价格,城市空巢老人选择价格较低的消费项目,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例如某些价格低廉的医疗机构可能存在医疗卫生安全隐患。

子女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城市空巢老人将自己的重心和希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子女由于经济能力不足无法给予老人较好的关怀,因此老人的希望和现实便产生了落差,容易出现更加孤独、无助的情绪。子女困于生活则很难给予老人精神上的关怀。据接受调查的一位空巢老人说,自己常年是该社区的低保户,宁愿自己生活艰辛一点也不愿意找经济也不富裕的子女索要任何赡养费,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把自己节约下来的物品赠与子女。

(三)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外部原因

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全的社会体系、良好的社会风尚因素都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对个人养老社会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难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据养老院的空巢老人介绍,虽然自己住在养老院衣食无忧,但是却有种生活在牢狱中的感觉。她表示,在养老院中,出门晒太阳也需得到工作人员的允许,若工作人员不允许,连晒太阳的想法都难以实现。他们住在养老院的同时,仍然担心着子女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养老院费用,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牵挂着子女的生活。

尊老爱老风气尚不明显。空巢老人问题主要在于空心,然而大部分人忽略了空巢老人内心如孩童般脆弱的状态,认为使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足矣。空巢老人的子女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部分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的只是匆匆吃顿饭又去忙于自己的生活;极少部分子女几年才与父母团聚一次。总体而言,子女对老人精神关爱缺乏,与老人沟通较少。除子女对老人的关爱缺少外,社会上存在对老人群体有偏见的现象,认为帮助老年人可能会被讹,从而出现老年人出现问题时部分人选择视而不见。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并不多,子女的一个拥抱、陌生人的一次让座、老伴的一次搀扶,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温暖。

城市家庭结构尚不完整。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家庭由一夫一妻一孩组成。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子女外出工作后,老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空巢老人。此外,还存在少部分家庭由于子女出事故后不得已成为空巢家庭。21世纪初期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现象。但是由于该政策实施时间不长,对于妥善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效果尚不明显,仍然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

三、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提升的基本理路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对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现提出以下几种提升路径。

(一)加强对老人及其子女的思想教育

解决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问题,关键是要抓住老人及子女的思想教育这一主要矛盾。老人对子女更加理解,子女对老人更加关爱,二者乐意生活在一起,空巢老人问题便缓和很多。

社区组织利用讲座,开展思想工作,增进老人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现象是由子女外出工作和二者思想差异导致的。面对此情况,社区可采用理论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对老人和子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社区定期邀请社区住户参加关爱老人讲座、道德讲座和营造和谐家庭讲座,让老人及子女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熏陶,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还可定期举办关爱老人健康讲座,在加强老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促进老人及子女的情感交流。同时,老人参加讲座可打发自己多余的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宣传老人自我赡养座谈会,鼓励老人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从而达到自我精神赡养的境界。

社区组织利用家访,进行心理辅导,缓解老人的孤独心理。社区工作人员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走访空巢老人家庭具体探究其空巢原因,从而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据接受调查的一位老人表示,自己是因为失独而导致的空巢,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对孩子的思念中,并且十分渴望有人来看望自己,和自己聊聊天。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应经常对该家庭进行家访,积极鼓励老人从家里走出来参加活动;社会公益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应多走进其家庭给与关怀,引导老年人积极看待老龄社会,使其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对空巢老人进行定期的思想关怀和心理辅导,使空巢老人乐于同子女居住,乐于与他人交流。此外,还应提高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工作者的水平,以便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团体利用实践,开拓思想境界,缓解老人的照料困难。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勇于实践,方可形成最恰当的生活方式。埃德加·卡恩是“时间银行”的最早提出者和倡导者。在埃德加·卡恩的时间银行概念中,由于每个人工作价值是等同的,所以当自己为他人提供帮助后,可用其换取另一个人相同时长的帮助。20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模式进入我国,但是发展速度较慢,影响面较窄,难以形成规模。社区和社会组织为提升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可试行建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社会成员在自己空闲时间为老人提供帮助存入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在自己年迈且需要帮助时用来换取他人的帮助。社区和社会组织加强宣传,使公众更加认可时间银行,在倡导奉献社会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此外,养老服务银行不再是单向的奉献,而是有回报的奉献,一定程度上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学校、社会组织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走近老人等志愿服务,深入了解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和避免未来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

社会团体利用数据,掌握思想动态,解决老人的具体困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了获得更好地提升城市空巢老人质量的方法,社会组织等应充分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网络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但是数据并不能改变社会现状,真正能改变社会现状的是挖掘数据的人;从已完成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的而生活存在的问题,从而掌握空巢老人及子女的思想动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区、政府或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城市家庭结构等数据,掌握空巢老人家庭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

社会团体利用活动,形成敬老风气,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活动关系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内在需要,同样人类的文化活动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深层的价值。在敬老风尚弘扬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如敬老月、敬老知识问答、文明孝亲家庭创建等。这些活动都在参与者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一词从根源上已经包含用文教化人的意义。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了人,且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区文化更是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社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为老人提供娱乐场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社区增设公共文化设施,如社区文娱场所、社区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兴趣社团。在此基础上,规划先行,做到未雨绸缪,政府可规划新建住宅配套居家养老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此外,社区应建立老年人绿色通道,完善对特殊群体的专门照顾。

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社区定期开展老人喜闻乐见的老年文娱会等文化活动,成立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小组,鼓励老人积极参加活动,或者将老人组织起来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成立老年兴趣组,丰富社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社会相关部门要重视空巢老人问题,合理开展关爱老人服务试点,缓解空巢老人孤独感和无助感。

(三)完善社会制度建设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作用,但社会制度总的来说都是为维护一定时期社会的稳定。为提升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政府应为老百姓办实事,从完善和落实社会政策做起。

政府增进医疗机构政策沟通,促进资源共享。我国目前存在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尚未定型的矛盾,尤其是设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难度较大。这将造成空巢老人看病成本增高、便捷程度降低,因此,我国将进一步深化老年医疗制度水平。此外,据调查的空巢老人表示,自己在一家医院就诊后再去另一家医院则需重新做各类之前做过的检查。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倡导医疗机构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政府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提高养老质量。针对社会养老机构水平较低现象,我国政府应加大城市的养老投资力度,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解决赡养问题;提升社会养老机构水平,从而提升社区空巢老人物质生活水平。社区应做到对老人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如发展社区照料机构、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建立“医养结合”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在养老院内部设立护理机构,实现养老与护理双向结合,提升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养老机构还需注重对老人的精神关怀,增设老年人活动中心。

政府提高养老保障最低标准,改善生活状况。在基本养老方面,政府要保障老人的养老金与社会经济水平同步增长,提高最低养老标准,使城市空巢老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尤其是对于企业下岗老人、社会老人也要进行适当的补助,使其维持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还可利用企业养老和事业单位养老并轨这一政策,提升退休人员生活质量,解决养老不平衡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39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虽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口老龄问题,只要积极的面对这些问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解决方案,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