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点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2019-03-16王远秀
王远秀
(肥东县响导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合肥 2316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总目标”中变 “两基”为 “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有限、逻辑思维还没有形成,如果同时关注“四基”,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无从下手。教师应该从“四基”中的哪个方面开始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入手建构相应的教学模式。
一、“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中最切实可行的抓手
“基本活动经验”在“四基”中最具有可操作性。基础知识虽然能够测度,但教学中就基础知识而谈,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基本技能概念宽泛,小学数学教师难以估量其范围;基本思想更宏大,在具体教学中不好把控;而“基本活动经验”则很好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鲜明的路径。
1.“基本活动经验”最直接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农村与城市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异明显,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充分考虑其差异性。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有个大体的把握,才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可以方便易行地根据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无论怎样改革,因材施教这一基本理念都不会丢,也不能丢。
2.“基本活动经验”以学生的认知前见为基本考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基本依据。前见,作为认识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理解教学对象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识结构。这种意识结构恰恰是教学的起点,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意识结构而一味追求整齐划一的起点。每个学生都是在前见的基础上不断地与生活接触,不断理解、筹划生活的新的意义,从而实现认识活动的飞跃。“基本活动经验”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做到对学生生活世界整体性认识,首先必须掌握辩证的整体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必须在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基础上形成。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要更多地训练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只有整体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才会有调动学生认识能动性,利于强化其思维品质,促进后续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明白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中最生动的内容。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涵盖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此,教师应善于因地制宜地把“基本活动经验积累”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内容有效设计教学案例,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既让其感到现实生活中既有经验的不足,又激发其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生生活实践与理论教学的互动,学生学习起来积极热情,妙趣横生。
二、以“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点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点来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并非就完全忽略“四基”的其他三个方面,而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以贯之地以“基本活动经验”关联其他方面。
1.以“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点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要以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为基点来设计,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丰富。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方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或者玩动漫游戏,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将最近热播的动画片或者流行的动漫游戏内容嫁接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导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几乎全部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按 “螺旋式上升”的模式进行编排,数学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样的做法其实会将数学等学科从生活中分离出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减弱。欧美等国家的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隐性教学,这对我们尤其有启示意义。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基本活动经验为其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概念,不停地分析、比较不同的事物、情感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会在情境中掌握概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只须引导即可。
2.在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诉求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一步步引导学生产生对基本知识的诉求。教师设计情境的时候就要有扩展学生现有基本知识的预设,比如讲授素数与合数时,单纯以一组数字杂乱无章的排列来让学生分辨其特征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教师若是以根据座位号找朋友的游戏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数字与数字之间有这样的区别?如此,则易于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概念。
经常性地进行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归纳概念的训练,易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人称这种训练为探究式学习,实际上我们在谈论教学模式的时候,从学生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自学模式。
3.建基于数学基本知识之上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小学阶段虽然没有物理、化学等课程,但作为小学教师要确立数学是母学科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策略的运用也非常关键。通常情况下,提问以会聚、发散、评价和反思性提问的方式进行,会聚式提问关注是一个较小范围的目标,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回答集中于一个中心主题,适用于归纳;发散式提问与会聚式提问相反,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做更深入的回答,评价式提问着眼于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逻辑基础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标准的差异会导致答案的不唯一,从而发散其思维;反思性提问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追问学生为什么,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会怎么样。
课堂中数学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难点在于,教师需要在现有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之间灵活准确地把握其张力,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多样性地引导学生,教师的课堂互动水平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有着不容忍视的作用。
4.在互动中催生小学生建构数学基本思想的愿望
新课标提出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这些都涉及了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铺设思维大道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推理到建模的思想过程。
在互动中催生小学生建构数学基本思想的愿望,首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激发学生从抽象到推理再到模型。如与低年级学生互动时,教师在数量抽象方面,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在基本活动经验中一般可以以会聚式设问完成,而进行高年级数学教学时,则需要借助于引入生活经验来启发学生想象。
其次,推理是知识迁移的手段。教师要善于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调动学生情绪,举出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启发学生进行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次,建模事实上是理论还原于实践的思维过程,小学阶段教师尤其要注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悉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做简单的模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建模的过程,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