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2019-07-02尹晓峰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跷跷板底座小伙伴

尹晓峰

(马鞍山市珍珠园幼儿园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新一轮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仅是幼儿园遵循的教育理念,更是广大幼儿教师开展的教育实践。幼儿拥有了自主自由的游戏机会,教师不再高控,而是开始观察与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许多教师觉得,拍摄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很容易,乐于去实施,但是对撰写游戏故事却感到很为难,老师们不知道观察记录应该怎样写,尤其觉得分析与评价幼儿行为是一件很难的事。往往幼儿的游戏故事很精彩,教师的分析解读却很平淡,不能很好地展现游戏故事的价值。“跷跷板坏了以后”是在一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发生的游戏故事,借助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观察与分析后,我们看到了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学习与发展,也看到教师教育观念与角色的改变。

一、在合适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教师观察:“故事的缘起” 幼儿园里一只跷跷板坏了,保安将损坏的部分取下,留下了黄色的底座。我将它放在别的跷跷板旁边,心想:孩子们看见这个不一样的跷跷板会怎样呢?他们会好奇吗?还会再去玩它吗?

分析:充分自主的环境使幼儿行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幼儿的真实状态,这是有效观察发生的前提条件。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引发孩子惊奇、兴趣的机会,对幼儿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进行专业的观察,悉心解读孩子,掌握孩子的第一手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在科学的观察后展开分析

教师观察 :“无人问津” 户外游戏时间到了,小班的孩子陆续来到室外操场上。我站在一旁悄悄观察着,几个孩子从底座旁边走过,好像没有看见它的存在。一个男孩看见了,并停了下来,但很快又离开了,看来孩子们对它并不感兴趣,毕竟它是一只坏了的跷跷板。

分析:教师有目的地在自然的状态下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真实的内心活动。对于有异于平常的事物,不同的孩子反应也是不同的,有的直接忽视它的存在,有的看见了,却没有引起兴趣。在这个自然发生的空间里,老师发现孩子的观察能力不同,对事物的兴趣也不一样。

教师观察:“情有独钟” 过了会,女孩紫妍走了过来,她用脚轻轻蹬了蹬底座,发现它会摇晃,她尝试着站上去,可是一只脚刚站上去,她的身体就不稳了,她赶紧收回脚。尝试了几次,她终于两只脚都站了上去,底座晃动得厉害,她不自觉地微微张开了双臂以保持身体平衡,并不停地变换两条腿的距离和方向。慢慢地,紫妍好像找到了感觉,她分开两条腿站在底座的两头有节奏地左右摇晃,刚开始她看上去很紧张,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看,慢慢地她变得放松,身体摇晃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并且她不再盯着自己的脚看,她开始边摇晃边扭头寻找小伙伴。

分析:客观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这段故事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教师一直以陪伴者的角色对幼儿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关注到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身体表情,捕捉到许多细节,形成对幼儿的认知以及对幼儿学习的认知,留下了最真实的过程资料。 “女孩紫妍走了过来,她用脚轻轻蹬了蹬底座,发现它会摇晃”: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这是具有偶然性的,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幼儿才会被自己的内在感受激励着,主动探知事物内在的法则;“赶紧收回脚”:最初尝试玩跷跷板时是害怕和紧张的,幼儿会在安全意识的保护下调整自己的行为;“ 微微张开了双臂以保持身体平衡” “ 不停地变换两条腿的距离和方向”:主动的投入和专注的状态让紫妍可以深入地探索身体重心与跷跷板稳定之间的关系;“ 站在底座的两头有节奏地左右摇” “身体摇晃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从感受平衡到有节奏的摇晃再到摇晃幅度增大,紫妍自发产生兴趣后,通过感觉、心理,直接到达认知,经历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历程,所幸老师没有去“教”她如何去做,幼儿处于直接经验时期,紫妍在游戏中通过自由练习产生了自己的经验,这与直接接受来自教师的经验有本质的不同; “ 边摇晃边扭头寻找小伙伴”:全新的认知喜悦,让紫妍希望被看见、被分享,为下面的人际互动带来了机会。

教师观察:“现场教学” 彬彬和娜娜跑来了,紫妍快乐地招呼他们一起玩,彬彬看了看离开了,娜娜很想玩,接下来紫妍像个小老师一样开始了她对妹妹娜娜的“教学”:做示范给妹妹看——手把手教妹妹怎么做——将妹妹扶上底座并保护着妹妹——让妹妹独自玩并再三叮咛要点——跟妹妹一起玩。

分析:模仿是幼儿经常出现的行为,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故事中的紫妍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自发模仿老师的行为。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对教师已经产生了健康的依恋关系,他们对老师的世界感兴趣,喜欢模仿老师的言和行。紫妍对老师角色的模仿来源于她平时对老师的观察,她用一系列“教学动作”模仿了老师的外显行为,让我们在赞赏充满爱心与耐心的紫妍的同时,也看到了紫妍的老师平常工作时的良好状态。教师在与幼儿共同的生活中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态度,让自己成为幼儿眼里最真实有效的课程资源。面对妹妹娜娜,这个偶发的“教学情境”让紫妍有机会换位思考,能够和当下自己的学生娜娜产生很好的共情,做出“扶上底座”“保护妹妹”“再三叮咛”的贴心行为。

教师观察:“三人游戏” 后来又来了两个小伙伴,她们看到紫妍和娜娜玩得开心,也争着抢着站到跷跷板上玩,你推我拉中三个伙伴快乐地摔倒多次,摔倒后站起来接着玩,经过多次尝试,三个小伙伴找到了最佳位置,紧紧抱成一团,随着底座有节奏地摇晃着,笑声不断。

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发现三个小伙伴摔倒以后,教师没有马上介入,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给予幼儿自主调整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他们有机会在反复地摔倒后自己发现问题,并采用“紧紧抱成一团”的方式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尝试,三个小伙伴找到了最佳位置”,没有受到干扰的孩子最终完成了对小班孩子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他们的合作能力也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获得了自信。自主自由的有效空间为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让幼儿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三、在实践的指引下深入学习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游戏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与情感需要,积极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同化与顺应中获得新的平衡,掌握新的技能,主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的经验世界。

“跷跷板坏了以后”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幼儿在游戏之前往往存在探索行为,探索行为是有紧张感的,是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或者现象上的。紫妍前面的行为是典型的探索性行为,从一只脚踏上跷跷板底座开始自发进行练习,一直到最后能够与两个小伙伴一同在底座上自由摇晃、嬉戏。在这个过程中,紫妍逐渐感受自己摇晃的动作与跷跷板的平衡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协调身体?如何把握节奏?幼儿对事物的探究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紫妍对站上跷跷板这一动作探索成功之后伴随着的游戏行为,是找乐子式的,紫妍用它实现了“我来教你玩”“我们三人一起玩”等各种游戏意愿。我们看到游戏的发展功能和娱乐功能在这个故事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当然,幼儿活动时不会去区分“探索性行为”和“游戏行为”,作为幼儿园老师也无需人为地去切割游戏的类型和游戏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整体,看到孩子在这个活动里获得的经验:认真探究,勇于尝试,获得成功感,愿意与同伴分享经验以及贯之其中的充实和快乐。

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发现幼儿、发现幼儿的学习的机会。当教师觉得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清楚地解答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会在实践的指引下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这个时候的学习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来源于内在需要的主动学习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四、在丰富的积累中实现成长

自主游戏中蕴藏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当我们把游戏的权利真正还给幼儿,就会出现层出不穷的游戏故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幼儿,发现他们各不相同的学习方式。“跷跷板坏了以后”这个游戏故事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却被老师敏感地捕捉到并记录了下来。留下真实的幼儿行为音像和文字资料以后,教师可以带着问题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有针对性地再次学习,经过思考、整理,就能够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观察记录。一直以来,幼儿教师都习惯于把弹、唱、画、跳这些技能技巧作为基本功,这是对的,但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该把观察幼儿、读懂幼儿、分析幼儿行为背后蕴藏的学习、发展、情感和需要,作为幼儿教师的第一技能。这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爱心与细心,更需要我们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在丰富的幼教实践中深入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反思和练习。精心地阅读幼儿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条正确而幸福的专业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跷跷板底座小伙伴
大型集装箱船舱底座结构加强与改进
神奇的跷跷板
大型铝板拉伸机液压底座的设计计算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小伙伴”等十七则
机械字码打印底座结构优化设计及应用
蜡烛跷跷板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