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9-03-16吴玉梅
吴玉梅
(肥东县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600)
新课程标准,提倡“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些焕发生机的新理念启迪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千方百计地寻找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让课堂迸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
一、创新读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告诉我们读是学生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读是为了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是为了获得文本承载的生活经验,将来更好地面对生活。一旦在读中缺失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那么这种形式的“读”,便黯然失色,失去意义。只有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创造运用新的读书方法,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移情于文,实现学生和文本的互动。
1.配乐读书
课文《老人与海鸥》感情真挚,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如对自己的儿女一般深情。教学“老人喂海鸥”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孩子们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关键词句,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情谊,我指导学生去品读课文,将文中的一段话分成有建筑美的诗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拍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然后配上舒缓美妙的轻音乐让孩子们品读感受,体味海鸥与老人配合的默契;体味老人喂海鸥的动作美、节奏美、情义美。老人像技艺高超的画家,海鸥像他舞动的画笔,二者共同绘出昆明翠湖边上最美的风景画。学生读着、品着,品出了老人对海鸥的情。这个片段的教学也让听者感到:这样的教学,真美啊!
2.带着想象读书
单纯乏味地读课本中冰冷的文字,很难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领悟作者表达的真正情感。朗读课文时,只有努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进入文字背后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会,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触摸春天》一课,在讲授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一片段时,我启发学生在读中想象:安静可能闻到了怎样的花香?她在花丛中可能听到些什么声响?可能触摸到什么事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她听到欢快的鸟鸣;有的说她听到花落的声音;有的说她触摸到了小草的发芽;有的说她触摸到了春天的身影。学生在这种想象中阅读,读懂了安静虽然是盲女孩,但她的心灵是明亮的,她对春天和生活充满着热爱。
3.扮角色读书
扮角色读书,是一种充满趣味的体验式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文本中的人物与同伴互动阅读。这种互动性的体验阅读,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交流,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一般,读起来感受自然更加深刻了。
《纪昌学射》这篇寓言内容不难理解,但飞卫对纪昌射箭方法的指导却独辟蹊径,特点鲜明。如果仅按 “教什么——教射箭; 练习的方法——练眼力; 结果——成为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这样一问一答形式教学,学生肯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文,然后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有的扮演纪昌,双手作揖,说:“师傅在上,请您教我射箭吧!”扮演飞卫的学生告诉他回去练眼力, 首先“牢牢盯住一个东西,尽量不要眨眼”;“等练到把很小的东西看成很大时,再回来找我吧”;后来,扮演“纪昌”的学生一一汇报他回去是怎样练习的,学习效果怎么样。这种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吸引学生主动去读书,而且学生讲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把握了故事的关键——练习眼力的原因。
4.抓住关键语句读书
不同文章的篇幅有长短,但都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时抓住关键词句,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教学《搭石》一文时,我紧紧抓住“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让“理所当然”之美德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中。教学过程如下:(1)“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2)你觉得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学生能马上找到的是“背老人过溪”。我们应发散他们的思维,其实,文中“一心为他人着想,关心老人,互相礼让,友好互助”的四种举止,都是乡亲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3)联系生活实际,触动孩子心灵,在他们内心深处撒播“理所当然”之美。为了帮助孩子们将“每个人拥有基本美德,是理所当然的事”这颗美好的种子移植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我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是理所当然的事,并出示一组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是理所当然的事,上下楼梯靠右走是理所当然的事,遵守交通规则是理所当然的事,等等。
二、丰富内容, 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效果
有些作品需要延伸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才能领略其言语的意蕴,挖掘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
1.在延伸中领悟文本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孩子们很难收获更多。书本选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相关的内容,如背景材料、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在延伸中加深思考,增强感悟。
比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一改在导入课文时介绍作者的方法,在品读 “静听心跳”这一片段时,首先让孩子们将手掌轻轻按在胸膛,感受心脏的鲜活生机,让孩子们体味到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生命。接着出示文中语句“我们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发问:杏林子是这样说的,她是这样做的吗?不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的学生就有些茫然,此时我配着音乐介绍作者:杏林子也曾经有过美好的童年,可12岁那年,她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硬化,这意味着她的一生将失去行动自由,只能在轮椅中度过余下的光阴,但是坚强的杏林子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四十多年来,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坐在轮椅上写下了80多部文学作品,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台湾很多残疾人做贡献。她离世后,家人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躯体捐献给医院,供医学研究。她有一句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此时,学生饱含热泪。他们感受到作者的不幸和坚强,感受到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这一主题,这样,学生才会懂得:珍视生命,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美好的祝福。
2.“画”中入境
教学《火烧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火烧云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中颜色的绚丽多彩和形状的美妙变化,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天空中的云彩还可以想象成哪些形状,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一画,并根据你所画的内容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展开无穷遐想,扬起创造的风帆——有的画了鸡妈妈带着一群鸡宝宝在草垛旁找虫吃那样温馨的场景,也有的画出了猪八戒吃西瓜那样逗人的一幕……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人人主动参与。这些作品虽然有些稚嫩,但充满想象,充满智慧。
3.“疑”中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和蔼的语气和共同探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思、敢问、质疑求异。
在学习《凡卡》一文时,同学们对凡卡的悲惨命运都深表同情,可有位学生却态度冷漠,他提出疑问:凡卡家里那么穷,他根本就没钱上学,怎么会写信呢?这篇课文是虚构的吧?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同学们的议论。我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共同探讨,好吗?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答案很多:(1)凡卡跟阿辽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2)凡卡是在财主儿子的学堂外偷学的;(3)凡卡看伙计们写信时学来的;(4)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凡卡识字肯定不多,要不然不会把信封写错了……通过讨论,质疑求异,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珍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