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数学语言,让计算课练出思维含量

2019-03-15李佳佳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计算教学规范

李佳佳

摘 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以身示范,通过讨论交流、对比小结等让学生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规范;计算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计算教学贯穿于在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离不开计算活动的参与。下面本人就结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内容,谈谈在计算课中如何通过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来提升数学思维含量。

一、基于课堂观察确定学生起点

三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1.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1)语言不准确。学生回答问题、讲解解题思路或描述学习过程时,出现用词错误的现象。

(2)表达欠缺条理。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对较复杂的题目表述时语言重复,甚至前言不搭后语。

(3)语言不够精练。学生习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缺乏抽象的概括。

(4)表述不完整。对于一些过程较复杂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题,很多学生在发表想法时,出现语言残缺,断断续续,不能完整地表述。

2.学生计算能力现状

期初,从针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的几次检测中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乘法口诀不熟。

如口算部分,学生出现45÷9=4;2×6=18;25+66=81;70+40=100等错误。

竖式计算部分,学生错误百出,有不进位或不退位的,有加法竖式过程中用乘法计算的等。

二、结合学情改进课堂教学

1.结合教材言传身教,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理解也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开始,我就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说清计算过程。

如口算20×3,先让学生说清算理: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在学生充分理解并能说完整后再提炼算法:2×3=6,20×3=60。这时候,再让放手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学生基本都能说清算理。

在小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学生的表述为:比如算20乘3时,先不看0,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如果是200×3就添上2个0。这时教师小结方法:几十乘几、几百乘几,都可以先算几乘几来推算得数,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每节课都是学生形成数学语言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住计算课的重难点,通过自身的示范,促使学生准确的理解与复述。

2.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三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说”的机会,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等不同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案例:“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师板书竖式后:

(1)汇报后同桌讨论:①个位向十位进几?十位应该写几?

②十位向百位进几?百位应该写几?

(2)讨论后指名回答。

(3)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48乘4,先算个位4×8=32,个位写2,向十位进3;再算十位4×4=16,16+3=19,十位写9,向百位进1,百位写1;积是192。

小组内说完后,再指名说、全班齐说。

……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表达、倾听与比较中逐步提高自己语言表述的条理性。

3.对比小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三年级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就能正确地概括。

案例:“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课始复习导入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2道竖式:

指名汇报后追问:回顾一下,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时,需要注意什么?

……

(2)新授后揭题,比较,小结部分:

對比复习2题和新授2题(例6、试一试)。

①今天学的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②师:那今天学的这两题相同和不同地方是什么?

③小结:同学们,我们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时注意什么?

……

这两次小结的层次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同。第一次小结是在复习引入部分,是对上节课学习的回顾,对孩子来说是没有难度的。第二次小结是在两次对比中完成。第一次对比是旧知和新知间的对比,目的是让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便于总结。第二次对比是例6和试一试的对比,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连续进位乘在具体题目中的进位情况可能是不同的,在计算时要注意区分。这时候再让孩子小结笔算方法时,学生概括起来就比较轻松。让计算课处处有思考,时时有提高,学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兴趣,不断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带动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家成.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2(1):69-71.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计算教学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