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9-03-15林世仁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有效性

林世仁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为学生进行更好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能够从对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本质,加强学生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策略

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与丰富性,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加强时事政治知识的融入,帮助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民生生活进行了解,更好地体会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多媒体等先进工具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教学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捷,提高了教学工作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同时还能够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有效结合,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两会”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会的知识点,以及人大代表的实际工作内容、方式。当学生对两会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后,教师便可以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内容。例如,人大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都有怎样的选举方式?代表们反映的意见来自哪里?政协委员的产生流程是怎样的?他们都有什么职责?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材料当中进行筛选,结合教材知识点更好地学习。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夠更好地对两会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还能够从教师提供的材料当中得到更多与时事政治相关知识。

二、引领紧跟时事,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能让学生对社会的真实现状有足够了解,需开展实践类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慰问贫困户、参与公益活动、看社会热点访谈节目、阅读参考消息、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的各类时事政治。让学生在阅读活动完成后,能摘取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与全班共享,并能剖析信息的

实质。

三、小组合作,促进课堂教学研究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应以小组的形式管理学习,重组分散的学生,以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避免有的学生被遗忘在“角落”中,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讲授“人生自强少年始”这课内容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课程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强不息是学生应有的品质、走自强之路。其次,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课程内容讲授、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何谓自信、如何理解自信、自信之路需要如何走。再次,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要设置唯一答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产生多个答案,只要解释合理即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大家在抒发观点的时候能相互借鉴。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能理清解答思路,了解问题实质内涵,并在找寻答案期间内化部分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为能调动课堂氛围,可以开设小组竞赛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容以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设定辩论的正方和辩论的反方。比如,针对比较有争议的老人摔倒是否要搀扶的问题,教师让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性发言,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上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更要培养学生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的能力。教师列举生活案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并使用小组互助教学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满足整体教育的目标要求。总之,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设置,能更好地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也能更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兴趣点,进而能让教学的整体效果更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加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当中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能力上得到成长,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彩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2):11-12.

[2]赵常丽.试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31-3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有效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