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女性“恰依”聚会初探

2019-03-15吐奴克·努尔兰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女性文化

【摘 要】 本文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哈萨克族女性“恰依”活动为调查对象,探讨了 “恰依”活动的起源、形式、流传、发展情况。分析了“恰依”活动的经济社会功能:互助及缓解压力,女性社交网络的纽带,经济功能与慈善功能。探析了“恰依”活动的性质:非正式性、经济互助性、娱乐性,表达着女性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 哈萨克族;女性;“恰依”;文化

“恰依”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里都具有茶的含义,但本文中的“恰依”是指一种以妇女为主要成员的定期聚会,主要以聚会、聊天、娱乐以及成员间互相帮助的形式,通过与哈萨克族文化、餐饮、歌舞结合发展而形成。如今“恰依”成为哈萨克族女性社交网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族女性加入这一活动。

一、哈萨克族女性“恰依”规模类型和形式内容

1、“恰依”的规模类型

经笔者调查,恰依的类型可分为“朋友恰依”“亲戚恰依”“同事恰依”“同学恰依”和“邻居恰依”等,这其中“朋友恰依”存在的时间最长且参与人数最多,大概是最初开始的一种“恰依”类型,人数在10-20人不等,节假日期间“朋友恰依”中女性的丈夫们也会应邀参与聚会;“亲戚恰依”为亲戚间的“恰依”,为避免亲戚关系疏远而定期举办“恰依”,基本由已婚女性组成,分为丈夫一方亲戚与己方亲戚,10-20人参与;“同事恰依”成员基本为现工作单位中正在工作或已退休的女性,其中有些女性的年龄差距很大;“同学恰依”由参与者初中以上学历的同学组成,多数为老同学,如果是夫妻一起参与,则人数较多并且时间周期长,通常一年一次,如人数较少且只是女性参与则一月一次;“邻居恰依”中主要是同一街道或者同一小区的女性。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女性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恰依”,年龄也是从20-80周岁不等。除了以上一些定期聚会的“恰依”以外,还有一种“恰依”是特殊存在的,可直译为“银行恰依”,其成员不用定期聚会,比如通过微信“恰依”群组聚在一起,以经济为主要目的,周期短则一周,长则为一个月。这种“恰依”的经济互助性较突出,但成员之间没有直接的情感交流。

2、“恰依”的形式内容

“恰依”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聚餐、聊天、跳舞、收费等。

(1)聚餐。“恰依”的成员们通常会通过抓阄的形式定下月做东的人选,也可以按需互相调换时间或者只通过口头商议决定每个月的主办人。聚会地点的选择和“恰依”的类型以及成员们的年龄阶段有关,如中年已婚女性的“朋友恰依”“同学恰依”“同事恰依”等经常在宴会厅或者农家乐等地举办,而近几年年轻的哈萨克族女性流行在音乐餐吧举办“恰依”,因为其便利的条件以及优雅的环境符合现代女性的选择;哈萨克族已婚女性的“亲戚恰依”一般会在家里举办,做东妇女亲自做最少两种主餐(包括包子、纳仁、抓饭、手抓肉、粉汤、肉饼子等),以及各类凉菜,餐桌上摆放用精美的餐具盛放的糖果、饼干,最必不可少的还有哈萨克奶茶和馕。据被访谈人员所言,在家里举办的“恰依”最具有民族特色,主人会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大家喝着茶炉烧制的热奶茶,品尝主人准备的食物,一起度过“恰依”聚会。

(2)聊天、跳舞。“恰依”通常进行2、3个小时,在吃饭聊天期间,成员们会在宴会厅或者音乐餐吧点播民族歌曲,互相邀请并愉快舞蹈,没有去跳舞的成员在餐桌旁一起观赏她们的舞蹈,并互相聊天。因为“恰依”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她们会互相交流各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获取新的信息来保持成员们与时俱进的思想。

(3)费用。“恰依”这种活动的产生是为交流促进感情,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可以經济互助。每一种恰依的费用也是不同的,但基本还是会根据所参与的哈萨克族女性的家庭收入来制定费用。聚餐快结束时,“恰依”费用由次月做东的人收取并交给此次的主办人,或者选出一名精于计算的人来收齐费用,交予举办聚会的人。据访谈资料总结,恰依的费用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每个月一、两百块钱工资时,恰依经费为二、三十块钱;现在则是每个月几百,甚至上千。每个月做东的人会得到成员每月聚会时交纳的经费,但因每人会轮流做东,这些钱就会回到自己手里,这就像流动性的存款一样。最后这笔钱通常被所获得的人用来存款,补贴家用,交孩子的学费,缴纳保险费用,还贷,房屋装修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恰依的餐厅花销是成员们一起平摊,这样做东的女性可以全额拿到“恰依”经费,这样的“恰依”就具有了经济功能。

二、“恰依”的起源及发展

1、“恰依”的起源

哈萨克族女性恰依据笔者调查有两种说法。如“异族来源说”[1],一位47岁的护士说:“听说恰依从1990年开始恰依聚会就已经产生了,当时费用是每个人10块,哈萨克族女性“恰依”聚会是从维吾尔族“恰依”演变而来,恰依这个名字也是由他们命名的。”[2]在笔者与其他哈萨克族女性的访谈中,与她们交流了这一说法,但是她们回答是不清楚起源是怎么样的。另在《维吾尔妇女“恰依”初探》一文中,作者提出的“北疆说”中写到疏勒县退休女医生阿依仙姆古丽回忆,1990年她在乌鲁木齐市进修学习的时候,新疆师范大学的一位维吾尔族女教师告诉她,自己与周围的女性朋友们举办了“恰依”活动,不过她听人说“恰依”是从北疆传过去的。[3]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恰依”的起源民族可确定为少数民族,且时间线大致相同,但“恰依”的名称有区别,而且内容有所不同,其发展也是随着参与成员的不同而变化。

2、“恰依”的发展

自从“恰依”开始兴起,深受广大哈萨克族女性的欢迎和喜爱,发展至今最少也有27年,20-80周岁的哈萨克族女性基本都有属于她的“恰依”,少则一个,多则五六个。据一位67岁的哈萨克族奶奶所说她从1990年就开始参加的恰依聚会,当时参加的人还少,但1995年以后“恰依”聚会已经流行,新疆的女性很多都知道这个活动,由此得知“恰依”在当时的发展非常迅速。经调查得知,这项活动带给哈萨克族女性的益处更多体现良好的社会交往中,参加活动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社会经验,也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她们认为“恰依”虽是民间组织,但是很正规,有浓厚的民族气氛且有涵养,可以互相交流生活经验,开阔眼界,弥补因结婚后无法过多与外界接触造成的不足。近几年,新疆的汉族、蒙古族、锡伯族、回族等的女性也渐渐兴起了这一活动,这也表明,现代的“恰依”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足以影响女性生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变的是“恰依”对女性心理带来的温暖与丰富的民族特性。

三、“恰依”的功能与性质分析

1、“恰依”的功能

(1)互助及缓解压力。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因工作、家庭、孩子而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而且以前的哈萨克族女性婚后不能经常随意外出,也就只有恰依可以跟朋友们聚会散心交流感情。“恰依”的兴起也正说明了女性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通过与其他女性的社交获得帮助,通过聚会娱乐释放压力。50岁的女性医生说:“因为现在女性压力也大,要工作要照顾家庭,需要有去释放压力的机会,男人们可以喝酒跟朋友聚会,我们靠恰依缓解压力。”[4]聚会中成员们也会互相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起协商解决办法。“大家互帮互助非常好,谁家里举办婚礼或者丧事,恰依上的人都会去帮忙。比如我们朋友恰依里的一个女性的丈夫去世,我们每个人都出了100元去他们家探望;如果有人办婚礼,我们会提前去做准备工作。恰依里的女性都很团结,令人感到很温暖。”这使得“恰依”给哈萨克族女性带来温暖,令她们可以在发泄苦闷,获得快乐之后更热心地投入工作、家庭生活中,减少矛盾的产生。

(2)女性社交网络的纽带。44岁的一名老师说:“我觉得参加老同学恰依最有意思,她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单位上班,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说很多自己没听过的新奇的事物,就会对这个社会的不同层面都能涉及到。没有这些妇女聚会,就会有人际交往上的断层,跟亲戚疏远,跟朋友也亲近不了。”在“恰依”中,有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女性,她们是朋友亦或是亲戚、同学,在定期的聚会聊天交往中,互换信息,使“恰依”中的女性保持新鲜的头脑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一些参加“恰依”年轻女性的家里人也会比较支持这种聚会,如一位22岁的警察姑娘家长认为“恰依”聚会也是一种接触社会的方式,有助于女生开阔眼界,扩大关系网。

(3)经济功能与慈善功能。“恰依”中最主要的一项其实就是很有效的经济功能,成员们每个月轮流做东,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次得到“恰依”经费的机会,这些钱通常会被女性用来补贴家用(如缴纳保险,还贷,交孩子学费等等),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或者存款购房等。访谈中有位中年女士表示她余下的“恰依”经费现在是存到银行里,以前是补贴家用以及支付孩子的学费、还贷、交保险费、买房装修等。由此可见“恰依”经济功能的强大。随着“恰依”的发展,哈萨克族女性们也决定为聚会添加实际的含义,如除了每月缴纳活动经费以外,额外缴纳不定额的“慈善”费,一位69岁的老人说:“每个月除了恰依经费我们还单另出50元钱用来做慈善,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因为年龄大了只是参加恰依会没有意义,所以集体决定做点慈善。”在尼勒克县还出现了由“恰依”中的部分成员构成的“爱心妈妈”慈善组织,她们每个月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为离异家庭的孩子或者孤儿、贫困家庭的孩子捐款,为她们攒学费和一定的生活补贴。

2、“恰依”的性质

(1)非正式性。“恰依”是由女性自发组织,以聚会、交流、娱乐为主要目的一项女性活动,它跟任何正式组织或单位没有关系。一方面,它不具备构成正式社会组织的基本因素,如明确的组织目标、复杂的规章制度、成员的进出需要一定的程序或手续,成员中也没有谁处于组织中必须存在的权威地位。这些特征正是香港、东南亚的妇女福利会、励志会等NGO组织和中国部分城市的行业型、学会型、社会服务型以及聯谊型的各类正式妇女组织所具备的组织条件。[5]

(2)经济互助性。因“恰依”是以收费维持其正常发展,生存的主要手段则是以活动养活动,活动的经费都是个人自愿缴纳,即是否加入“恰依”,取决于她们本人的意愿。[6]据笔者调查中的所有“恰依”都是收费的,这样才会给女性足够的积极感维持“恰依”的正常运行,而每月轮流做活动主办人拿到经费也是哈萨克族女性参与聚会的主要原因。

(3)娱乐性。娱乐是聚会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娱乐贯穿整个“恰依”的始终,这也是使哈萨克族女性放松、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大家在聚会上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娱乐这一表象可以看到女性“恰依”所存在深层实质,表达着女性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注 释】

[1][3][6] 徐黎丽、李智环、玛丽亚·雅绍克 . 维吾尔族妇女“恰依”初探——以新疆喀什市、疏勒县维吾尔族妇女“恰依”为例 [J]. 民族研究,2009.01.65、65、69.

[2] 笔者于2017年3月28日对尼勒克县哈萨克族女性的访谈资料.

[4] 文中斜体字均为笔者对尼勒克县多名哈萨克族女性的电话访谈资料.

[5] 张钟汝、吕明霞、李汉琳:上海民间妇女组织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妇运,2005.1.

【参考文献】

[1] 再比拉·艾哈买提江.新疆维吾尔族“恰依”文化研究——以博乐市维吾尔族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235.

[2] 徐黎丽、李智环、玛丽亚·雅绍克. 维吾尔族女性“恰依”初探——以新疆喀什市、疏勒县维吾尔族女性“恰依”为例 [J].民族研究,2009.01.42.

[3] 希来古丽·沙布尔.浅谈“恰依”对维吾尔女性的正面影响[J].文学教育,2014.08.28.

[4] 马婷.新疆伊犁回族女性“茶会”的人际关系[J].回族研究,2016.02.90.

[5] 胥阳,刘明.新疆维吾尔族“恰依”文化研究——以维吾尔族妇女定期聚会为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6.08.93.

[6] 李军,沙彦奋.成为:“兄弟”:新疆伊犁回族社会中的“恰依”现象[J].2013.01.76.

【作者简介】

吐奴克·努尔兰(1993.9—)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女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谁远谁近?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