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视域下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019-03-15陈新宇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总书记

陈新宇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成美丽中国,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5这就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责任,如果继续忽视生态环境,仍然一味地发展粗放式经济,不仅会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更会影响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50为什么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世界发展趋势和现实发展需求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纵观世界发展史,生态环境实际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3]259所以,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就成了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态环境的负载却越来越沉重,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家园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需要,还是对美好家园的向往,都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正是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责任是完全正确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52我们可以从群众、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来解读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其一,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民生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4]244因此,如何建设好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国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从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居住环境问题出发,为他们营造优越的居住氛围,以满足其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生活环境需求。其二,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新时代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无疑从实践和理论两大维度做出了回应:从理论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正确地解决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从实践维度上看,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意蕴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其三,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1]3,“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50这就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新局面是新时代党对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规划。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杠杆,而我们要追求的现代化又具有特殊性和时代性,所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积极解决国内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一现实问题,还可以显示出中国现代化要走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既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定位。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4]24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离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梦就无从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6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自然连为一体、互不分离,两者是一种和谐关系而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破坏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更是对人类文明延续的致命打击。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做出表率,不仅持续加大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使生态环境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和幸福指数逐步上升;还积极参与到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之中,坚持推动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体现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党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过程中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将生态文明建设涵盖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创造性地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实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辩证统一,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检验党治国理政成效的基本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698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广阔的执政情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检验党治国理政成效的基本杠杆,体现出党始终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11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7这就表明,无论是为了突破多年来经济建设所带来环境破坏的历史局限,还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创造满意、良好的生活氛围,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站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对生态文明事业发展的规划与调整,更突显出中国共产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执政思维,能够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迅速制定出应对策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治国理政的成效。所以,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给最广大人民群众以满意的“生态”答卷,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效的基本杠杆。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它“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4]4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党情、国情、世情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上来,不仅符合历史趋势和现实需求,更显示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律动。

(一)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体现出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不断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无疑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能力。现如今,面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课题对党提出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6]创造性地指出如何更好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牢牢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根据人民的现实需求不断承担和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十八大以来,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斩钉截铁地指出,必须要下大力气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集中处理困扰着人民群众的突出矛盾[4]11。此外,在面临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诸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将中国的生态环境与世界的生态环境日益连接起来,统筹协调两个大局,提出发展新理念,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无论是在治国理政的能力提升方面还是作为世界最大政党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方面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11生态环境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深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采取加强环境治理、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强化培育公民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中。他总结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等一系列立意深远的精辟话语,在充分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精准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逻辑。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化了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50这实际上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逻辑互动,既体现出在新时代党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深刻把握,又显示出了对解决主要矛盾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

(三)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全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彰显出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4]289这就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个具体化的目标,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务实精神和为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还集中彰显出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诉求,为全球生态文明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首先坚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因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具有长远性和宏观性,其涉及的范围之广、建设的难度之大都必须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才能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4]131,而不是把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破坏他国生态环境的前提之上。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要前进,理念要先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不仅要发挥发达国家的积极带头作用,也要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在共同合作中相互交流,在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能够进一步探索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新发展模式,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引领力和贡献给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智慧结晶和创造力,更显示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国思维和国际视阈。

三、治国理政要着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两者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发展方式不合理,仍然存在着高污染高消耗等粗放型发展方式。三是生态文明保护制度不健全,部分群众缺乏环保意识。从治国理政的宏观层面上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建章立制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来共同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一)协调保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30新时代党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过程中必须要促进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建立起具有高质量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对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形象地概括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处理解决。首先,宁要“绿水青山”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将之置于到之前片面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之上;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体现出要想实现生态文明持续永久,就必须要实现绿色式经济得以稳步发展,合理的构建和完善生态经济体系;最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则体现出在保护环境的根本前提下由单一的经济产业逐步转向建立起多重生态产业相互扶持的经济体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局面,这实际上准确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命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1]36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蕴旨,既能准确认识到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社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层次、新的高度,同时又能正确地统一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次矛盾,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协调保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良性互动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指向,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总结40年来改革开放的治国理政经验中更为合理、更为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走向。

(二)坚持走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处、共融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马克思虽然未明确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典论述,但是他也指出,人必须依靠靠自然界才能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48这其实已经表明马克思认识了到外部环境即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的重要性。恩格斯也认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8]224这实际上就是为人类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的逻辑辨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52这就表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前提下,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融会贯通,演绎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之中,最终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局面。这显示出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价值主题,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积极回应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它既从中国人民的根本立场出发,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重要目标,又从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立场出发,强调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作出贡献,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理想。

(三)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4]249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才能完成完善的宏伟使命。目前来看,必须实施最严格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采取强制性措施,才能扼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首先,要建立起生态文明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4]250有合理的法律制度作为基本屏障,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成效,还可以借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要实施领导责任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错必纠、有责可究、有理可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4]251所以,必须构建以相关领导干部作为首要负责的权责体系,由司法机关、检察机关、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一系列组成的监督保护机制的全方位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正确引导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行。最后,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我们必须大力倡导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思维上根本改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盲区,充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新高度上来,不仅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还显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发展台阶。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蕴含的生态意蕴和生态逻辑,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总书记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신시대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