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3-15汤俪瑾谷乐意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否定性本质命运

汤俪瑾,谷乐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重要的理论成果,如何深刻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的“类”概念像一把哲学钥匙,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哲学路径。同样,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到实处,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类”概念为其提供理论指导。

一、“类特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价值准则

(一)“类特性”蕴含的否定性统一关系

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类”概念,从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理解“类”,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是自己的本质,或者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162“正是在改造对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人是类存在物。”[1]163人作为类存在物,他的“类特性”在于“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162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都体现出否定性统一关系。

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162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自由和意识的,自然创造了它的同时也直接限制了它的存在。而自然对于人来说,属于对象世界,人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创造出人化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为我”的存在,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否定了自然的自在状态,自在自然成为人化自然,完成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需要真理的指导,获得真理必须了解对象,通过感官的接触以及思维的抽象,我们加深了对对象的认识,获得对象的本质,对象的特性成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完成客体主体化,达到人与对象更深层次的统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否定统一,在否定的基础上走向更深层次的内在统一。

人类社会作为人与自然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形成的前提,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否定性统一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力个性等皆不同,你的个体存在在某一方面否定了他人的存在。同样,他人的存在在某一方面也否定了你的个体存在。但马克思指出:“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2]37这就意味着,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个性不同,但在生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对他人的补充,个人的发展不是建立否定他人的存在而是肯定他人的存在,人与人在否定中最终走向统一。

人与自身的否定性统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否定性统一的基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双重生命。种生命是人的第一生命,人的种生命与动物一样,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一定的先天性,种生命是一种单一的生命存在,不添加任何后天活动的完全的自在规定。而人的第二生命则是类生命,人的类生命是由后天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类生命对人的种生命进行了否定,人摆脱了种生命中自然赋予的先定性规定,摆脱了动物单一的生命活动。但种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类生命是对种生命的创造性发展,突破了种生命的限制,追求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否定性统一,实现了自身的类本性,才真正达到人与自身的统一。

(二)否定性统一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价值准则之一

马克思所说的“类特性”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内在价值准则。“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3]80“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很不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多种多样。”[3]111很明显,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存在很大差异,不可避免存在冲突,短期内无法消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3]207国家与国家之间制度、道路可以不相同,但重要的是在不同之中求同存异,达到更深层次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吸收“类特性”所蕴含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否定性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各国之间、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深层次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在超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打造各国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建设利益共享的价值链和利益融合的大市场为目标,共同构建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发挥各成员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的优势互补,合力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3]225同时,“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3]484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创建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人类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把共同应对环境问题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3]256在“类特性”所体现的否定性统一关系的指导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视各国之间的相互否定关系,但是更加注重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追求,共同面临的困境以及共同关切,从“命运共同体”着眼,倡导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够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保障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合作,以达到统一,共同推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二、“类本位”时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众多难以解决的全球问题正在一个一个凸显出来,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的“类本位”时代不再是我们遥远的遐想,如何解决个体本位时代的难题,向“类本位”时代逐渐过渡已然是我们现在就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群体本位、个体本位与“类本位”时代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三个阶段可以对应为群体本位时代,个体本位时代和“类本位”时代。在人的依赖关系的群体本位时代,个人的力量弱小,只能以群体的形式共同活动,谋取生存,“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应运而生。由于人们过于依赖共同体,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共同体与个人之间产生了双重的关系。一方面,共同体把个人的力量集中起来,让人们形成一种统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类的作用;但是,共同体也对个人形成限制和束缚,把人的力量进行分割,限制个人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主的群体形态,具有排他性和孤立性的特点,又导致共同体之间的分裂,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当人进入第二个发展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个体本位时代;这个时代实现了人的个体解放,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凸显,“虚幻的共同体”开始建立。被资本控制的个人为追求财富,逐渐被物所奴役,社会关系开始物化,人的劳动发生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异化,当人与自己本身性对立的时候,那么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1]163异化劳动使得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人与人之间相互孤立和分裂,每个人成为单子式的存在。不仅如此,为了占有资源,人们开始过度开发自然,走向否定和征服自然的道路,与自然完全对立化。“虚幻的共同体”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利益,冲突和矛盾更加尖锐。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个体本位时时代已经完全异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开始走向人的最后发展形态——“类本位”时代。“类本位”时代完成了对前两个时代的否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异化关系已经完全消除,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的类本质已经充分实现,个人不再是依附于群体,也不是与他人相互分裂、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又把每一个个体统一为整体的类存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人与人之间只有个性的差异,不再有任何的不同。每个人都把个人存在纳入到他人本质,也把他人本质纳入自己的存在,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了互为一体性的关系。人与自然建立了一种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走向“类本位”时代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方案,不仅要解决现阶段国际社会面临的尖锐难题,更是朝着“类本位”时代迈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是当今时代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一系列的难题根源于个体本位时代人的孤立性、排他性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无法消除个人之间排他与孤立,难题将永远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从“人类”和“共同命运”入手,提倡跳出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着眼于全人类和共同命运,追求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3]111“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3]207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相处,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兼顾他人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经济中兼顾生态环境,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以及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处于不断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这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现阶段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国人民的完全融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为促进人类发展繁荣做贡献。实现人的本质发展,才能真正消除个人单子式的存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排他;实现人与人本质的统一,人能够真正实现类存在,过上类生活,拥有类意识,完成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走向“类本位”时代。在这一时代人已经完成了对类本质的全部占有,不再把目光局限在自己以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之中,每个人在发展的自己同时都考虑他人的发展,人与人互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真正解决个体本位时代所产生的各种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现在还处于初级构建阶段,但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不断努力,最终将会真正实现,并逐渐走向“类本位”时代。

三、“类”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会遇到很多难题。但马克思的“类”概念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从“类”概念的角度正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

(一)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集体性质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让人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模糊认识直接阻碍了其落实的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类集体性质的共同体,与其他“虚幻的共同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没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它代表的不是特殊阶级的利益,而是共同体内所有个体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每个国家都不存在限制和控制,国家与个人在共同体内是自由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3]416共同体内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个体之间完全平等,每个国家和个人共同享有机会和利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它是由所有个体组成,个体是它的基础,它必须以个体的发展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4]这与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的类本质在于放弃个人的独立个性不同,类集体的存在不是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肯定个体的存在,肯定个体的独立个性,类集体内的所有个体都享有自主选择权利,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正确理解类集体概念,正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基础。

(二)超越国家与民族,树立类思维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有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但是从更大范围来说,我们不仅仅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我们属于整个世界历史,属于宇宙。在当今社会,一些个体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小的框架内,让自己仅仅代表个人的利益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从未树立自己属于世界属于宇宙的意识。这种狭隘的思维将个人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人相分离,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孤立的排他的封闭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属于人的共同体,它超越了国家和民族,把人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每一个人创造利益。很明显,把自己束缚在民族和国家之中的思维与意识严重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树立类思维,把个人从民族与国家的狭隘思维中解放出来,用类思维去理解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类思维具有相同的思维导向,主张从差异性、统一性和普遍性中认识人本身,从差异中获得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统一,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束缚,才能得出人的开放性、包容性的本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与他人的本质性统一关系。每个人需要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用类思维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破除抽象力量对人的控制,回归类本质

马克思认为,“支配一切的资本逻辑是当今社会统治一切的抽象力量。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5]111现代社会,我们依旧受到这一抽象力量对人和共同体的统治。资本的扩张逻辑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抢夺原料和市场而爆发战争,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裂;资本的增值逻辑导致资本家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分裂。不仅如此,“资本家为了其统治地位,利用‘资本逻辑’将资本关系成为统治现实世界的唯一关系。”[6]资本关系一旦永恒化,人与共同体将永远受到资本的统治,资本的扩张性、增值性以及物化的特点,会使得人与人、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将永远处于对立关系,人也永远与自己的类本质相背离,这直接阻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只有破除抽象力量对人的控制,才能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破除当今社会统治一切的抽象力量需要在人的类本质的全面占有中不断进行,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生成“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107-108当资本不再为少数人谋利益而为所有人谋利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每个人的劳动所得属于所有人,人们共同享有社会财富,共同享有发展的机会,资本对人的控制也就丧失了,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实现作为人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走向现实,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高质量的发展,衡量标准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7]

(四)从类本质出发,肯定差异性

类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的统一性,必须以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乃至于对立性为内容,而且也只能在无限多样的个性中去体现自己,实现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样也是如此。现阶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各类宗教信仰也共同存在,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全球性难题,例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同时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每个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难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类本质的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明确的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肯定国家之间的差异,并且以这些差异为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应该成为合作的阻力,而应该能够成为金砖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包容性合作的重要动力。”[3]138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通过对话协商,增进战略互信,减少互相猜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各国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每国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各种差异性中寻找共同性,有步骤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只有互利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目标,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才可以实现,但人类终将践行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高清海教授所言,人类正在自觉地走向类存在,类哲学将是未来的研究主题,自觉的类主体也将是人类发展的未来。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完善,人终将会冲破“虚幻的共同体”所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突破人与人之间分裂的状态,突破人与自然对立的状态,突破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孤立的状态,真正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共同体、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本质统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进步,终将逐步实现。

猜你喜欢

否定性本质命运
命运的更迭
回归本质
审丑文化在青年中流行:论丑的否定性原则再创造
童年的本质
命运秀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