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宏观”趋向“微观”的转型思考

2019-03-15李金早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宏观教材内容理论课

李金早

(上海体育学院 思政部,上海 200438)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庄严使命,肩负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之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不辜负党和国家对其给予的殷切期望, 出色履行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被设定的功能角色,关键在于教学思维的合宜性。 所谓教学思维的合宜性,是指秉持某种教学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材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起大学生的听讲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意愿,进而在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产生心理上的强烈共鸣,形成对教学内容蕴含思想观点的高度认同,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当前,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维的合宜性目标,需要充分把握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的叙述风格及其对教学思维的规制作用,更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推动下信息传播机制的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思维由“宏观”趋向“微观”的转型和创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叙述风格

高扬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所有高校课程体系中所独有的身份标识。此种特质,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编撰的倾向上, 其内在的价值性、政策性和阶级性等属性突出;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编撰的组成上, 主要侧重于国家指导思想、政权意志、党的路线方针、治国理政的政策以及重大会议精神的概述; 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编撰的空间指向上, 更多地停留在国家、社会、民族、阶级和集体等较为宏观的社会生活领域。 而所有这些最终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宏大性、 结论性和应然性等叙述风格。

宏大性, 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论述内容的对象主体, 不是社会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个体,而是个体组成的集体,某一年龄层的人群、阶级、民族、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这一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等三门课程,体征显著,章节内容以民族、国家或者全世界、全人类的兴衰存亡为要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于此,指征表现相对较弱,但是,也非专门言说生命个体的荣辱成败, 谈论话题的适用范围最起码是青年大学生这个庞大的人群。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宏大为主,是属于大历史和大时代的,绝非是个体

本位和小时代的。于是,教材内容在目标对象的指向上,也就宽泛有余,聚焦不足,重视整体一致性,局部差异性和个体特殊性成为了盲点。

结论性, 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论述内容的表述风格,总结式、概括式和论断式为主,理论观点的推导过程过于粗线条,不够严密和细致,导致了诠释功能弱化的相应结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汇编,具体到相关理论要点的论证过程, 鲜活的事例与数据支撑明显匮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教材的内容,由于精简篇幅的原因,很多历史的丰富材料和阐释过程被过度地删减和省略, 以致基本理论观点的说服力丧失了相应专业知识的有力支撑。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内容, 则是以现实生活中并不普遍化的理想人格和完美人生为基准,对当代大学生所提要求的总括,论断式的口气十足,由于远距授课对象的成长现实,感染性、榜样性和励志性的教学功能则受损不小。

应然性, 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论述内容的阐释理路, 往往以理应实现的、 追求的和完成的理想、目标和期望为立论基础来展开表述过程,即使部分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来自历史和社会的实际材料,理论观点推导的终极结果,也是为了证明超越当下生活现实的未来社会发展状态存在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应然性特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表现地尤为突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的部分章节, 在论述国家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的合理性之时,习惯上站在党和国家的宏观层面,从方针政策充分实现后的理想状态来反证方针政策眼下实施的正当性, 而很少从社会基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困境出发, 来说明此种方针政策需要大力推行的惠民性和迫切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中所有的理论观点,在表述时其实都隐含着“要……”的开头词, 基本上全部在表达对当代大学生达到某种理想成长标准的期望与要求, 理论上和理想状态上他们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去做, 而他们目前所在的实然生活状态以及由此出发的努力成长之路到底为何,则语焉不详。总体上看,说教成分明显过剩,而操作性的指导功能则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直至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名称,虽然几经调整,相应的教材内容也有所更新和充实,但是,教材内容叙述上的宏大性、结论性和应然性等基本风格则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根据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的关系原理, 内容相对于起表现作用的形式,内容处于决定性的地位。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基本特性对相应教学思维的类型起着基础性的规制作用,教材内容的宏大性、结论性和应然性等叙述风格决定了“宏观”教学思维存在的必然。传统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教学思维的绝好例证。 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就是站在党和国家的宏观立场, 向大学生们全面讲授和灌输教材所书写的宏伟蓝图、 宏大理论、 民族大义和群体期望。此种教学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那段特殊的岁月,通过强力、单边式的推进和灌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目标,能够不同程度地实现。但是,当时代的情势发生变化,“灌输式”教学模式及贯穿其中的“宏观”教学思维,就需要与时俱进地趋向“微观”教学思维进行转型和变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宏观”趋向“微观”的成因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叙述的基本风格相适应的“宏观”教学思维,本无可厚非之处,毕竟,在计划经济年代, 其曾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合宜性。 但是,当其依存的社会传播语境发生了质变,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了计划经济,加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 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机制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认知都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之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教学思维就需要适时地进行趋向“微观”教学思维的转型了。

放置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环境, 由于国家对社会实施了全面有效的管理, 人群的时空流动处于严格的控制状态, 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生活经验相对单一,全社会的信息来源也就相对有限和固定,加之当时的信息传播技术比较落后,这样,从信息的传播内容到信息的传播渠道, 都可以提前进行设置并实现把控之目标。 于是,在国家已经有效把控电台、报纸、杂志、书籍和会议等各种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占尽信息高位优势的教师实施单方面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这样,“宏观”教学思维也就证明了自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要求相契的合宜性。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强力控制社会的制度体系全面松解, 人群的时空流动自主性和加速性程度越来越高,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新生信息的滋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的增长,传统上由国家掌握的电台、报纸、书籍和会议等传播媒介对信息的垄断力和社会影响力则呈现出日益加剧的稀释效应。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相伴随,“20 世纪90 年代之后,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并促进了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人们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逐渐让位于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关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离,一个个小团体、小圈子便成为了人们的庇护所。之前一元或二元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多元价值观逐渐形成,社会多元化、异质化和去中心化趋势日渐明显。 ”[1]信息,无论是其产生,还是流动与传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多元性,国家机构及其管控意识形态的行为只能打造出其中的一元势力,并且来自其他媒介力量的稀释蛀蚀效应亦与日俱增。导致之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教师相对于大学生的信息高位优势不复存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含思想观点的权威性、 信服性和价值性等反而遭到了高校围墙外多样化社会信息地严重消解,一个小道传闻、现象或者事件足以抵消长达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就是对此较好的说明,可能表述地有些极端。

20 世纪90 年代以降, 如火如荼兴起的网络通讯技术, 加速了信息传播机制彻底告别传统计划经济社会的脚步,重重地烙上了互联网的时代烙印。时至今天, 信息流动基本实现全球化、 即时化和同步化,各种社交软件满天飞,从脸谱、人人网到飞信、微信等,不一而足。 想要控制信息的产生或者流动,不论是谁,都是一种妄想,因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之创造性破坏力超出了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承受范围。 当代大学生,同社会上的其他人群相比,在信息的受用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多了些许比较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校渠道和平台,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题的电子网络平台, 不能人为地夸大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播功效。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时刻都有被海量信息淹没甚至是吞噬的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具备信息筛选、提纯、加工和有效利用的理性能力,大部分成为了信息垃圾化的对象,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被信息给挤压和肢解, 走向了碎片化的生存样态。当极度复杂、高度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格局形成之际, 已经被细碎化为一支传播力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何以自处?如何铸就和强化自身的穿透其他信息包围和干扰的传播力, 激发起大学生的接受兴趣,直达他们的头脑和心灵,成为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迫切和棘手的难题, 在传播对象上聚焦功能不强的“宏观”教学思维向利于小众传播的“微观”教学思维的转型也就成为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

在信息传播的互联网语境下,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由“宏观”趋向“微观”转型的第三个因素,是当代以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心理认知上呈现出的群际特点。 这是设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语言表述风格和课堂组织形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之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除了与其他社会人群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共有的独立、自主、权利等自我意识以外,以个人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心态、 自为意愿不足且重安逸享娱的倾向比较突出。同时,他们的心理易为商业消费上的流行时尚所左右,辨别力有待增强,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物质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低俗颓废文化的抵抗力较为薄弱。鉴于此,如要成功构建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仅仅“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是远远不够的,一句“贴近学生”的原则要求也缺乏操作性。 需要更进一步,秉承“微观”教学思维,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为中心,在充分了解他们在个人成长、成才、学习、情感、就业和责任等心理兴趣所在的基础上,以他们最为熟悉的语言风格, 按照他们习惯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 以点燃他们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含之知识信息的热情为起点,全面、动态地构建能够广泛吸引他们听讲注意力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宏观”趋向“微观”的转型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教学思维,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形势已经大异于改革开放前的时代背景下,的确存在着相对滞后的一面, 但是, 也不能彻底抛弃,需要的是进行转型,向“微观”进取。 “宏观”教学思维, 可以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比如说对四本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动态的信息解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中,则取用“微观”教学思维,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价值倾向、消费习惯等,找准他们最为在乎的切身利益,契准他们心理潜在的兴奋区域,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词汇, 讲述足以引发他们听讲兴趣的故事, 以易于他们的思维认知模式进行对接的叙述方式,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

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宏观”趋向“微观”转型实践的落脚点,是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特点做到全面、透彻与真切的把握。如何夯实这一落脚的基础?就是构筑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平等参与、真诚交往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拥有“对于受教育者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达到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诠释与优化”之功能,以此实现“大学教学所担负的建构受教育者美好的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使命”。[2]如欲达成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诠释与优化”之目标,就需要走进受教育者——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然后才能实质性地对其进行超越、诠释与优化。当前,大学生在学校四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生交集的课堂空间, 其实非常有限, 可能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 走出教室后,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基本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分离状态, 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行为也就很难发生关联。即使在师生双方共在的课堂空间,由于教师行为的重心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 学生成为了教学内容的接受者, 师生的地位既不是对等的, 参与度和互动的活跃度也存在较大的悬殊,借此,教师不可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更不可能深入到学生群体的心理世界。为此,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活空间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界面融合、教学行为空间和生活行为空间的界面融合,全新塑造大学生在高校期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在、共为和共享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为教师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把握到他们的心理特点提供保障条件。教学化的生活空间之构建,需要进行相关制度机制的创新, 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强大的动力与意愿参与其中, 所涉议项涵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本科生兼职导师、学生社团的介入、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入、课题研究的指导等方面。同时, 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知心朋友的平等心态,积极开辟虚拟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与自己授课班级的同学们在网络世界中打造全天候实时互动的生活世界,比如说,飞信、微信、微博、人人网、QQ 群以及其他年轻大学生们比较喜欢的群落论坛,甚至是一些他们常玩的网络游戏。相对于正式的有形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 网络虚拟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更容易发现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奥秘,因为各种网络社交软件与游戏的成功开发, 都离不开商家们对年轻人内心活动规律的准确认知和把握。

秉持“微观”的教学思维,通过师生平等参与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的构筑与拓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 融入其中,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获取自己所教授学生群体特有的心理图谱,比如说,动其心魄者为何、悲喜爱憎之因、渴望与忧恐之源等。 在此基础之上,仍需更进一层,把“微观”教学思维的内在要求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之中, 形成针对不同授课班级的个性化、 小众传播功能显著的课堂教学内容。为此,需要真正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本统编教材,洞悉其内在的理论精义和知识要点,然后进行“宏观”趋向“微观”的超越,对统编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构全新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总的做法是,“小”字当头,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小中蕴情,小里存真。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成长阅历、知识结构和价值认知等方面的群体特点,尽量选择为他们所熟悉的、能够理解的、易于接受的与普通社会个体相关的小事情、微现象、真故事和迷你型案例,来展开四本统编教材宏大性、结论性和应然性等内容的转换型讲述。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由于教材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德性养成、素养培育及人生规划等关联密切,可以撷取当下现实生活中大量励志性非常强的普通人的成长、成才的典型故事,来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更富哲学思辨色彩,比较抽象和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听讲兴趣,可以借用他们最为熟悉的现象、故事和场景来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讲解,比如说,当代大学生们比较喜欢看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励志故事,动漫电影,甚至是电子游戏的情节等,都可以用作课堂教学的内容材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材内容,虽然以距离当下生活现实较远的历史旧事为主,但是, 它们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依然具有强大的价值,因为“历史真正的价值是它不能被忘却,或者说历史的意义是它可以纠正现实”,[3]“现实”包括社会发展现实和个人发展现实; 价值与意义能否充分地呈现出来, 关键在于对历史旧事如何进行叙述,这一点可以参考“易中天品三国”为代表的《百家讲坛》 节目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来展开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鲜活转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动态, 另一方面则又偏重于讲述党和国家的宏观议题,按照“宏观”向“微观”教学思维转型的要求,可以从宏观政策之于当代大学生未来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影响, 或者社会整体发展与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在理论逻辑上的共通关系来展开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抽象概念的讲解为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4]3-4 直接展开概念定义的讲解,效果不会很好,太晦涩了;如果引入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学习”现象,就容易说地明白清晰,因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学习”的主体由个人升级为整个国家与民族的行为而已,内在的道理是相通的,前者蕴藏的历史价值对于个人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之功。

大学四年的光阴,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是他们价值认知结构走向稳定和人文综合素养开始定型的关键期, 将对他们日后走上社会的事业发展与人生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恰逢信息传播机制呈现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本该为我们带来自由,可是它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甚至还教唆着我们逃避自由。 ”[5]如何让深陷海量信息包围的当代大学生, 在高度碎片化的生活世界, 拥有独立的信息辨识、加工和利用的理性能力,收获掌控个人“自由”的成长快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的学生互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共享信息之教学化的生活空间,充分发挥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生活世界相对于其他信息传播力量所独具的感性互动、关系融洽、实时把握及潜移默化的优势, 春风化雨般地滋养同学们的心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思想政治教师, 立足于通过教学化的生活空间所获取的个人授课班级的群体心理认知规律, 进行教学思维由“宏观”趋向“微观”的转型,以及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 全新构建专门针对授课班级的个性化的、小众传播穿透力强大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于此, 毛泽东同志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 在抗日军政大学授课时,“他讲课的内容,不是从抽象的哲学概念出发,而是从长征和抗战初期的现实实践开始,信手拈来的话题,深入浅出的阐释,高屋建瓴的结论,或嬉笑怒骂、当头棒喝,或循循善诱、通俗易懂。……学员们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直到晚年回忆都认为他把唯物辩证法讲活了, 让学员们大开思路,豁然开朗。 ”伟大领袖成功的教学思路, 是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标杆。

猜你喜欢

宏观教材内容理论课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宏观与政策
宏观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宏观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