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指向与路径

2019-03-15袁金明王明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宪法公民培育

袁金明,王明霞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此决定了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公民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 它不仅是提高公民自身法律素质的根本,也是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基础,更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宪法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法治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认清培育高职学生良好宪法意识的意义

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培育宪法意识,就是要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对宪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各种行为合宪性评价的思想及观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简称“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宪法意识,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仅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尊崇宪法、维护法律的良好示范。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价值认同

“法令严则治,法令驰则废。”国家法律制度特别是宪法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培育高职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尊崇宪法维护宪法的价值认同, 并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宪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012 年12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 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1]高职院校要从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高度认识到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力培育学宪法、尊宪法、懂宪法、护宪法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全社会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榜样。

(二)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领悟实施依宪治国方略的重大意义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可见,人们的法治观念不是凭空建立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教育灌输、深化宣传、领悟交流以及法治文化熏陶等途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逐步领悟依法治国意义和增强依宪治国认同。 高职院校要教育启发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依法治国的“法”指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 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 其中,宪法是“母法”,我国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都是对宪法精神、原则和制度的具体化。因此,依宪治国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之义。高职院校通过扎实有效的宪法意识培育工作, 就能使大学生深刻领悟实施依宪治国方略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加深高职学生对宪法修正内容和精神的理解接受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宪法和法律制度也要因时而变,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2]新时代,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于1954 年、1975 年、1978 年和1982 年通过四部宪法, 现行宪法为1982 年宪法, 并历经1988 年、1993 年、1999年、2004 年、2018 年五次修订。 2018 年3 月11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现行宪法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是推进依宪治国的重要立法举措,深得党心民心。 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进国家的立法进程,通过宪法意识培育特别是对新修正的宪法内容的宣传教育、诠释解读,提高大学生对宪法修正内容和精神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从而做到衷心拥护和支持修宪、积极学习和宣传宪法的新内容、新精神。

二、把握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指向,筑牢大学生尊崇宪法的思想根基

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 高职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更是新时代学习、普及、遵守和维护宪法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宪法素养和法律素质的现实需求, 把握好宪法意识培育的主要指向,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筑牢大学生尊崇宪法的法治素养和思想根基。

(一)铸牢宪法至上意识,引导高职学生尊崇宪法、维护宪法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 在工作布局中推进重点任务。[3]高职院校要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纳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法治理论素养特别是依宪治国理论素养, 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母法”地位,懂得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故而是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引导大学生懂得宪法乃国家的“九鼎重器”,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以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意识, 从思想上、 行动上尊崇宪法地位、维护宪法权威。

(二)确立国家公民意识,引导高职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爱国奉献的公民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在现代法治背景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国家公民意识则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权利。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 国家公民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实现权利保障的意识。高职院校要着力引导大学生确立独立的主体意识、正确的法治意识、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合理合法的民主平等意识、积极向上的公德意识,特别是要教育大学生懂得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实际行动上转变为“国家兴亡,我必尽责”的担当与作为,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爱国奉献的好公民。

(三)确立人权保障意识,引导高职学生做到尊重和依法保障人权

列宁曾有一句名言:“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立法的归宿点。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目标。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人民在继续稳固享有经济社会权利的同时,在民主、法治、自由、公正、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我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有了新坐标, 人民有了新要求新期盼。 高职院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充分认清西方敌对势力挥舞人权大棒的叵测居心, 确立科学的尊重人权意识和依法保障人权意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权保障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四)增强权利义务意识,引导高职学生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权利义务意识,既包括基本权利意识,也包括法定义务意识。 所谓基本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观点、看法及态度的总称。 高职院校要通过宪法意识培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提高大学生基本权利意识,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存权、 身份权、人格权、政治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宪法明文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高职院校要引导大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外特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不允许任何人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任何公民都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体, 并把自己依法履行义务作为他人依法享受权利的实现条件。[4]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懂得,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的基本权利、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懂得在依法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严格履行法定义务;还要特别强调逃避法定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甚至要受到法律追究。

(五)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引导高职学生领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提出:“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5]现行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高职院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平等意识, 领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实质, 深刻理解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明确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要懂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绝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三、优化宪法意识培育的方法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轻文、重学轻思”“重专业技能、轻思想道德”特别是“专业技能强、法治素养弱”等问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强,对宪法知识了解少、兴趣低,宪法核心地位意识差,宪法至上观念淡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针对高职大学生宪法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 必须有的放矢、 靶向施策,着力提升法律课教学质量,发挥法治文化育人功能,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督导考核和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宪法意识培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发挥课程教学在宪法意识培育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是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第一责任人,要承担起“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 2019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宪法意识培育,规范教学内容并优化方法手段,发挥好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抓实抓好以宪法为核心内容、 基本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理论教学工作。 要将宪法意识培育的问题突出出来, 讲清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宪法地位和确立的基本原则,认识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掌握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要讲深讲透2018 年宪法修正的新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 通过将这些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使宪法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大学生中间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二)营造宪法意识培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以有效传播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对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培育能够发挥浸润、 熏陶的功能。 推动法治文化传播, 关键在于丰富法治文化产品, 打造法治文化精品,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拓展法治文化实体阵地,如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和法治文化墙,宣传宪法和法律知识;围绕开展宪法意识培育这个核心主题,开展法治文化板报展示、法治文化橱窗、法治文化创意设计等活动;根据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新特点,推进“互联网+法治文化”,通过普法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法治宣传活动, 打造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传播、宪法意识培育平台;鼓励创作以崇尚宪法、依宪治国为主题的文学、戏剧、曲艺、影视作品、 舞台小品等多样化文艺载体, 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宪法意识培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纪念日等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感受法治力量、培育宪法意识;组织以宪法意识培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大家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增长法律知识、受到思想启迪。

(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宪法意识培育效果

“实践出真知。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的交流、整合、导向、继承与发展功能为社会群体的个性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平衡和谐发展的基础,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师生要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进入社会、深入社会、融入社会。[6]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以宪法意识培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着力提升宪法意识培育效果。从分析大学生的受教育心理可以看出,法律职业角色的教育启迪作用有时是高职院校任课教师所无法取代和无法企及的。 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制服、身份、职业语言、职业形象等等,都对大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培育的特殊功能, 所以高职院校要适时聘请公安机关的警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人民法院的法官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法治社会实践兼职导师,请他们来校开展专题宪法知识讲座、法律事务授课辅导、指导学法守法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要组织宪法宣誓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司法机关参观见学,参观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展,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要建立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让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学习宪法知识、培育宪法意识:“学”即勤学、深学,认真学习和掌握宪法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思”即思考、明辨,认清和抵制西方宪政思想的侵袭;“践”即践履、 笃行——将宪法的规定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悟”,即领悟、启智,在法律实践中使宪法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宪法意识培育评价考核督导和奖惩机制

高职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要抓落实、见实效,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和督导机制。 高职院校要善于“用制度管人、用机制管事”,重视宪法意识培育的评价、考核、督导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宪法意识培育“实施软、评价空、问责缺、激励少”等问题,将宪法意识培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督导体系,并建立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避免宪法意识培育“一阵风、走过场”和“大而化之、光说不练”的现象。要抓好“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的宪法意识培育评价体系和机制设计, 使宪法意识培育落实到教学实施计划、教案、课件之中,做到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优化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考核方法,通过课程考试、撰写体会、交流发言、网上互动等途径检验学习效果;坚持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的“抓常”“抓长”,落实好跟踪督导、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工作, 使培育工作保持动态发展和持续进步; 严肃兑现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效果的评价、奖惩、考核,对学宪法、尊宪法、护宪法的学习标兵和先进典型予以考核奖励或计算学分, 并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学习态度消极、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予以必要警示或责令重学重修。

猜你喜欢

宪法公民培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