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探析

2019-03-15

关键词:工学交替工学校企

王 蓓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职业教育的工学交替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英国、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有较成熟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我国研究引入这一模式虽然较晚,但各高职院校已广泛普遍推行工学交替改革近10年了,通过对近10年的相关论文的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改革的初探和认知界定的初期已过去,现在主要是在深入推进工学交替改革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存在的瓶颈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应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改革实践证明工学交替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改革现状看,工学交替改革还可以向纵深推进,继续释放工学交替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意义。

1.1 “校企合作”不深入

工学交替深入有效的实施,其一需要企业合作的稳定性,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如果合作企业的退出或减少合作,都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其二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性,高职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应是“校企双元制”,即校企共同主导,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和优势,真正做到工学融合。

企业由于利益驱动,校方考虑教学计划及校企双方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的缺位,导致校企在合作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集中和突出的是工学时间需求矛盾。企业处于成本考虑,希望企业旺季时接收大量学生来企业实习,缓解企业压力,淡季时学生可以回校学习。学校需要学生连续性在校学习,也想最大化利用学校资源,同时诸多院校更多从自身利益和工作简单性出发,主流采用“2+1”培养模式或者“1+1+1”培养模式,前者学生实习后没有重新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的机会,后者虽解决前者的问题,但是和前者一样校企合作不充分,流于形式,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

1.2 “工学融合”不到位

工学交替培养是高职院校与具体企业的合作,教学内容是围绕企业的岗位职能和工作内容设计,职业化、具体化及实操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校企共同建设“工学交替”教学环境、校企共担教学、开发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教材和设计“工学并行”的实训流程。

目前情况是“校内学习、企业顶岗、基地实训、技能培训”还是孤立存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衔接度不够,跟不上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1]。同时学校继续沿用内容宽泛的大众教材,最终还是教材牵着老师教学走,企业导师教学没有教材,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究其原因如下:①学校和企业重视不够,没有相关制度和鼓励政策;②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沟通交流合作较少,双方各自的优势未能充分利用;③学校教师的理论驾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导致不能够很准确的向企业提出教学要求,与企业导师合作不顺畅,校内课程实训设计和指导缺少实践性,不符合企业需求。

2 深入推进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2.1 制定“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改革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校企工学时间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企业的生产销售都存在淡旺季,企业并不希望全年都接收大量的实习学生,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2]。以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为例,我们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半工半学”,学院及系部大力支持我专业的工学交替改革,以满足工学交替的时间需求,统筹了全院涉及到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合作企业销售淡季在单学期的后半期和双学期的前半期,所以这个时间段集中安排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工学交替,教学场所主要在企业;其他时间集中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期间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邀请企业入校园开展讲座及企业文化熏陶。所有课程的安排遵守了认知规律和学习顺序,同时保证每个学期都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做到了“旺工淡学”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2.2 建立“行业集中,企业分散”的合作企业库

学校培养方案的计划性和稳定性与企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合作关系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学校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所以可以尝试“行业集中,企业分散”式合作方式。根据历届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学校可以选择就业率较高的行业,通过合作标准筛选该行业多家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这种“同行业,多企业分散”的工学交替形式的优势如下,①减少了同一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压力,②降低了因单一合作关系破裂导致教学计划无法顺利执行的风险,③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的一致性。

2.3 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工学深入融合

深入的“工学交替”不是简单的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交替进行和接力,而是交替过程中二者的融合。校企共同探讨,引入企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及企业实际项目、案例来设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共同开发企业化、职业化的课程和教材,校企共同授课,真正实现校企的融合。共同建设的教学资源既服务了学生的培养,达到学校的教学目的,也为企业运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提高了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参与深度。

2.4 “共培共用,互聘互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学校解放思想,制定灵活的配套政策鼓励教师企业挂职和培训,把教师企业挂职和培训作为教师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对待,而不是可有可无,学校重视,教师本人才会重视。深入企业,尤其是“工学交替”合作企业,以实岗真干挂职为重点,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到校企合作企业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培训和工作,教师进企业进行专业理论指导或开办讲座,兼任企业顾问或培训讲师。学校聘请企业导师或专家开设讲座,配合校内教师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如此可以建成一支长效服务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5 完善规章制度,为“工学交替”改革保驾护航

围绕现代“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改革顺利推进,逐步完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度、教学标准和教学实施管理办法、教学评价标准及操作管理制度、教师企业挂职管理制度和企业兼职讲师管理办法等列“工学交替”教学管理运作制度。

3 结束语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改革的纵深推进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创新和努力;需要政府不仅要给予政治呼吁,更要提供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高职院校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把工学交替改革作为院校提升和发展的契机,系统制定常规化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和扶持工学交替改革。思想意识上重视,行为上行动起来,很多问题和瓶颈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工学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