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基本维度

2019-03-15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于 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烽烟连绵、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建设发展时期,或是走近世界中心、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新时代,始终坚持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始终坚定不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时代特征。在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和深入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基础上,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六个基本维度即坚持正确方向、立足现实国情、注重具体实践、彰显时代特征、赋予民族特色和强化斗争精神,对于在伟大新时代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和理论指南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机械重复的理论教条,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要前提和原则要求就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化”得准、“化”得实、“化”得好。历史实践表明,立足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顺利、成果就丰富、成效就明显,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机械僵化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指导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迷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失,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改善和较快提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和显著体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正处在“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关键历史方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历史使命光荣,历史责任重大,历史担当迫切。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事业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复杂现实挑战,可以说是机遇宝贵、挑战严峻。把握和用好战略机遇、妥善应对风险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尤为重要和关键,是事关党的事业、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人民幸福的重大战略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就现实性而言,目前既要注意同教条主义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作斗争,也要针对性批判把西方经验尤其是美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标准化的新教条主义不良倾向,坚决反对把西方价值观念当成所谓“普世价值”予以推崇的价值导向,决不接受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性指责,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始终不渝地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思想路线,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前进方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坚强思想保证。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制机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领导力量、组织保障和坚强支撑,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不偏、聚焦不散、力度不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传播力和组织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加快学习型政党建设,抓住政治建设这个核心和灵魂,不断提升党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要完善民主集中制,始终维护严肃紧张、团结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核心阵地作用和主导思想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现实国情

列宁曾经前瞻性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1]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实践揭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了解和掌握本国国情是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不太了解中国现实国情,照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按照俄国革命经验模式对待中国革命实践,经历了各种曲折,遭受了各种失败,以致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由于没有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搞建设,片面高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国民经济发展一度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缓慢,社会主义制度性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正是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基本国情作为思考问题、谋划发展、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准确把握中国现实国情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客观现实状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真理力量。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明显的现实国情,我们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针对经济发展上去后一些人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生活在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程度滑坡的社会现象,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单打一”“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见证,唯有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去深入解读、仔细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植根中华大地、融入中国发展、彰显民族特色,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广阔而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注重具体实践

马克思深刻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4]列宁也指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6]27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现实来源,是认识的发展依据,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必须在现实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否则就会失去发展活力、前进动力而裹足不进、停滞不前。普遍离不开特殊,一般离不开具体。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要与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相结合、相统一,促进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细化、实化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中国化,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中国特色,否则就与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社会主义”无异,陷于“经院思想”“口头主义”“空洞教条”的桎梏,成为无果之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到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勇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细化、更实化、更深化,更好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比如,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别在一些行业、领域、人群比较悬殊,对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团结带来很大压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现代化的上百年和几百年中渐次出现的不同阶段的问题矛盾,集中出现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需要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思想意识和在发展举措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理论;在全球性经济增长乏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累积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危机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如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整体综合国力依然较强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谋求共赢发展,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彰显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世界、解放全人类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武器,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遵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众多思想流派中长盛不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坚实信仰,指导了俄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解放事业,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之内变为多国联合,由区域性力量发展成为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既竞争又合作的世界性力量,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其他国家和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创新性与开放性高度契合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适用性,将在马克思主义不断时代化的实践探索中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根据时代特征、现实条件和民族文化特点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内涵、新形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转化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中持续向前推进。

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新时期,时代特征明显;当今中国,处于由中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爬坡过坎”时期,发展阶段性特征凸显。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世情密切相关,受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影响;与国情密切相关,是国家发展进程的现实表现;与党情密切相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具体体现;与民情密切相关,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集中反映。”[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站在了新历史起点,正处于“发展起来”的后半程、由“富”向“强”转变的关键阶段。深刻洞察、准确把握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条件转变,以高瞻远瞩的时代站位、宏阔宽广的时代视野、深邃长远的时代思考来应对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对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为重要和关键。因此,深入分析、科学认识、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印记,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管时代变化如何风云莫测,不管阶段性特征如何复杂多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新创造、实现新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大影响力、增强话语权和增加认同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多谋兴民利之策、多为顺民意之举,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努力奋斗。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赋予民族特色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如一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8]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9]

马克思主义就文化形态而言,属于西方文化范畴;马克思主义就表达方式而言,体现西方话语特点;马克思主义就逻辑思维而言,蕴含西方人文特征。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既要系统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又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做好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历史文化的有机契合、高度融合,在表现形式上以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身特殊性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普遍性和具体适用性。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实际国情和民族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彰显其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只有因时因地民族化,融入民族文化,赋予民族特色,彰显民族特点,形成具有民族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理论体系,才会具有持久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根据不同国家民族的特有历史文化特点,以相应的民族文化话语、民族文化形式、民族文化风格表达出来、丰富起来、完善起来。因此,民族特性的展现,是灵活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形式。

历史与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好诠释、集中反映和宝贵成果。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从我们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探索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特点、特征、特色统一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历史性成果,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内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同志曾指出,“只有善于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各国无产阶级的事业才能得到成功。而且只要他们这样做,他们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新的经验,从而给别的民族和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做出一定的贡献。”[10]作为有着5 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璀璨辉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以绵延赓续的根基和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和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世界关注着中国,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在由富向强的历史转变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途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深度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相契合、相融合,赋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特点,不断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将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内化于基层群众之心,获得最为广泛的认可、支持和拥护,焕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汇集起“天堑变通途”的磅礴力量,描绘下“神女殊惊世界”的宏大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和坚强思想保证。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强化斗争精神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任何事业都是干出来的,都是不懈奋斗、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结果。面对复杂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担当,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奋斗作风,必须强化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斗争状态,以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历史昭示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始终是极为重要的核心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直接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保证和核心领导力量,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推动者、理论创造者和奋斗实现者。因此,进一步强化全党的斗争精神,进一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是全面加强和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6]524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实践深刻表明,党内政治生活坚强有力、斗志昂扬、同心同向,党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蓬勃向上;党内政治生活松散懈怠、软弱无力、离心离德,党就矛盾显现、问题迭出、低迷消沉,党的事业就会蒙受损失、遭受挫折。可以说,强化党的斗争精神,保持党的斗争状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经验。这一点,对于今天拥有近9 000万党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必须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发扬。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11],强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适应事业的开拓、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的期望,把党建设成为富有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斗争状态、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一方面,“四大考验”前所未有地摆在全党面前,“四大危险”日益严峻凸显在全党面前,“四大挑战”异常复杂地显现在全党面前。另一方面,从党员队伍结构来看,由于大批年轻党员加入到党组织,既为党的事业接续发展、兴旺发达输送了新鲜血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由于许多年轻党员普遍缺乏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和思想斗争的历练,不可避免地出现思想多变、思维多样、诉求多元等现实状况。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面对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必须全面加强党要管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而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和提升,使每个党组织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使每个党员苦干实干的斗争精神状态不断强化,敢于直面、勇于解决和善于应对党面临的各种问题矛盾,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可靠保障,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开拓者和勇于创新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纵观党和国家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一条始终如一的主线、一条坚持不渝的底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在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伟大成果。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面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征程,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