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苗扑闪的灶台
2019-03-13李宗新
李宗新
哪怕是再黯淡的岁月,总有一簇火苗,扑闪在眼前,也扑闪在心中。只要有这簇火苗的扑闪,灶台飘散出的炊烟,就会袅娜起平淡日子的烟火味。
生活需要最基本的元素:金、木、水、火、土来构筑和演绎。这些自然的元素,因为融入了人的汗水、希望、智慧、坚韧,就会支撑起生活着的信念。那种烟火味,就是金、木、水、火、土交融升华的精华。
灶台就是这些元素,构筑的人生的起点和温暖。活着,那就要吃饭;吃饭,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灶台是活着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朴素的平台。
最初的灶台,只是用土块垒砌,方方正正,中间留圆洞,下面横放一根一根的细铁棍,煤灰要从缝隙间流下。高一米过点,上面圆洞,能支起一口铁锅即可。平日里,用煤块或者柴草,在里面燃烧,烧水做饭。天长地久,灶台已经由最初的土黄,被岁月浸染得乌黑光亮。
后来,有了新的发明,并且传到了落后的小山村。于是,轰轰烈烈地改灶运动开始了。起初,人们比较新奇,纷纷请那些大家认为的能工巧匠,到家里改灶。慢慢地,小孩子才叫起苦来,因为改灶运动,自己多吃了苦头。
厨房里依靠西北角,土块垒砌比原来更大一倍的土台,条件好的,也用砖块。上面用水泥抹光,那可比原来干净、美观、大方多了。只是新式的灶台,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平日的烧水做饭,用的是小锅;一半安装了大铁锅,用作大型活动,比如杀猪时候烧水、烩菜,过年过节时候蒸馒头、月饼。小灶的烟囱,是铁皮烟筒,从墙上凿开一个洞,往外冒烟;大灶的烟囱,是从墙角用土块或者砖块,一直垒砌到屋顶的。炊烟就是从厨房,爬上屋顶,升到半空。
灶台的演变,是人们对生活向往的期望值提高的结果,所以,每一个烟熏火燎的日子,就是从灶台开始和落幕的。金木水火土在上面交汇反应,就演绎出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日子,也演绎出每一份简单朴素的向往。
炊烟是家的标尺,灶台是炊烟的产房。每天的一缕炊烟,都是灶台的新生儿。催生着这份温馨和祥和的,便是劳作在灶台的母亲。
母亲是个温暖的词语,就在于母亲总是围着灶台转,用干燥的柴禾,在灶台间点燃温暖的火苗。母亲的信念和执着,以及宽厚和温暖,就是在灶台间被柴火熏染的。只要火苗扑闪,心头的期盼就会闪烁。那些简单的物质,用一缕炊烟的方式,缭绕着生活的温度。不管岁月多么黯淡,只要母亲在灶台前穿梭,炊烟从灶台升起,火苗在灶台扑闪,家的温度计中的水银就会慢慢上升。
所以,进门看烟火。最怕进到家门,看见冷灰死灶的狼藉。灶台一旦降温,寒流冰彻心肺。烟熏火燎,熏蒸着平淡,燃烧着生机。
小灶的烟火,一年四季天天燃烧。火光映红的,总是那一张坚毅、慈祥的脸庞。
我们最神往的,却是大灶的烟火升起。
那可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呀!
端午节时候,灶台里烙出的是金黄酥软的油饼。过年时候,还要蒸馒头花卷。每一个传统的节日,盛典总是从灶台开始排练。
中秋节到了,我们乐此不疲地抱来干树枝或者羊粪块,堆积在灶门前,用一把麦草引燃,等一大锅水烧开的时候,车轮大的月饼,足足装了六七层蒸笼,每一个大月饼,都是包裹着胡麻、红花、香豆、玫瑰、清油等,闻一闻,都觉得醉了。
只是任何甜蜜的享受,都要以吃苦头为代价的。那时候,没有电动的鼓风机,只有手摇的。所以,小孩子的任务,就是不停地摇着鼓风机,还要适时地往灶门添加柴禾、粪块。
没有钟表,点燃一炷香,等这柱香燃尽的时候,月饼也就熟了。但一炷香要燃烧一个时辰,大约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不停地摇,手臂早就酸麻了。有时候,兄弟姐妹轮流换班,因为心中的期盼是共同的。
手臂酸麻中,燃烧后的灰烬从灶口流下来,火苗呼呼扑闪,烟雾顺着烟囱爬出去,热气从蒸笼溢出来,香气从鼻子钻进去。
我们早就等不及了,一阵一阵吆喝着说熟了。大人们却沉稳地笑着:锅盖揭得早了就会把气放了。我偷偷地想:要是能把那炷香折去一截,不是早就要端月饼吗?只是一只没机会,爬上桌子,折断那炷香。怎么一炷香燃烧的时间,就是一个时辰,要是制造香的人偷工减料了,我们岂不是更早吃到香甜可口大月饼了?现在想起来,这种想法是简单可笑的,因为造香的人,可不是这样想的。
后来才明白,“锅盖揭得早了把气放掉”,提前揭锅盖,蒸汽跑了,馒头月饼就蒸不熟了。人呀,遇到好事情或者好的机遇,还是要沉住气,一步一步来,不能心急气躁。
那炷香的最后一撮灰烬掉落的时候,火候就要降下来。一个人站在灶台上面,一层一层接蒸笼,下面的人接过去,端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支好了架子,蒸笼放在上面。满屋子、满院子,都氤氲在水汽和香气交织的薄雾之中,如梦似幻,如坠仙境。
冷手抓个热馒头。孩子们蜂拥而上,哪怕烫得呲牙咧嘴,也要抓过馒头,咬一口,享受那种酥软糯甜的美好感觉。就算是雪白的馒头上印上去清晰的黑指头,也不管不顾。不过,只有馒头、包子,你才可以放肆饕餮,要是月饼,还要等切开了才能吃。
何况无论馒头还是包子,你伸手的前提是,大人们已经挑拣几颗圆润的,献了上去,否则,就会遭到呵斥制止的。
要是遇上过年杀猪或者其他喜事,大锅煮肉、烩菜、做饭,端水的,揉面的,切菜的,各显身手,不亦乐乎。飯菜还没熟的时候,急得大家围着灶台团团转。那种芳香,那种焦急,那种喜悦,不知道被炊烟带到了哪里,也许很邈远。
大锅饭香。这种香,不是水平的提升,与材质、技巧没有直接的关联。香来源于“大”,大是因为人多,人多是因为人气旺,这是亲友的团聚,是狂欢的盛典。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添一把柴,我添一把草。填进灶门的柴禾,早就浸染了人气,所以做大锅饭的时候,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做出的大锅饭,添加了人气、心情的调料,自然要比平日里香百倍。
节日的食物,首先要有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比如,先要敬先人,或者灶神,或者月神,大多节日的背后,总有一尊支撑我们的神,用慈祥、古朴、期许的目光,默默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关注着我们的或喜或忧。
我不认为这种仪式是繁琐或者愚昧。有仪式感的生活,才是有味道有品味的。就算是简单的获取或者享受,没有一颗敬畏、感恩之心,这种生活必定是潦草的、肤浅的。敬畏,让我们不忘根本,让我们找到来时的路。
我们从哪里来?是从祖先那里,血脉相承而来,沿着河流不断前进。我们靠什么?靠的是自然的慷慨馈赠,一切神灵,都是自然的化身。自然之神,本来有一颗坚硬冰冷的心,我们流了汗,我们心怀敬畏,才能洇湿自然之神的那颗坚硬的心,并且让它温暖起来,馈赠给我们所希冀的物品。
所以,每年过年前,都要有祭灶的专门仪式。“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不管灶爷多么难以打发,虔诚是最有效的通行证。祭灶的时候,要将厨房打扫干净,宰杀大公鸡,点燃香烛,摆上糖果,焚化纸钱,磕头作揖。祭灶,就是要把人间对烟火的祈求和希望,通达到天庭,达到“天人合一”。
我们要食人间烟火,就要以朝拜的姿态,跪在灶台前面,以感恩的心,与神灵对话,与自然对话。让那扑闪的火苗,播下温暖的种子,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 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