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政策的媒体舆情风险评估研究
2019-03-12朱桂峰
朱桂峰
摘 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必然有一批现有的公共政策要进行微调或者改革乃至废止,由此带来的普遍性的、非短期和非个体部门能解决的新公共政策舆情风险会不断考验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把握新公共政策的舆情风险呈现的新趋势,认清当前新公共政策的舆情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并从理念、策略和制度方面建规立制,有效疏导与规避政策的舆情危机。
关键词 新公共政策;舆情风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9-0012-02
自201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关于新常态的研究成为了理论界的热点。经济新常态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失衡,而这种发展失衡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为了解决这种失衡的经济社会态势,必然有一批现有的公共政策要进行微调或者改革乃至废止,那么与之有利益关系的群体和个人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会产生社会风险和公共政策的新媒体舆情危机。
1 当前新公共政策的舆情风险评估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虽然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但是也必然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和当得利益,这在政策的制定中会有所规避。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利益阶层的逐渐固化,新公共政策的推行过程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出现的一定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不能完全规避的。仅从公共政策制定和推行的主体来说,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地方政府社会舆情风险意识不强
现在中国社会仍是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很多地方政府仍以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制定和调整政策:权大于法,谁执政谁行令,有部分法规朝令夕改。高调的顶层设计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全面介入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这种政策设计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受到的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程度和利用方式不断改变我国传统的政治生态,各种网络政治现象、网络民主现象有了全面升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这样近似均衡的政治生态下,公共新政策制定一旦有所偏颇,必然会引起与打破这种互动形成的平衡格局。
1.2 社会风险意识的培训不到位,以致对社会风险的辨识度不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培训,其培训内容往往集中在政治理论和业务素养的培训,而忽视政府公职人员的社会风险意识培训。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在部分班次也有相应的危机管理内容的涉及,但是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虽然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政府也意识到了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培训还是做的远远不够,特别是基层组织,虽然有部分的应急管理内容培训,但是也仅仅集中在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的事后救助上,重“减灾”轻“预防”,而对政策调整引发的社会性危机很少涉及到。在基层党校和行政学院的课程设置当中,这方面的培训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还有待于?加强。
1.3 社会风险的评价体系不完备、评价标准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处与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基于当前我国条块结合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其重点也在于角色的定位和权力的分配,而据此形成的应急管理框架的原则、责任、行动的准则、评价的标准没有形成科學的标准,导致危机来临之后部门之间有效地协同运作能力不足。特别是单个部门政策实施或调整引起的社会舆情风险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更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地方政府基于“一案三制”体系下的社会应急和管理系统,对于新公共政策的舆情风险评估标准和体系建设还是一项空白和缺失。同时这种社会舆情风险的评估基本是基于政府内部的职能部门,或者是通过授权组织临时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中立性和客观性。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第三方应急评估体系,以致在这种体系下形成的风险评估标准缺少客观性和实效性。
1.4 社会舆情风险管理的演练、策划、检查和监测工作不到位
当前各级政府基本都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一案三制”,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很多部门的“一案三制”流于形式、流于应付检查,缺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演练系统,重规定、缺细则,重形式、轻内容,这是很可怕的,是对社会、对公众的极度不负责任。同时社会风险特别是政策性的风险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持续的推进而不断地发酵,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动态的思维,把风险意识转化为部门和个人的日常行为,内嵌到我们的工作中,做到学会判断风险、及时报告风险、敢于面对风险的长效机制,但是这方面的机制在很多基层还是缺?失的。
2 适应新公共政策的舆情危机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从管理到治理,是国家权力配置和社会组织方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政府就要改变以往危机管理的方式,提升社会风险重视程度,建构新的危机管理模型,形成新的危机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的社会应急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传播环境的舆情风险管理新机制,有效疏导与控制舆情风险,为地方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1 理念上,提高风险意识,预防为主
古人讲:局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例如赤壁之战,作者着力于叙述战争的准备情况,蜀吴结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而对战争场面描写很少,可以说这是危机管理的典范。古人对于危机的这种忧患意思应该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树立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快评价标准的制定,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协调各种关系,逐步推进。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像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做好当前超高层建筑的火灾救援的讨论得到的答案一样,没有预防的超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是无解的。所以在新公共政策在的制定和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预防为主的观念。这也是从其他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2.2 策略和技术上,坚持底线思维与短板思维,关注弱势群体,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同志在很多讲话中都提到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制定或调整公共新政策的一个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就是我们的底线。这也是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的。如果对于涉及群众广泛、涉及群众关注度比较高、涉及矛盾焦点比较突出的重特大项目、重大改革方案,不能做事前的群众调查,不做政策舆情风险事前评估,那就是无视群众的利益,是要出问题的。我们在制定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时,需要准确地找到这一政策“木桶”的短板,对社会风险度比较高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和安抚,并以此划定底线,把短板补齐,提升整体的工作水平,而这一短板就是我们风险评估需要密切关注的关?键点。
2.3 制度上,完善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做好各级新公共政策的舆情风险应急预案
舆情风险评估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同时,只有通过舆情监控到可能存在的社会危机,才能有制定或采取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当前数据云的大量使用为舆情监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类新公共政策的出台会由于部分群众或媒体的强烈关注而引发相应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建立起政府主导的、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媒体、相关利益群众、相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积极加快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平台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一决定为我们建立完善新公共政策的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指导方向,也可以帮助我们规避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和政府部门承接公共服务的社会道德风险,保证政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张维平.政府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
[2]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9.
[3]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中國行政管理,2015.
[4]栾盛磊.我国应急预案编制现状分析及建议——基于多层阶视角[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