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19-03-12尹锋超刘小庆任昱光李绪
尹锋超 刘小庆 任昱光 李绪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音乐及陕西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保护发展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加大各式展演的力度是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演;创新型展演;国际交流展演。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音乐;陕西佳县;白云山;展演式保护
一、引言
道教音乐,作为传统音乐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受到政府、学术界等普遍关注。如表1-1所示,早在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申报的“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当山宫观道乐”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下简称“非遗”),自此开启了道教音乐申遗的道路。2008年,由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海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申报的道教音乐共13处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1年,由浙江、澳门两省申报的道教音乐2处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2014年,由河北、江苏、浙江、江西、香港等地申报的道教音乐6处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至此,全国共有15个省份23处道教音乐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遗名录。
目前,学术界关于道教音乐的研究成果丰硕。胡军著的《当代正一与全真道乐研究》、刘红主编的《中国道教音乐史略(修订版)》、蒲亨强著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等研究专著对道教音乐的历史沿革、分布格局、特点、价值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对我们深入认识道教文化提供了蓝本。
除了专著,有关道教音乐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有许多。如胡军在其《近年道教音乐研究之综述(2008—2015)》一文中,[1]通过回顾2008—2015年间的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现状和特点,认为当今道教音乐发展中的一些同质化倾向日渐突出,个性化色彩具有弱化之势。周善美的《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及地域特色探究》一文则从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基本特征以及地域特色解析等三个方面,[2]论述了齐云山道教音乐特征、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的成因及具体表现。
而关于陕西白云山道教音乐研究的论文也有。如李小宁在其《陕北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的现代音乐价值》一文中对佳县白云观道乐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等进行简要分析,[3]该文是研究陕西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少有的关于其价值的学术文章。总体来讲,陕西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的研究还有比较宽泛的空间。
二、陕西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概况
1、白云山及白云山道观概况
白云山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地处东经110.030'06 ",北纬380,海拨高度933.30米,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量395mm,无霜期159天。[4]
白云山道观位于晋陕大峡谷黄河西岸古佳州的白云山上,行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距离省会城市西安约650公里。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此山不是太高,但地势险峻。山上有庙,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扩建。全庙占地80余亩,有殿堂50余座,另有客堂、伙房、仓房和供香客住用的窑洞等。主要建筑有牌坊、五龙宫、四道天门、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玉皇楼、三清殿、魁星阁等,供奉真武大帝,是西北最大的道观和明清以来最大的古建筑群,亦是建筑、绘画、雕刻、书法等民间技艺的精粹,因地处晋、陕、蒙交界处,在当地有着悠久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来游玩的人很多。
2、白云山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
陕西佳县白云山的道教音乐,原本师承北京白云观的“《全真正韵》”。李占周在其《陕西佳县白云山白云观道教音乐简介》中谈到,[5]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明神宗派北京白云观道士张真义、景真云等护送御赐经卷到佳县白云山庙观,并在山上广招道徒,讲经习文,传授经韵唱念,教练笙管吹奏和打击法器演奏,始建道教笙管乐队,开展道教音乐活动。白云观张明贵道长曾言,“佳县白云观现存的本山道士屈圆恩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年手抄的笙管曲牌工尺谱,与其所见的一本北京白云观雕版印工尺谱规格大小一模一样,曲牌名称及排列顺序完全相同”,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陕西佳县白云观道教笙管曲牌有一部分的确来自北京的白云观。
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将江南正一道的音韵特点融会到白云观道乐中来,极大地丰富了白云山白云观道教音乐。至清光绪年间,为了适应白云山周边民众的信仰需求,道士們在传唱、演奏中又大胆地将陕北民歌、唢呐、晋剧、秦腔等曲调和技巧融入道乐,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乐,如《群仙乐》、《三奠茶》等,有赞叹也有哀叹。不但继承了全真道音乐虚空无形的艺术风格,吸收了宫廷音乐中典雅、庄严、肃穆的特色,也吸收了江南音乐的委婉优美、清新秀丽以及陕北民乐的豪放雄宏、刚劲活跃。从而形成了经韵曲调、笙管音乐和打击乐为主的独特的白云山道教仙乐。
三、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学者、各社会团体等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社会各界在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工作中纷纷建言献策,经过白云山道观及当地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白云山道教音乐作为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于2008年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后,白云山道教音乐保护也渐趋规范,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白云山道教音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法规制定与实施、展演、传承教育等方面。
尽管白云山道教音乐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就目前的保护情况来说,仍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1、政策法规制定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白云山道教音乐保护的需要
目前,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对白云山道教音乐项目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以致“申报定终身”成为常态,这种“重申报、轻保护”的陋习阻碍了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白云山道教音乐受众圈不断缩小
一方面,由于农村实行丧葬改革,好多祭祀活动都被取消,白云山道教音乐外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受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文化生活的影响,年轻人大多乐于追寻那些具有感官刺激的巨制影片、明星演唱会,就连曾经一度喜爱这一传统音乐的老年听众也因当前丰富的文化生活而对其表现出淡漠,传统的道教音乐因其固有的旋律则无人问津。
3、依靠口传的道教音乐正在不断消失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这种依靠口耳相传进行传承的民间传统道教音乐由于后继乏人而逐渐呈现出了人亡乐息的态势。具体来讲,由于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主体大都是道士,随着老一辈道士的去世,新入道者为数不多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学会这项具有高雅范的音乐。目前,道士们所能够展演出来的曲目仅是先辈们演出的一小部分且演出水平也较先辈们逊色很多。
4、宣传力度不大,当地政府及民众对于白云山道教音乐缺乏正确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
白云山道教音乐作为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遗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无不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信仰、行为乃至生活方式等,但相关政府文化部门及学者对其认识不清,忽视了其在研究道教音乐史和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四、白云山道教音乐的展演式保护探析
音乐是听觉艺术,保护传统音乐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表演。因而,笔者认为,在对白云山道教音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加大各式展演的力度无疑是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1、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演
现如今,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国各省市、文化部门都会有非遗的综合展演,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展示展演活动。借助政府文化部门举办的活动,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单位应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势必会成为其宣传传统道教音乐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其保护与传承。
2、创新型展演
笔者认为,可以试着将白云山道教音乐元素与其他道教音乐元素或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创新型演出作品,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占大多数的年轻人的关注。虽然这种创新性的方式未必会很成功,但却是在白云山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上所做的大胆尝试。当然,在对白云山道教音乐进行创新展演的过程中,不能偏离其音乐的本真性,亦不能因对其过度打造而破坏该地区的文化生态。
3、国际交流展演
随着非遗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实践,传统音乐类非遗在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白云山道教音乐更应走出国门,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介绍到世界各地。当然,仅佳县白云山道观一己之力或许难以完成这一展演活动,可以考虑与各兄弟省份、地区联合起来,共同迈出国门,迈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传统道教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军. 近年道教音乐研究之综述(2008—2015)[J]. 歌海,2016(04)12-26.
[2] 周善美. 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及地域特色探究[J]. 铜陵学院学报,2016(01)100-102.
[3] 李小寧. 陕北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的现代音乐价值[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109-112.
[4] admin.陕西省第一批省级保护项目·民间音乐·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EB/OL].http://www.shaanture.com/trade_content.php?id=2730.
[5] 李占周. 陕西佳县白云山白云观道教音乐简介[J]. 中国道教,1992(04)45-46.
【作者简介】
尹锋超(1992—)男,汉族,陕西武功人,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刘小庆,任职于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民俗学.
任昱光,任职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创新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民俗学.
李 绪,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创新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