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物价和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17个省市地区的数据为例
2019-03-12宁戌霞
宁戌霞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消费作为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始终是研究者高度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之一。根据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等。凯恩斯认为,所有因素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的收入水平。而利率水平和商品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当期消费。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还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会受自己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因而前期消费也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影响。文章将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到物价水平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及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具体影响,深入探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特征,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影响消费因素的相关理论
(一)收入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家庭消费支出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利率大小、消费习惯、收入分配情况、消费者年龄构成等等。凯恩斯认为,短期内,在这所有的因素当中,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情况。同时,关于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联系,凯恩斯认为存在这样一条心理规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也会增长,但其增长程度会小于收入的增长程度,即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由于当期收入增加往往会使当期消费支出增加,但人们往往不会将所有的收入均用于消费支出,一般会储蓄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因而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由此可见,收入水平在居民消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价格水平
货币幻觉主要是指在交易活动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对货币名义价值的考虑而忽略其实际价值,致使其消费或者投资行为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28年时提出,这是人们忽略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只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错觉。当物价水平上涨时,人们首先会观察到东西变贵了,会不自觉地减少对物品的购买,使其消费支出下降。因而,物价水平在居民消费支出中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利率水平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增加储蓄,抑制当前消费,要具体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可能会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会比较有利,从而消费者更愿意增加储蓄而减少当期消费,这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消费者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较为富裕,从而增加当期消费,这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可见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不过其对居民当期消费的具体影响需要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四)前期消费
有学者指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只能解释短期消费情况,但无法解释长期消费现象。因而很多学者对消费的长期理论进行了相关探讨,如美国的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消费习惯的制约来决定自己的当期消费情况。这是因为,依照人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增加消费往往比较容易,但突然减少消费则会非常困难。一向过着高水平生活质量的人,即使收入降低,由于其不能立即适应低消费水平的生活,通常不能够立刻削减自己的消费支出,还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消费水准。因而,人们在决定每一期自己的消费水平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受以往消费习惯的影响。
三、收入、物价和利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相关数据
文章主要研究收入水平、利率水平、物价水平及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具体影响,因而选取2002-2017年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山西、吉林、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这17个省市的数据。该面板数据包含17个截面,每个变量均有272个观测值。其中消费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C来表示;收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表示;利率R以一年期定期利率为基础、以实际执行天数为权重计算的平均数;物价水平即用定基转换之后的价格指数CPI来代替。
表1 2002-2017年全国利率水平和CPI汇总表
(二)实证研究
1.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文章主要研究收入水平、利率水平、物价水平及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具体影响,因而将各省市的人均消费支出C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Y、利率水平R和人均消费支出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不同的省市由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不同等原因,在实证分析需要考虑到个异时同的变量。因而,文章最终将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人均消费支出C和人均可支配收入Y均为通过定基CPI调整过后的实际值,即为剔除掉物价指数后的实际值,为不可观测的个异时同变量。
2.回归结果及分析
由于物价水平为定基CPI指数,其数据形式较为特殊,因而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回归过程中,要求人均可支配收入Y和人均消费性支出C的数据均先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之后再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利用Eviews8.0软件,采用AB两步法的差分GMM对动态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表2 回归结果汇总表
表3 回归的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均表明,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能显著地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认为回归结果的残差序列平稳,说明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结果是比较合理的,现有的解释变量已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解释变量的绝大多数变化,信息量已提取得较为充分。
由表中回归结果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均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特性。对于全国这17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居民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显著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部分的66.8%会用于消费支出,与凯恩斯的观点基本相符合。同时,利率水平对城镇居民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且其对人均消费支出产生负向影响,即当利率水平提升时,一部分居民会增加自己的储蓄,从而减少其当期消费。此外针对以往的消费习惯对当期消费的影响,表中结果显示其对当期消费有正向的影响,这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中的观点相一致,即消费者由于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无法突然减少当期消费,存在较强的“棘轮效应”。
从整体上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变动中,有66.8%的原因来源于其人均收入的变动,而前期消费则可以解释其中22.9%的变动原因,利率水平对其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来说较小,消费的利率弹性系数仅为-1.00%。
四、政策与建议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对国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居民消费率却一直处在长期下降的趋势,因而促进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显得至关重要。针对该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发展本地区经济,提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升可提高消费者的收入预期,降低各种不稳定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从而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提升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水平,达到刺激消费、增大内需的效果。
第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居民较为保守的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面对老龄化加剧的现实,政府应积极引导老年人口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得老人可以获得有保障的收入,有能力为自己的需求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