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换管技术在氨汽提尿素装置中的应用
2019-03-12
(河南能源中原大化公司化肥事业部,河南 濮阳 457004)
河南能源中原大化公司化肥事业部尿素装置,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第一套大型氨汽提尿素生产工艺,年产尿素52万t,从1990年5月投产以来,已连续稳定运行28年。尿素氨汽提塔是氨汽提尿素工艺中最为关键的高压设备,其运行效果的好环直接影响到尿素整套装置安全高效运行。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钛材换热管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因换热管泄漏而造成尿素停车的次数在逐年增加,2016年因氨汽提塔泄漏停车3次,所以,利用2016年底和2017年底2次设备大修的机会,采用某公司的部分换管技术,对氨汽提塔部分换热管进行更换,投运以来,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运行期间,此设备运行良好,未出现过设备泄漏、装置停车事件。
1 氨汽提塔
1.1 氨汽提塔设备参数
氨汽提塔(E101)是尿素装置的关键设备之一,直立管壳式换热器,采用上下对称结构,根据设备的腐蚀情况,当上部列管厚度达最小值时,汽提塔上下部可以翻转使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汽提塔共安装了2574根钛材换热管,换热管固定在上下管板上,为了使液体均匀地分布到每根管中,在上管板上装有液体分布器,其主要作用是使液体能均匀地分配到每一根换热管中,并在每根管子的管壁上保持一层薄膜,从而达到较好的汽提效果。此设备是整套引进的进口设备,由意大利斯那姆公司设计,意大利新庇隆公司制造。设备参数见表1。
表1 氨汽提塔设备参数
1.2 汽提塔工艺流程
尿素合成塔来的尿液从汽提塔上部尿液进口管线进入,经液体分布器进入每一根汽提管端沿切线方向开出的φ3.2mm的小孔,使在管壁上形成一层液膜流下。经汽提后的尿液从底部经尿液出口管线流出,在塔底部还装有钴60射线液位计,供液位指示调节。汽提气从每根管顶端出来,在上封头内汇集后,经气体出口管线送往高压甲铵冷凝器。为了供给甲铵分解与气化时所需要的热量,在壳侧由上部蒸汽入口管线通入2.2MPa饱和蒸汽,蒸汽冷凝液由下部冷凝液出口管线流出。氨汽提塔见图1。
图1 氨汽提塔
1.3 氨汽提塔工作原理
所谓汽提,就是在保持与合成等压的条件下,在外供热的同时,采用降低气相中氨和二氧化碳某一组分(或二组分)的分压的办法,来分解甲铵的过程。采取的方法现有二氧化碳汽提、氨汽提、双汽提、变换气汽提等。根据相平衡原理,一定温度下的液体混合物中,每一组分都有一平衡分压。设组分i的平衡分压用Pi※表示,当与之液相接触的气相中该组分的分压Pi趋于0时,Pi远远小于Pi※,则组分i将由液相转入汽相,此即为汽提原理。
2 氨汽提塔腐蚀特点及实际腐蚀情况
2.1 氨汽提塔腐蚀特点
尿素汽提塔内的主要腐蚀形式为汽提塔上部汽提管的冲刷腐蚀。汽提塔的上管箱、封头和其他内件为均匀腐蚀,汽提塔的下管箱、封头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硬的垢层,设备的腐蚀状况不明显。汽提塔的进液管、分布器、升气帽、挡液板等均表现为一定的冲刷腐蚀。
汽提管的腐蚀主要表现为管端腐蚀和减薄腐蚀。汽提管管端腐蚀主要表现为密封面上腐蚀坑、腐蚀孔、腐蚀沟槽及管端波浪型缺口。产生此种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分布器装配过程中,因装配不当导致四氟垫变形、开裂;四氟垫本身尺寸因素,造成汽提管与四氟垫之间、汽提管与分布器之间产生缝隙腐蚀所致。
汽提管减薄腐蚀主要位于距上管口1.5m以内,且愈靠近上管板,减薄愈严重。产生此种腐蚀的主要原因:①该处是蒸汽进口,所以从整根汽提管温度分布来说,该处温度最高,达到220℃,由于温度升高,钛材的耐腐蚀性能有所下降;②该处的汽提作用最强,由于温度高,使得与管壁相接触溶液中气相急剧蒸发,从而形成湍流造成冲刷腐蚀。
2.2 氨汽提塔实际腐蚀情况
按照氨汽提塔检修规程,每年停车检修期间邀请专业公司对汽提塔腐蚀情况进行检测。以2016年和2017年检测情况为例,宏观检查见表2,汽提管涡流检测情况见表3,分布图见图2。
表2 2016年和2017年氨汽提塔腐蚀宏观检测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所检查部位位于汽提塔上管箱,下管箱基本处于均匀腐蚀状态,不再列出。
表3 2016年和2017年氨汽提塔腐蚀涡流检测情况统计表
图2 2016年2017年氨汽提塔列管涡流检测示意
2016年涡流检测,列管上部壁厚值在1.60~3.8mm,平均壁厚2.89mm;下部壁厚值在1.20~3.5mm,平均壁厚2.56mm。有较大腐蚀减薄的列管在管板上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管板前后及两侧边缘区域的列管壁厚值较薄,中间区域的列管壁厚较厚。单根列管来看,腐蚀减薄区域在管口至距管口1~1.5m范围内;上、下部的最薄点分别是两侧距管口430mm左右。
2017年涡流检测,列管上部壁厚值在2.0~3.8mm,平均壁厚3.04mm;下部壁厚值1.75~3.8mm,平均壁厚2.86mm。上部和下部壁厚平均值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对列管上下进行部分更换。
2017年对取出的管号为13~2上部列管进行剖开处理,实际列管腐蚀情况见图3,根据实际测量数据,绘制得列管壁厚示意(见图4)。
图3 列管上部实际腐蚀情况
图4 列管上部壁厚示意
从实测数据可知,在距上管口125mm处,列管内壁出现较为严重的沟槽现象,在距上管口384mm,列管内壁呈现加速腐蚀现象,到距上管口600mm处,列管壁厚恢复到许可范围。通过对工艺介质流向及设备结构,产生沟槽的主要原因,一是管内壁结垢,介质经液体分布器后呈切线分布,形成液膜,力量随着距离的下移逐步减弱,最终停留在垢层的上方,周而复始形成环向沟槽,随着负荷的变化,环向沟槽在不停地下移;二是汽提管上均匀分布3个小孔,受到介质冲刷、腐蚀,孔径在不断增大,或更换新管后,管内阻力降在不断变化,管内产生的沟槽深浅不一;三是密封垫四氟圈尺寸不合适,有内漏现象,介质走短路,管内阻力降在不断变化,管内产生的沟槽深浅不一。其他同类型的装置汽提管沟槽现象更为严重(见图5)。
图5 某厂氨汽提塔列管沟槽
3 氨汽提塔列管部分更换
3.1 列管部分更换技术
氨汽提塔列管规格为φ27×3.5mm,在小管径上进行新旧列管对接焊接,需要采取双面焊,才能达到与新管一样的强度。2003年以前只有国外部分公司掌握此技术,2003年某公司结合实际检修经验与理论研究,掌握了此种小管径对接双面焊的接管技术,并成功应用到氨汽塔列管管头更换、氨汽塔列管部分更换工作中,设备投运后,运行良好,使用年限大大延长,节省了较大费用投入。鉴于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经过实地考察,并结合我厂氨汽塔实际腐蚀情况,决定对氨汽提列管采用此技术进行部分更换,以确保氨汽提塔的安全稳定运行。
3.2 氨汽提塔列管部分更换情况
2016年底大修期间,根据列管壁厚测量结果,列管上下各截取750mm的旧管更换成同样材质及厚度的新管,对上部壁厚值≤2.3mm及下部壁厚值≤1.7mm的469根列管优先更换,然后根据检修时间及腐蚀减薄情况,对其他257根共计726根列管进行换管。2017年底对上部壁厚值≤2.75mm的608根列管,管板内有缺陷的93根,共计701根列管优先更换,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装置开车推迟,检修时间延长,对尿素氨汽提塔换管计划进行追加,到2018年2月大修结束时,共计大修期间更换1 061根。两年共计更换列管1 787根,占全部列管的69.4%。
氨汽提塔列管更换主要工艺步骤:①去除上、下管板的管端及连接焊缝(堵管的列管先去除堵头);②加工管板内的贴胀部分管段;③将列管拔出;④切除薄减部分管段。⑤新管段与旧管组装、焊接;⑥列管对接焊缝检验;⑦回装对接焊列管;⑧焊接管子与管板焊缝;⑨空气试漏;⑩胀管;管端加工;着色检验(管子与管板角焊缝)。
列管更换完毕后,为保证换管质量,按照气密试验-氨渗试验-着色试验-水压试验-氨渗试验-着色试验的程序,对换管后的汽提塔进行整体检验。各阶段试验要求见表4。
通过以上试验,共计发现列管与管板焊接缺陷2处,及时进行了处理。
表4 换管后部分试验要求
4 氨汽提塔投运效果
氨汽提塔更换部分列管后,氨汽提塔底部介质温度变化情况见表5。
2016年底大修更换了726根列管后,在负荷接近的情况下,2017年7月与2016年3月相比,尿素界区蒸汽总量F09202由58.9t/h下降到51.9t/h,蒸汽压力由2.51MPa下降到2.19MPa,但氨汽提塔底部介质温度T09210由203.9℃反而上升到204.5℃,CO2耗界区蒸汽量由2.2t/kNm3下降到2.0t/kNm3。以上数据变化,充分这说明经过部分换管处理后,氨汽提塔换热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节省蒸汽量比较明显。
2017年底大修更换了1 061根列管后,受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影响,2018年4月尿素负荷平均只有22.8t/kNm3,负荷降低,蒸汽量有所下降,但每千标方CO2耗界区蒸汽量与2017年7月持平。根据2016年底更换部分列管后的运行数据,2017年底更换部分列管后,如果与2017年7月负荷接近,氨汽提塔换热效果会进一步提高,蒸汽还会有所节省。
2016年和2017年运行期间,均未出现因氨汽塔泄漏造成尿素装置停车事件,运行效果较好。
5 结语
氨汽提塔经过近两年的部分换管后,换热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为氨汽提塔使用年限的延长奠定了基础。但在换管过程中发现氨汽提塔上管板由于列管腐蚀穿孔,出现了3处腐蚀空洞现象,虽然经过检修,目前运行良好,但也时刻威胁着此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在下一步工作中,一要严格控制好工艺指标,稳定操作,二要做好此设备的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