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思潮演进和革命史观分析

2019-03-11常法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

常法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是多事之秋,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社会历史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社会思潮和革命史观也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迁,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的方向,本文即是对变迁的表现形式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社会思潮 革命史观 社会变迁

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到1919年,《新青年》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报刊,而新文化运动中所举起的“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思潮,并向腐朽的封建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因为新文化的猛烈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想,所以中国也开始出现启蒙思潮,由此形成了多元思想并存这样一个局面。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思潮逐渐发生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式,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思潮的具体形式。

一.思潮并起、流派纷呈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涌现,使中国又处于一个思想文化的高峰。就像西方的启蒙运动一样,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外有强敌的欺辱,内有军阀乱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之中。为了寻找中国的出路,成千上万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究各类思想,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思潮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且是通过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開始涌现,所以出现了各种思潮相互博弈的局面。我们应该看到,在相当的时期内,这些阶级都曾经一起反对国封建主义。但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各个阶级的所代表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所以导致这种短暂的联盟出现了分裂,所以各个流派之间也开始不断发生斗争,比如说“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最好的体现。信奉实用主义的胡适,最终在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内部向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仅如此,后面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之间的争斗等等。这些争论和博弈很激烈,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非常强烈。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使马克思主义在更广范围内传播,而中国革命也出现了新的方向。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色彩斑斓的社会思潮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救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让他们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二.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共同话题

新文化运动后的社会思潮都是建立在国家政治环境剧烈变动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对中国未来的走向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各种思潮,虽然大家的观点不一样,甚至很多时候有冲突,但其根本点是为了探寻中国未来的出路,想寻找一条行得通的救国之路,只是所处的立场不一样而已。

中国人探索救亡之路从鸦片战争时已经开始了,越来越恶化的形势,使得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的道路,这里面包含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探索。即使是地主阶级,也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探索,对中国未来的出路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因此,先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些社会思潮。在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倡导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只是学习西方科技、器物也挽救不了中国,所以才寻求从器物上的改变向制度上的改变过渡,才有了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改革运动的出现,这对封建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真正从制度上进行变革的还是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但资产阶级并没有将中国带出泥潭,因为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资产阶级自身问题,其不足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人们又开始为中国问题寻找新的出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号召人们要突破过去的陈腐学说,要人们用民主和科学来取代专制,这可以算作是民主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又一次激烈的交锋。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思想界涌现了许多的社会思潮,这是又一次在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未来将走向何处”这个问题的又一次讨论和探索,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的仁人志士对探寻救国道路的思想的一次大汇集。

三.“欧风美雨”的深入冲击是其共同性的时代处境

长期以来,“西学东渐”思想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西学东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但因为清政府后来奉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所以西学东渐的过程没有继续延续。但是,那个时候传入的西学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强烈。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再次来袭,只不过这次是强行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中国面临亡国之危,也看到了西方近代社会的强盛,从而萌生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到中国,并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随着《青年杂志》在1915年创办,这标志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而西学所传播的内容也更为广泛,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随着西学的全面传入,这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是资本主义文化首先冲击着传统的封建文化,导致整个文化结构出现了变化,以前的君权神授思想已经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共和的新学。与此同时,西方的科学理论也逐渐取代了具有很强的玄学色彩的五行之说,西方医学也开始挑战中国传统中医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封建伦理观念逐步解体,科学技艺、民主自由的风气逐渐盛行,而盛行几千年的“重农抑商”观念也逐渐被摒弃。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新鲜空气,并且逐渐被广泛传播,得到国人们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其只是被当作一种理论或者是学说,而且也是通过“西学东渐”的方式传入的,虽然有人可以头头是道的谈论马克思主义,但能理解其含义的人非常之少,所以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而先前已经盛行的进化论和民主主义学说逐渐被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所取代了,这也是整个西学东渐过程中最大的成果。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各种思潮的出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胜利都可以看作是“欧风美雨”所发挥的影响,而这些思潮在中国近现代化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激进化、政治化、实用化是其共同性的话语表征

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传播新思想的运动,所以是与反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反传统的形式来的非常猛烈。在新文化运动开启之后,新旧思想的斗争非常激烈。一方面来看,传统儒学的影响日渐式微,所以信奉传统文化的知識分子出现了危机感,所以他们渴望寻找能够平衡中西方思想文化在当时的地位,所以不遗余力的推行“文化复古”。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出国留学也成为一股热潮,这使得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用过传统文化的弊病,所以都纷纷抛弃了传统儒学,而且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思想解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一个事物来说,矛盾的两面性往往都是同时出现的。虽然民主主义非常激进,利用无比犀利的笔锋痛击了传统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公正的评判中西方文化。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借助理性工具来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但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外来思潮的具体研究,只是急切的引用,这种文化心态导致他们在具体行事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要是认为好,那就是绝对的好;只要是被认为坏,那就是绝对的坏。这就导致在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原本非常合理的部分给抛弃了。当时全盘西化的思想引领下,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但同时也将西方思想中的糟粕带到了中国。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思潮很多都是和当时的政治动态有联系的,而且还试图影响政治发展。正因为如此,在话语表征上则出现了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因为很多宣传近代思潮的知识分子都是从传统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这些知识分子还是秉持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使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都开始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道。在众多人探寻中国未来所走道路的背景下,使得更多的新思想主要集中在回答人们对中国未来走向质疑的问题上。其次,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思潮力量此起彼伏,而这些思想和政治派别的利益是有紧密联系的,所以越来越多的舆论成为了他们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工具。再次,新文化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社会思潮也是革命运动宣传工具之一,所以其话语表征也呈现出了政治化的倾向。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思潮在话语表征上还表现出了实用性的特征。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复杂的历史环境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运动是有紧密联系的,所以这时的社会思潮承担着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使命,所以这时的社会思潮更多是表现出了工具理性,而并不是表现的价值理性。在中国发展的社会思潮是被直接舶来的,并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比如说在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民主”这个概念,只是将其理解成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自由、法制,而究竟该怎么样在中国实现民主却没有指明。可以看到,之所以会引进西方思潮,主要是为了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中国的救亡图存,这是一种拳拳的爱国之心,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正是因为急切的救国心理又导致缺少全面、系统分析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所以出现功利、实用倾向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

[1]谭双全.中国近代思想史1840-194

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哲夫.20世纪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旭麓.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