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绘本”创造大课堂
2019-03-11穆文红
穆文红
摘 要 副版绘本(简称“微绘本”)作为教材主体的补充,其形虽“微”,德育价值却不“微”。把握微绘本的叙事要点和目标指向,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意图,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思维,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服务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教材理解;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2-00-04
统编《道德与法治》采用绘本式表达方式,在一些课文页面底部三分之一处,出现了独立连续排列4—8幅的画面。根据其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教师教学用书将称之为副版绘本。相对于教材主体绘本而言,副版绘本所占页面小,内容分量也少,因此我们习惯称之为“微绘本”。微绘本其形虽“微”,德育价值却不“微”。作为主体绘本的补充,微绘本是拓展课堂空间的有益素材。如果我们运用得宜,就能激活微绘本的德育价值,使其服务于儿童的精神成长。以下,我们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为例,作一探讨。
一、把握微绘本的叙事要点,深度理解教材意图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绘本式表达的呈现方式,彰显了鲜明的儿童立场,可以说,教材是儿童学习的读本。但是,绘本阅读不同于文字阅读,对于教师来说,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抓住繪本故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与本课教材主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意图,从而为“用好”教材奠定基础。
总体来看,微绘本在一年级上册出现较少,主要集中在下册及二年级教材之中。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读图能力还比较差,教材设计自然以简明易懂为要,重在降低阅读难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进步,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儿童将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微绘本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我们梳理了微绘本的布局和内容要点:
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介绍,教材的绘本式
表达主要采用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两种形式。其中,讲述式叙事又根据内容细分为故事叙事和道理叙事。故事叙事,“是讲述一个连续的场景或者事件的叙事方式”;道理叙事,“其构成内容不是连续的情节和人物,而是用一组相互独立的文字和图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从定义上看,分类的依据主要在于构成的内容(文字和图画)是否有连续性。从本质上讲,“故事叙事”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但大多也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比如,《皮皮的故事》是以童话的方式说明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孩子不受欢迎。这其中也蕴含着“整洁不只是个人卫生问题,也是在社会交往时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使用绘本素材。
二、明确微绘本的目标指向,助力教学目标达成
微绘本是教材的一部分,自然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而设计的,它往往是对教材正文的延伸和拓展。其设计形式或是一组生活场景,或是一个童话故事,或是相互独立却主题明确的一组材料。不同的形式自然具有不同的目标指向,明确微绘本的设计指向,我们才能确定具体的使用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总结来看,微绘本的设计意图一般指向三个方面的目标:
1.丰富认知
低年级儿童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自己、他人、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而且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材主体绘本的呈现是遵循大多数儿童的一般规律,微绘本则可以在“一般”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或拓展,丰富儿童的认知。
一类是补充常识性知识。比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微绘本《风的朋友》,就是教材“风儿在哪里”栏目的必要补充。它以“风”为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呈现了风与雨、云、雾、星辰、雪花、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相互关联,从而让儿童对“看不见,摸不到”的风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绘本最后设计的提示语“你还认识我的哪些朋友呢”,旨在激发儿童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的好奇心。
另一类是理解道理性知识。比如,一年级下册第4课《不做“小马虎”》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微绘本,分别是《小马虎添麻烦》和《马虎危害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及新闻报道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小马虎常常给身边的人带来小麻烦,甚至还可能带来更大事故的道理。以此加深学生对马虎造成的危害的认识,警示学生做事不能马虎。
2.深化情感
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而“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1]道德教育要真正抵达心灵,一定要诉诸情感。教材中许多微绘本的设计意图即在于此。
例如,《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生命”与“共生”是两个核心价值,但这显然非常抽象。要让儿童领悟并内化这一价值,我们的教学就必须诉诸情感。而道德情感哪里来?自然是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活动。包括去寻找和发现多样的生命形态和生长变化,感受自然界的美丽神奇。微绘本《我和小树》展现了孩子和小树一同成长的过程,以亲近的方式走向孩子,引发孩子与同伴分享养过花花草草的经历体会,从而产生内在的精神活动。这种方式才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才能深化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诸如一年级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等课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其中的微绘本《我和弟弟》讲述了一个双胞胎家庭中兄弟相伴成长的故事,兄弟俩穿一样的衣服,“一起玩”“一起做事”“一起畅享未来”“一起去航海”,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跃然图上。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班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同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在增多。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将这一微绘本作为正文的补充,让孩子们学会从和家人一起玩耍、吃饭、聊天等生活细节中体味亲情。
3.指导行为
统编《道德与法治》将“向生活学习”作为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意味着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学生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2]。道德与法治教育最终要引领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儿童过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譬如,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设计了微绘本《谁精神》,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精神”不仅指外表,更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从而指引学生“有精神”的日常行为。又如,上册教材第2课的微绘本《交朋友》,旨在鼓励学生和伙伴一起玩,交到新朋友,同时提醒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会被他人排斥、孤立。一正一反的互动情景,都是对学生人际交往态度和技巧的具体指导。
当然,许多绘本故事往往是几个维度的交叉融合。比如,上册第15课《快乐过新年》一课的微绘本《团圆》讲述了一个农村儿童的新年故事。其中暗含了新年的传统习俗,如回家团聚,除夕夜包饺子,穿新衣服,正月里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等;此外,还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有孩子盼望父亲回家的急切心情,和家人团聚的快乐,亲人间相互祝福的喜悦,父亲离家时的离别愁绪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微绘本的内容要点和目标指向,立足学情准确制定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才能激活微绘本的教学价值。
三、彰显微绘本的桥梁作用,引领儿童精神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绘本式表达设计,提醒教师要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2]。这也是我們从品德教学开始便一直强调的教学思路:立足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引领未来生活。而微绘本的准确理解和使用,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材,明晰教学思路,真正从儿童立场出发,引领儿童的精神成长。
1.“定位”微绘本地位,把握教材设计意图
微绘本虽“微”,却是教材的重要一环,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比如,下册教材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由四课组成,从课题可以看出,教材从风儿、花儿、草儿并列切入,在最后一课总结本单元的教育观念。如果我们从绘本故事的设计安排入手,就能更加明确地读到核心目标——喜欢并感恩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教材而言,从单元主题到课题,再到绘本,便是一个逐步将关键词具体化,从而提炼核心主旨,领会单元组合意图的路径。
而下册《不做“小马虎”》一课运用了两个绘本,都定位于让学生了解日常的马虎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而且后一个微绘本说明马虎的危害严重性更大,以此警示学生,指引其行为。本课绘本叙事从认识生活中的“小马虎”,到纠正马虎的毛病,不是靠纯道理的理性说教。这两个微绘本清晰地表明,找出马虎的原因、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们从家庭日常到社会事件两个角度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从别人身上回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去,面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激发起改掉马虎毛病的内动力,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较好的落实。
2.“读懂”微绘本语言,以儿童逻辑指引课堂
教材中的许多微绘本彰显了鲜明的儿童立场。教师必须读懂绘本所表达的儿童语言和思维,从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逻辑出发组织教学,实现成人逻辑向儿童逻辑的转换。
例如,下册教材第7、8课设计了微绘本《动物老师》和《大自然的语言》,从用途上讲,它们都是对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比如,《可爱的动物》中“我喜欢的动物”栏目,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喜欢的理由的环节。而微绘本《动物老师》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教材作了补充——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启迪,创编了蛙泳、孔雀舞,发明了飞机、潜水艇等。微绘本《大自然的语言》以童心看世界的方式,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除了农产品等丰富物产是大自然的礼物,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智慧启迪也是一份馈赠。比如从自然现象上识别季节、预测天气等。
这些绘本可说是充分彰显了儿童视角,“动物老师”和“大自然的语言”这种拟人化的表述,本身充满了童话韵味和儿童化气息。我们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绘本所呈现的素材,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讲述自己看到的动物老师和大自然的语言。比如,人们穿的蝙蝠衫、跳的兔子舞,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满天天气晴等。儿童在这种愉悦的“发现”生活的探索中,对动物、大自然的热爱就会油然而生。
3.促发微绘本“对话”,深化儿童生活体验
绘本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回到学生的生活,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教师使用绘本不能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要借此形成“教学对话”,引领教室里的儿童与故事人物、与生活世界展开多元对话,让绘本所蕴涵的“道理”转化为儿童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比如,下册教材《大家一起来》一课设计了微绘本《小鹿和猴子》,用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领悟良好的合作能互利共赢。我们在教学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领着孩子们看懂故事情节是第一步,之后,我们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孩子们换位体会小鹿想吃对岸桃叶、猴子想吃对岸桃子的急切心情,想象小猴过不了河、小鹿吃不到桃叶的着急,最后他们相互帮助都实现了心愿之后的快乐感觉。最后,再把孩子们从角色里“带出来”和课堂里的同伴对话:小鹿和猴子,为什么都吃到了自己的美味?
这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教学观念的体现,从学生与文本、绘本图画对话开始,激活其相关生活经验,思考什么是“合作”;通过角色表演,与童话人物和自己对话,深化对合作的理解感悟;回到“现实”生活,通过与同伴对话,引领其未来的生活。
当我们抓住微绘本这一个“点”,循着“整册——单元——单课”不断横向聚焦,循着“要点梳理——目标取向——运用策略”不断纵向深入,便架构起了理解和运用教材的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引领下,用好微绘本,创造大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
(作者单位: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科 江苏无锡 214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