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2019-03-11叶惠薇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叶惠薇

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民间文艺的璀璨瑰宝,流行于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自然传承、戏校师生传承、剧团表演传承和大学研修传承。近年来,客家山歌的持续发展,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证促培、以网促培、以赛促培”成为了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新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文化传承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表演人才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74-04

文化是时代变迁中深厚文化符号的积累和沉淀。在当代文化传承中,传统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探索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趋向。客家山歌是客家整体文化中的一部分,客家山歌历史悠久,记载着客家人劳动生活、社会风俗、历史变迁的基本内容,承载着客家精神和民族特性的印记,展现出客家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欣赏一首歌曲的旋律,可以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体验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本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发展三者鼎立,拧成统一的整体”[1]客家山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本体、传播和发展的关系上都与“人”密切相关,客家山歌的传承是“人的活态传承”,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的根本,需要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间文艺的璀璨瑰宝,流行于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自然传承、戏校师生传承、剧团表演传承和大学研修传承。

一、客家山歌表演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

(一)民间自然传承模式

客家山歌是山野之歌,它最早的形态十分质朴,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没有太多刻意的修饰与雕琢,“隔山对歌”“一唱一和”成为客家山歌的最简单的演唱形式。自从1949年以后,梅州地区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客家山歌人才,著名的山歌手有饶金星、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汤明哲等人,从这些山歌手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似乎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例如:人称“松口山歌王”饶金星,原本念小学五年级因家里贫困迫使他辍学在家务农,晚上经常去松口中山公园听人唱山歌,听过的山歌便不会忘记,能够依据听来的山歌打情打景,即兴发挥;还有著名民间说唱艺人“梅州市山歌大师”周天和,初中时辍学,在药店帮工,赴墟卖药,接触到了江湖艺人传唱的《惜钱歌》《十空歌》等歌谣;山歌手陈贤英9岁的时候,经常去村中阿凤家听阿凤(从江西来的卖艺盲妹)唱山歌,从小接受了地道的山歌熏陶。可以说,早期的山歌手,绝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的喜爱,去听、去记、去背,他们的山歌是在客家民间艺术的自然氛围下,孕育而生,是一种民间自然传承的模式。

(二)戏校师生传承模式

戏校一般是属于中等专业教育,是山歌培养后继人才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例如: 1959年创办的梅州市艺术学校,前身为广东汕头戏曲学校,1973年夏,增设山歌剧专业,校名为梅县地区戏剧学校,1988年更名为梅州市艺术学校。学校设有汉剧表演、山歌剧表演等专业,山歌表演专业开设有毯子、基训、身段、把子、舞蹈、唱念、山歌表演、剧目教学、文艺学常识、剧种音乐等课程。专门向剧团、文艺团体和学校输送大量的山歌艺术人才,许多来自戏校的山歌演员对山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例如广东汉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李仙花、杨秀薇,梅州市山歌剧团的宋小平、王映楼、客家人熟知的“山歌皇后”徐秋菊、郑钢坚都毕业于梅州市艺术学校。戏校招生一般采用招考的方式,偶尔也到乡镇中学选拔嗓子好的苗子,大部分教师是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或是优秀戏校毕业生留校任教,教学以班级为单位,课堂教学为主,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授,教师唱,学生学,亲身示范,一句一句教唱,细致入微,掌握山歌唱腔的韵味和风格。同时,也结合舞台实践,通过排练、演出,提高演唱技能。

(三)剧团表演传承模式

剧团表演的传承,更多体现在剧团为了生存,自主招收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一边演出一边学习。在剧团的学习一般是“老带青”的形式,年长一些或艺术造诣较高的演员专门指导年轻的或刚入剧团的演员,常常是师徒一起上台演出,年轻的演员更多是凭借自己的悟性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在演出中揣摩演唱技巧或进行模仿。例如广东省新世纪之星,现任梅州市山歌剧团团长杨苑玲,1987年,从普通中学毕业,参加了一次梅县文化局在松口开设的山歌培训班后,轻松地考进了梅县山歌剧团,从此开始了与山歌表演的不解之缘。在梅县山歌剧团,先后主演了《挽水西流》《柚园情》《红杏》等山歌剧,2003年主演《等郎妹》中“润月”角色,登上了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的最高领奖台。她那炉火纯青的山歌唱腔正是在舞台的无数实践中磨练而成,以演出实践为基础,以比赛为动力,展现了客家山歌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当然,在剧团中成长成材的演员数不胜数,有许多演员都在大型山歌剧的排练、演出、比赛中得到锻炼,崭露頭角。

(四)大学研修传承模式

与高校联合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培育机制,是许多演员梦寐以求的。剧团的演员表演专业的教育层次相对比较低(中等教育为主),演员知识修养的不良的状况是有目共睹的,它直接影响到山歌剧剧情内涵的准确表达,阻碍了客家山歌戏剧化的进程。早在2007年前,为了开拓梅州市山歌剧团演员的视野,剧团与梅州嘉应学院联合成立了第一期的山歌研修班,研修班设立了声乐、视唱练耳、欣赏等课程,让每一位剧团的演员全面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接受“学院派”专业的发声训练。短期、集中、高效的培训,教学效果显著,学员的反馈是上课积极,热情高昂,许多演员受益匪浅,感触良多,部分演员还将掌握的发声技巧和技术直接应用在新创作的山歌剧中。例如:山歌剧《山魂》《桃花雨》,“剧中大量运用了离调、转调等作曲技法,充分吸收歌剧中宣叙调、朗诵调、咏叹调等因素,出现了有高难度的独唱唱段”[2]。国家二级演员潘倩在这高难度山歌唱段中发挥了山歌研修班所学的声乐发声技巧,与山歌唱腔融会贯通,将剧中的唱段把控得游刃有余。客家山歌研修班的声乐教学,推进了山歌唱腔的发展,让青年演员充分发挥山歌声腔的魅力。同时,也让嘉应学院的声乐教师有了新的使命,开始积极探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理论与客家山歌唱腔技巧相融的教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为将来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教育纳入地方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体系打下基础,逐渐成为一种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专业。

二、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新型的培养模式

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成长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法。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和文化多样性的冲突和融合下,激发了人类的创作力,当代的客家山歌登上了艺术舞台,体现出更多的艺术性,这对新一代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专业技能、文化修养、艺术气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客家山歌表演人才长期性、连续性的教育,传统的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证促培、以网促培、以赛促培”成为了客家山歌表演人才新的培养方式,逐渐趋向全民普及“共性化”和拔尖演员的“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格局。

(一)“以证促培”

客家山歌表演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山歌表演藝术人才的数量、质量,才能开阔山歌表演人才的择优面。在对学龄前与学龄中少年儿童进行客家山歌的传授,及早发现的客家山歌“苗子”是十分适宜而必要的。90年代初.面对客家歌后继乏人的状况,专家呼吁客家山歌的传承应该从娃娃开始,继而政府扶持以及“非遗”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如客家山歌进校园等活动),但近二十年过去了,收效甚微。学生学习客家山歌没有目标,学校老师教唱流于形式,家长不配合等因素阻碍了客家山歌课程的持续开设,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客家山歌的热情,调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性呢?

从钢琴考级制度中我们得到了启示,西洋乐器钢琴,从最初的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迅速繁衍扩张几乎遍至全国各地,繁荣的速度之快,令人叹服,经过调查和研究,掀起的学习钢琴高潮与钢琴考级制度紧密相关。“以证促培”成为了培养和扩展学习山歌人数的新的构想。“业余音乐等级考试主要是由特定的音乐教育机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而设立的考量音乐能力的考核体系,具有全民性与终身性等特征”。[3]业余考级的一纸证书,通过鉴定与评估,获得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认可,无疑为孩子增添一份竞争力,成为了能否进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必要或参考的条件。因此,“以证促培”由市政府文化部门组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客家山歌协会,制定各项考试内容和考级制度,逐年完善考级的活动,让客家山歌的考级证书与钢琴考级证书一样,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能作为升学参考和实力衡量的标准。这一举措让学生、家长、教师和艺术培训机构自觉地参与其中,必将掀起一场有声势和有规模的学习客家山歌的热情,为培养优秀的山歌表演人才提供基础,为艺术院校输送优秀的表演人才。

(二)“以网促培”

客家山歌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难以扩大受众范围,后来由地方文化馆、学校和群众艺术馆等机构开设山歌培训班,当地有名的歌师、歌王自发或受聘担任进行山歌传授,面对面讲解和教唱本地山歌唱腔,这种“以班促培”,以一对面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山歌爱好者的学习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深入,依托互联网进行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每一个学科,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投入了这个新的教学领域的研究。例如:何蕾《媒介嬗变中的桂柳山歌传承研究》[4]中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进行桂柳山歌文化的显性和隐形的传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媒介互动或建立山歌学习交流网站获得的山歌文化知识。在这网络交流的基础上,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将是一种高效的网络学习山歌方式,成为未来客家山歌传承的一种新的模式,这种山歌在线的网络课程改变了一般网络媒介停留在对山歌曲目的收藏和宣传,更进一步通过网络学习和教唱山歌的唱腔技巧,完善考核和评价系统,不仅更符合年轻人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不受地点的局限,而且能迅速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以网促培”对普及山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以赛促培”

“以赛促培”指凭借竞赛促进人才的培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奠定了客家山歌优秀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梅州市政府在宣传和弘扬山歌艺术,不定期举办山歌新秀、山歌幼苗、山歌表演、山歌擂台赛,还有“新人新作赛”“国际山歌节”“山歌新秀演唱比赛”“新山歌创作演唱比赛”等比赛。同时鼓励客家山歌剧表演人才积极参加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类戏曲专业竞赛活动,每一次的比赛,参赛者众多,竞争激烈,影响巨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激励了表演人才。“竞赛”阶段是演员快速成长的时期,不仅挖掘了演员的潜力,能使演员在舞台上得到锻炼,而且提高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视野,从而在剧目中焕发出新的艺术风采。“以赛促培”不仅让全民参与,而且在比赛过程中演员在剧中展现自己独特的拿手戏,让编剧、导演、专家等发现了演员的个性特点,为培养和锻炼出年轻的山歌表演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从儿童的幼苗班到高校的特色班,学校教育发挥综合教育资源的优势,更强调共性的培养,表演艺术团体、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等单位,深入一线选拔人才,下足功夫重点培养“拔尖”的表演人才。客家山歌在当代文化传承中,人才培养的方式不断进行探索,逐渐趋向全民普及“共性化”和拔尖演员的“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共性”和“个性”的双管齐下,必然为客家山歌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带来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徐希茅,胡建军.音乐学科教学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李君.从唱腔音乐看梅州山歌剧的形成与发展[J].文艺争鸣,2005,(06).

[3]宫梵琳.上海地区钢琴考级现状探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4]何蕾.媒介嬗变中的桂柳山歌传承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年.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