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人高义 树木树人
——记肿瘤学专家郑树教授

2019-03-08沈昱平

浙江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烧鱼浙江大学大肠癌

沈昱平

郑树,女,汉族,1931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初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6—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肿瘤病理进修班学习,1980—1982赴美NSABP任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大肠癌外科医生协会副主席等职。2005年入选美国外科学院,并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十数种中英文专业杂志的编委。被聘为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教授、2005—2016年Rugters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浙江省功勋教师、2005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11年浙江省重大科学技术贡献奖。自198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曾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结直肠癌攻关项目、“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7项,形成了从流行病学到病因机制的独特研究体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共30余项,教育部教学成果奖4项,共申请专利17项。至今发表主要论文550余篇,其中SCI收录220余篇,被他人引证1 400余次,专著《结直肠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肿瘤生物学》、《大肠癌》等9部,参编14部。

郑树教授的办公室就布置在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内,除了被医学书籍塞得满满当当的两个书柜以外,里面陈设非常简单,最引人注目的是悬挂在墙上的一副题字“郑人高义 树木树人 郑树院长 仁心仁术”。这幅字是2001年金庸先生所题,熟悉郑教授的人都说,这就是她的真实写照,而郑教授却说:“这是对我的鼓励。”

学医的初衷:觉得医生很了不起

谈起学医的初衷,郑教授说:“记得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带我来过广济医院,也就是浙二的前身,具体办什么事情,已经忘记了,当时就觉得当医生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

1949年,郑树如愿考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大学生,三年后,郑树进入浙江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一早到医院,整个上午跟着上级医生查房、坐门诊,下午回到学校,针对每天接触到的病例,在图书馆查资料、学习。“那时候想得最多的便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为党和国家、为百姓做点实事。”郑教授回忆道,“我的目标就是,要练就像白求恩医生那样的医术,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

1955年,郑树从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正赶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要建肿瘤外科,她就去了。1956年底,郑树参加了卫生部在上海市立镭锭医院(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举办的肿瘤病理学习班,一学就是1年半,回来已经是1958年初了。后面半个多世纪,郑树就待在了这家医院,像树一样地扎下根来。

毕生心血:大肠癌的筛查和治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郑树正式开始投入到大肠癌的筛查研究工作中去。她说,这些年,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依然在逐年上升,而浙江省是大肠癌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但只要早筛查、早诊治,很多大肠癌患者是可以长期生存的,甚至有90%的早期病例是可以治愈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医学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深入调查浙江当地大肠癌高发的病因,郑树着手建立了肿瘤研究所。她带领团队来到浙江省海宁市,对当地30岁以上共计50余万人进行了大肠癌普查,最终有4 000多人被确定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并被及时进行了干预。1989年,她又来到浙江嘉善县进行普查,一开始遭到了群众的不理解,几天下来,也没几个人主动配合检查。后来郑树想了个办法,她请来乡镇干部带头参加普查。结果,在第一个普查对象的直肠上段就发现了一个恶性肿瘤,可喜的是,患者通过及时的手术获得了治愈。此事在当地传开后,村民们的观念慢慢开始有了转变,纷纷自发地来进行大肠癌筛查。此后郑树团队继续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检查,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当地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了。

在科学的道路上研究不停,探索不止。1982年,为研究中美华人大肠癌流行病学,郑树又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达成了为期5年的合作。为了彻底搞清楚影响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郑树团队通过仔细记录高危人群的生活习惯,拟订了包含300多个可能与大肠癌相关因素的问卷,经过周密的筛选及统计学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大肠癌高危因素调查问卷。

后来,郑树团队将这套问卷,连同为大便隐血阳性高危人群进行肠镜检测的干预阻断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量化高危因素序贯筛检方案”,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城市使用并普及,此举为我国大肠癌研究提供了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案。

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为推动大肠癌早前期自筛的常态化,郑树团队又研制出了简单的大便隐血自测器,而且准备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向广大受众推送结直肠癌自检问卷。

“红烧鱼”的故事

以前常常听人说,郑树教授总是提醒大家少吃红烧鱼,她认为,多吃红烧鱼容易诱发大肠癌。采访中被问及此事,她笑着说:“其实不止是红烧鱼,要预防大肠癌,只要是高温油炸过的肉类食物,最好都不要多吃。因为肉类食物被高温油炸时,蛋白质及氨基酸会热解分离出一种叫杂环胺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具有高度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以前生活条件差,没现在这么多丰富的食物品种,江浙地区的老百姓又特别爱好吃红烧鱼,所以我便采用红烧鱼作研究。筛查结果发现,比起少吃或者几乎不吃红烧鱼的人,经常吃红烧鱼的人大肠癌的发病率要高出两倍多。这就是我提醒大家少吃红烧鱼的缘由啊!”说着,郑树教授便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也很爱吃红烧鱼,只不过建议大家不要多吃,一个星期最好不超过两次。平时可以多喝一些绿茶,我们做过动物实验,多喝绿茶对大肠癌是有预防作用的。”郑树教授说。

“大医精诚”的践行者

在郑教授的从医生涯中,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都与子宫肌瘤和黄体有关。

早年下乡的时候,她遇到过一个30岁的女病人,发现肚子里有“移动的块状物”,被当地医生诊断为子宫肌瘤,打算行手术切除。后来郑树教授在会诊时发现病人体内有黄体存在,判定是怀孕,孩子才得以保全下来。

第二件事发生在1966年初,郑树参加了赴永康下乡的医疗队,有一天,她被紧急叫去参加一场会诊。到了手术室,眼前的场景令她大吃一惊:手术台上躺着一个50来岁的女患者,医生正要切除一个比篮球还大、布满粗大血管的子宫及附着在上的肌瘤。郑树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其体内存在表征怀孕的黄体。千钧一发之际,子宫肌瘤手术立刻改为剖宫手术。当郑树的手术刀划开患者的子宫峡部,温热的羊水立马涌了出来。这位女患者从来没生过孩子,是郑树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帮她留住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直至今天,郑教授还会经常给学生讲这两个病例,强调生理与病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病人把最重要的东西交给了医生,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要有责任心!”郑教授这样说。

为医德医风设立的“郑树医学教育基金”

2013年,时值浙江大学116周年校庆之日,时年82岁高龄的郑树教授作为原浙江医科大学的校长,将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的5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设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树医学教育基金”。“奖励的对象就是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的老师、学生和医生。”郑树教授说,“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有四个字特别有分量,就是———无德不医,好医生、好医学生的典范,应该得到肯定与表彰。”

专为医德医风设立基金,郑树教授在浙江大学乃至全省开了先河。她的这一善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热烈响应。目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树医学教育基金”——“医德基金”已超过1 300万元。

对学会工作的期望:做好政府助手,推动科技发展

1984年开始,郑教授开始担任浙江医科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担任了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多届主任委员。谈起学会工作,郑教授说:“医学会是群众团体,要做好政府的助手,完成政府交办的医疗卫生任务,要团结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郑教授嘱咐我们:“医学会要发挥好政府委托的各项职能,开好学术会议,关注医联体工作。在我国的医疗改革进程中,医学会的工作会越来越重要。”

郑树的养生经:“一颗童心”+“遇事淡定”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郑树教授的日常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有两个半天坐门诊,一个半天参加多学科综合诊治,其他时间泡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与我们谈话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她说:“年纪大了脑子多用用是好的,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对我来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经常动动脑子,对身体也蛮好的。”

在采访间隙,郑教授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处理邮件和其他事务,动作一点也不比年轻人慢,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耄耋之年的看法。

谈到养生,郑教授笑着说:“心态最重要,要忘却自己的年龄,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遇事要淡定,特别是女同志,少纠结,少生气。”

猜你喜欢

红烧鱼浙江大学大肠癌
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
“鱼味”无穷
“鱼”味无穷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外婆的红烧鱼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介
靠喷火把敌人变成红烧鱼的鱼
警惕大肠癌的蛛丝马迹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