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9-03-08许思佳苏景阳陈晓玲吴昊姚心怡孙金权

浙江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认知度中医药维度

许思佳 苏景阳 陈晓玲 吴昊 姚心怡 孙金权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但我国对青少年的中医普及教育却刚刚起步。2017年4月9日,浙江省决定在小学开设中医课程,成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市、区)。中医药课程进小学,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体现。陶雨晨等[1]认为,在小学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一方面能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继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徐颖洲[2]对北京市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医药文化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的现状并提出建议,为小学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浙江省开展《中医药与健康》课程的4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小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 057份,获得有效问卷1 023份(A、B、C、D 小学分别 313、250、252、208份),无效问卷34份(3.22%)。

1.2 问卷调查 课题组自行设计《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调查问卷》,经6位专家评议确定为18题半开放式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基于知信行(KABP)理论模式设计,共包括3个维度的题目:(1)认知维度(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共8项单选题,均来自浙江省推行的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2)信念维度(小学生对课堂的看法及兴趣爱好等)共7项单选题,涉及小学生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兴趣度等因素的整体把握,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进行评价,最终结果以百分制(100%)的形式表示,百分比越高则越接近5分,表示兴趣度越高;(3)行动维度(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共3项多选题。课题组自行联络各相关人员,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学生认知维度调查结果 A、B、C、D小学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分别为71.05%、82.15%、86.15%、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C小学学生的认知度最好,B与D小学学生认知度相似(处于中等水平),A小学学生认知度相对较差。4所小学学生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均在95%以上;对中医治疗方法的认知度均在80%以上;对生活常识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对阴阳学说理论的认知度高于五行学说理论,其中A小学学生对五行学说理论的认知度低于40%;A、B小学学生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差异较大,经调查发现A小学采取讲座的教学方式,而B小学将中医药课程作为创新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体系,见表1。

表1 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2.2 小学生信念维度调查结果 A、B、C、D小学学生信念维度的李克特5分量表总体平均数分别为3.939、4.119、3.675、3.734分,B小学最好,C小学相对较差。在学完课程后中医的有趣程度、所学中医药知识实用程度、对养成良好习惯的帮助程度等方面,4所小学学生的兴趣度均较高;在课程难易程度方面,A、B、C小学学生均认为不难,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D小学学生认为中医药课程较难;在对现在上课方式的喜爱程度方面,A、B、D小学学生均有较高的兴趣度,C小学学生相对较低,见表2。

表2 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度(%)

2.3 小学生行动维度调查结果 小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授课方式、中医药感兴趣的内容、如何了解中医药知识等方面,每题各选项的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实践,中医药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中医学相关故事及历史,最希望通过中医药知识讲座了解相关知识,见表3。

3 讨论

通过调查结果和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A小学由语文、科学等其他科目老师教授中医药课程,虽然满足了开设中医药课程的要求,但老师中医药知识缺乏会影响授课效果;B小学主要采取类似讲座的方式授课,虽未使用《中医药与健康》教材,但授课内容基于培养小学生兴趣、开阔小学生视野,因此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较好;D小学采取志愿者(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授课方式,志愿者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讲解通俗易懂;C小学是一所中医药特色小学,该校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校内设有百草园、名医塑像等中医药文化装饰,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校级领导也重视中医药课程的开展,因此该校的项目进展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较其他3所小学好。从小学生兴趣度来看,C小学学生兴趣度不高,推测与教育模式有关。C小学中医药课程的授课模式偏向于应试,远离兴趣教育的初衷,因此小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虽然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度较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医药文化在小学的传播;D小学采取多样化志愿者教育模式,上课次数少,导致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A、B小学偏向于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故小学生兴趣度较高。

表3 小学生行动维度调查结果(%)

笔者对本次调查结果总结如下:(1)中医药文化进小学课堂教育成果显著。浙江省开展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打造小学的特色教育[3],提高了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度。通过1年的中医药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生活理念,使其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同时提高了家长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由点带面,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4]。(2)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需要改革。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同,教育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教育形式方面,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多以课堂讲授、知识讲座的形式开展,而小学生更喜欢开放性强、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医药知识的教学多局限于课本,而小学生更喜欢中医典故、实践操作等内容。这说明在课程组织、设计、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3)支持保障力度应继续加强。通过分析发现,师资力量不足是阻碍中医药课程在小学推广的关键因素。许多小学缺乏中医教师,导致中医药课程开展效果不佳或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应积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提升小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出发,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探索中医药进小学课堂的课程建设很有必要,笔者提出建议如下:(1)重视顶层设计,保障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其落实。设置中医药选修课程的决定,已通过政府文件下达,但由于2017至2018年是该政策实行的第1年,仅少数学校落实了该政策,大部分小学并未开展中医药课程。建议政府定期下驻巡视,指导各小学中医药课程开展工作。在督促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引导,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开展全省小学生中医药知识竞赛、建立中医药特色小学等。(2)依托《中医药与健康》教材,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和形式。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用知识。中医药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拓展小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可以增开体验性强的课程,如制作中药香囊、打太极拳等。同时,做好课后反馈信息收集工作[5]。(3)解决师资问题是燃眉之急。中医药课程的开设,需要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

建设尤为重要,这要求扩充教师数量,加强教师准入管理。建议小学与当地中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医院的健康宣传教育职能。比如聘请中医师、中医院校老师作为兼职教师,或者邀请中医院校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但是,仅仅依靠中医师或中医院校的师生并非长久之计。小学还应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工作。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提高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关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小学中医药课程备课大赛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认知度中医药维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