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2019-03-08张贤才周基严思甜
张贤才,周基,严思甜
(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2014年,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结合传统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提出“对分课堂”模式。其核心理念:把课堂分成两半,一半用来教师讲授,另一半用来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过程分为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在考核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1]。尽管“对分课堂”提出后就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全国教育者的深入研究,通过知网搜索综述可知,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只有《工程制图》《工程流体力学》两门课程,故探索其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构力学》是土木过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理论知识,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着眼于工程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并涉及数学公式及推导,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得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大纲陈旧,内容重复性多
目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编制,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科学前沿理论与教学内容矛盾突出,课程内容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重复性多,如梁的内力计算与《材料力学》中梁的内力重复、能量法与《理论力学》中的能量法重复等。
1.2 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
《结构力学》课程内容涉及结构几何分析、梁、拱、桁架、刚架、组合结构的内力及位移计算,结构动力计算等。课程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有限,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少,降低了授课效率,影响教学质量。
1.3 课程内容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课程中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讲授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数学上的公式推导,忽略了理论的工程应用背景及其与专业的联系。另外,对于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不少学生不求甚解,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导致厌学,未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4 考核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
该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课本、作业和课堂例题为主,试卷题型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和思考性的综合题。该考核机制难于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另外,不少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即可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这并不利于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
2 《结构力学》课程“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针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教学方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结构力学》这样一门工科专业基础课,以桁架的位移计算为例,设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课程的其他内容提供参考。
2.1 课前准备
针对教学内容,制定一个清晰完整的教学大纲,提炼知识点,列出学习目标和内容及考核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础上,根据随机性、地域性及男女搭配等原则对讲授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
2.2 “对分课堂”模式教学设计
2.2.1 课堂讲授
(1)“火柴杆”游戏。
图1
图1(a)所示的式子本身是错误的,可移动两根火柴杆,可以变成一个正确的等式(b),还可只移动一根火柴杆,将它变成等式(c)。
(2)结构中的“火柴杆游戏”。
图2
根据“火柴杆”游戏,可将图2中(a)所示的几何不变体系,移动一根“火柴杆”,就变成了图2(b)所示的几何可变体系。
(3)计算公式及例题讲解。
其中,FN、FNP分别为桁架杆件在单位荷载、外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为杆件的长度;为杆件的抗拉刚度。
图3 桁架1
如图3桁架1所示,求E点的竖向位移。
2.2.2 课后作业
如图3桁架1,设EA=常数,在荷载作用下,如果将桁架上弦中点的挠度取为衡量刚度的指标,挠度越小则刚度越大。
设置问题1:那么,有没有办法只改变两根“火柴杆”的位置,就能使桁架的刚度提高1倍,即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挠度减少一半?
设置问题2:为什么相似的桁架,其刚度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2.2.3 课堂讨论
(1)小组讨论。
第一,按照预先分组方案,引导学生对设置问题进行自主讨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就各组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讨论出答案;第二,就 “亮考帮”进行讨论,交换各组的“亮考帮”特别是组内没有解决的“帮帮我”,以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
(2)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查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随机抽查一人,要求学生就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阐述,其后,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可自己回答也可要求其他组回答,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最后总结应注意的问题,并就一些共性问题给予解答。
2.2.4 成绩考核
“对分课堂”模式成绩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淡化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及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情况。如:将每次作业最高5分,共十次,只要交了至少得3分,有创新点的得5分。课堂讨论每次都参加的得10分,缺席一次扣1分,在全部讨论中提出共性问题或帮助他人解答问题加2分/次,加上限20分。剩余20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其考试内容全部为讲授的内容及课堂上讨论总结出来的难点、易混点等。
3 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改变目前《结构力学》教学中学生应付式学习的现状,采用“对分课堂”是一个值得探索并实践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处理好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时间、作业布置的难易程度、成绩考核各部分比重等问题,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深入探索,使课程改革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