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
2019-03-07范美玲
摘 要: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是地理学科教育的双重使命。本文基于初中生人文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即提升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善于利用各种地理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树立起人文意识。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很多人过于追求金钱,而忽视了精神的丰富;而对学校教育来说,积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是促进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人文因素的挖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取得進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状态,从而提升其综合的素养,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初中地理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 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提升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既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水准,还能够将专业知识进行融汇变通。教师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和进步,指导和帮助学生发展,这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意味着有较好的心理背景,所产生的陶冶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也是挖掘教师潜能的基础。
因此,地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人文情怀,要对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景观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还要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和人文地理景点,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唤起当地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球城市节水日”“植树节”等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的节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既增长同学们的有关知识,又培养同学们的能力,更增强他们从小关心自然、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人类的未来的人文情怀。
二、 充分挖掘教材,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的学习要注重有用性和终身发展性。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素材,有助于生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摒弃了以往空洞教条的宣讲教学模式。例如,在《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感受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景和太平洋的广阔之美;在进行《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教学中,介绍梯田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所带来的世界的改造和人类创造环境所具有的智慧、思想和力量。
学习有人文价值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歌曲、舞蹈、邮票、旅游和动物等多种文化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自身以外的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有关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掌握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背后的人文内涵联系起来,还要将这种人文情怀变为自觉的行动。譬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认识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要把这种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绿化家乡、美化校园的劳动实践活动,让自己和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一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三、 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各种地理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智力、情感、能力和创造力等各个方面是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进行全面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中的课件、图片和影像等,将课堂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建立基础。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中教授学生实用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利用,如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亲自测量气温,表达天气对生活的重要影响等;教师学会从时事中挖掘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松花江水污染、汶川地震、三峡工程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
学生的成长包括认知、感受、学习和实践,帮助其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促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时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美好与丑陋的鲜明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观念。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有江河湖泊、冰川和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的积极一面,但也存在黄河断流、江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不良问题。同时进行节水的教育,课堂上调查学生家庭用水的情况等,引导学生养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情感和习惯。在这种情感的培养中,准确地把握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点,就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鼓励其积极参与,丰富其人文阅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学生只有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更真切充分地体会到人文因素的多样性。当前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渐渐地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成长的过程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迫使其精神健康受到损害,导致出现很多的问题青少年。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实现,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地理现象中,静下心来,细细地体味生活,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的活动,让他们在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中体会和积淀人文精神。学生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对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并产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参观农田的活动,开展公益活动、手拉手活动等,激发学生追求道德、审美和心灵完美的积极情感。
总之,因为人文素养自身是无形的一种品质,在培养中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先树立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动意识,再配合适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及整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2]王奕.中学地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范美玲,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交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