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以散文《秋天的怀念》为例
2019-03-05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也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课堂中出现了“为了提问而问,一问一答”的形式,琐碎而单一地提问题,使得课堂内容过于混乱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够浅尝辄止,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以主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学习知识,合作探究,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问题
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应当突出哪些特点?所谓主问题是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在主问题引导下,有助于构建高效高质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在教学目标达成中起到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例如,《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发展主脉络,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具体内涵。
二、带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却将自由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混淆。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深度阅读和探究,教师就要结合文章内容设置集中的主问题,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合作交流等过程中进行文本深度阅读,切实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达到高效阅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秋天的怀念》文章中主要是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所以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初步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分析文本写的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然后再设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解读进行分析。通过文本解读,使学生了解到史铁生的写作背景以及思想情感变化、文章的具体经历、对主人公的描写,等等。
三、以标题作为主问题设计起点
文章的标题通常能反映文本的重点内容,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文章的中心,所以教师在设计文章的主问题时应当结合标题有效设计问题。例如,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师在设计主问题前,必须有效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组织作用,设计思路清晰的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更具整体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主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扭转传统的碎问碎答的弊端,可以采用“问答式”“谈话式”等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考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
四、以结构作为主问题设计支点
行文思路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也是读者阅读文本时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行文思路设计问题了解文章脉络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效推进文本内容,这样才能够挖掘作品的重点内涵。例如,文章《秋天的怀念》通过明线(母亲的爱)暗线(我对人生态度的变化)这一明一暗交织的两条线索,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设置主问题时运用极少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秋天特点与写作范围进行提问“文章哪些部分描写了秋天?写了秋天的什么?作者为什么选择此种写作方法呢?”通过设问,学生能够在大篇幅的文章中找到阅读突破口,了解到文章中的重点,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深入解读。
五、以细节作为主问题设计切点
文章《秋天的怀念》记叙“我”因双腿瘫痪,变得暴怒无常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通过真实、生动的人物描写,塑造出了隐忍、无私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当结合教材整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思考与讨论、理解与探究,从而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细节提出问题“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反复研读,激起学生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简练却能够牵动全文的主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专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5B0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