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2019-03-05骆育芳
骆育芳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骆育芳
(新疆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增强高校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系统全面的开展和运行,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三全育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途径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是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借鉴。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一名高校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根本[1]。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改善高校教师治学态度、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也是扭转学校育人风气,提高育人水平的关键。
一、“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师德师风提出新要求
1.“三全育人”理念的涵义
“三全育人”理念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仍是一个常提常新的理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在广义上是指全社会具有育人能力的人都参与到育人的环节中来,狭义上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有育人责任;全过程育人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入校以来,整个学习、生活和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高校都应采取不同的措施,精心将学生的培育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环节中;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注重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三全育人”就是高校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发挥联动机制,全员有责、全员负责、全员尽责,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德育理念和德育手段的德育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对学生而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融洽与学生的感情,善于同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毫无保留的为学生奉献爱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良好师德是崇高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对高校而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高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道德品质、工作作风、思想素质、人格情操和生活作风,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影响着一个学校能否健康发展[2]。
对社会而言,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可以引领社会风尚。高校教育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为青年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铸成至关重要。
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同时也为高校德师风建设指明了路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包含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所有领域,高校应以创建优良的师德师风为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环境育人为基础,有效利用教学改革、管理服务和科技创新等动力因素,推动全员参与、全程掌控,全方位指导,打牢师德师风建设的根基,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3]。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1.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理念下,倡导高校教职工全员都需融入到学生成才成长的全过程中。与中学教育相比较,高校教育更具自由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大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下降,教师教育仅限于专业知识的授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是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将追求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并未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育人职责。
2.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敬业意识淡薄。大部分高校教师既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压力,又承担科研任务,不能做到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应付差事,糊弄学生的行为。某些高校仅以科研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导致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管理服务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达到高校应有的水平,不能满足高等学校育人的需要。
第二,受外部环境影响,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育也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学生的兴趣喜好多样,增加了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管理服务理念的相对滞后也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受功利意识的影响,某些教师为谋取私利,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出现诚信缺失、诚信下滑现象,使学术研究功利化,严重损害了教师对学生的榜样模范形象。
第三,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关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部分教师存在责任意识淡漠、得过且过的心态,课堂上讲授知识,下课与学生再无交流,对学生学习、思想情况漠不关心。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授予,忽略了教师在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先锋引领、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1.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意识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一方面要做到依法执教、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树人,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师德修养,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沉淀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格魅力指引学生、影响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广大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教师的责任重大,广大高校教职工必须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传播正能量,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成才成长。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关爱学生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良好师生关心的形成,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4]。另外,还要将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学校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营造一个教师关心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认真为学生解决困难、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朋友,实现师生和谐融洽发展的局面。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严格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应尽职责,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和中青年教师,开展对广大后勤服务和校园管理者定期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培训,所有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学校领导干部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带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5]。
4.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对高校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在高校的育人活动和行为进行及时的整合反馈,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在反馈中将反应的信息进行及时交流,提高“三全育人”理念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效率。
5.切实关心教师生活,解决教师实际困难
近几年,高校教师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师德师风的行为,往往与教师个人面临的困难处境分不开。深入教师队伍,了解教师实际困难,特别是一些新进教师所在部门应给予加倍的关心,在教学和科研上充分的关怀,尽快度过不适应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对中青年教师予以时刻的关注,帮助解决教师的家庭问题,子女抚养问题等,使广大教师减少后顾之忧,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无形中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
总之,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都共同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使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1]韩楚.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J].求知导刊,2016(6).
[2]刘胜,刘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3]杜丹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5).
[4]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韩泽春,王秋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019—01—29
骆育芳(1990—),女,甘肃天水人,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
G645
A
1673-4564(2019)02-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