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①
2019-03-05王新奇沈定军
王新奇 沈定军
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①
王新奇沈定军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91)
新媒体潮流逐渐浸润到职业教育内部,给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的实际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就如何培养专业技能与媒体素质兼顾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就业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等提出建议。
新媒体环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就职业教育而言,其最基本的定位需要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两方面的诉求。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其既要具备全面扎实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要能够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对自己所掌握的能力进行更新换代,使自身知识与岗位变化发展了的要求相适应;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求职业院校所输送的人才知识结构体系要与自身行业需求相吻合,并确保人才具备持续学习、创新的能力。[1]在当前新媒体大潮席卷各个行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要保持原有的特色——满足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之外,势必还要采取必要措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职业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同时自身的个性也较为突出,结合当前形势来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鲜明的市场导向性。这是职业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因此,在人才培养期间不仅仅要遵循学科的理论特点,还要注重市场的实际需求,使人才培养的步伐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甚至一些优质的职业院校由于自身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在某些时候还走在了市场需求的前列。[2]
其次,较强的能力本位。在现如今,整合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能力高下的关键性指标。所谓能力本位,既不注重学生具备如何宽广的学识和能力,也不考察学生之前处理过多少关键任务,而是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属性与一般职业教育所有要求的能力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即更为看重的是学生在学习、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学练并重的风格。在此之前的职业教育虽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注重学生要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以学科知识点掌握的多寡和知识点之间的条理程度作为重要的考核目标。但在现如今,对人才的衡量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能力本位的要求下,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练并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各大职业院校所推崇。[3]
最后,产学研链条的完整性。作为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而言,这一特征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一综合背景下,学校教育是产学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唯一环节,在此之后的生产以及之前的科研等也都同属于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也要在相应的环境中接受历练和打磨,最终将自身雕琢成为能力全面、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状态,也对当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新媒体环境对学生的原有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凡事有利有弊,新媒体环境也是这样。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将与自身研究、学习、实践领域的相关知识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同样如果自身立场不坚定、缺少一定的预判力和辨别力就很容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套牢”而无法脱身。[4]职业教育虽然其既定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优质人才,但与任何教育类型一样,评判人材的标准也要遵循“德才兼备”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人才自身的道德素质要远比技术能力更为关键和重要。而长期沉溺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少与外界应有的交往和沟通,很容易陷入个人性活动,而脱离主流的价值观念,同样在融入社会方面也存在相应的隔阂,最终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发展受到局限。
2.新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极强的跨时空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纵览天下事件、通读各国知识、萃取世界精华。这一点既是优势,但如果利用不当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演变为劣势。现如今很多职业院校借助新媒体开设的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大都比较自由、注重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所长,很少会设定强制性的范围和量化的考核目标,这样的方式在给予了学生巨大自主权的同时,也埋下了过度交往所造成的隐忧。[5]
3.新媒体环境或多或少地弱化了人才培养的功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一个极度自由的表达空间赋予了之前从未有过表达权利的个体拥有了“发声”权利。这一举动看似是好事,但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很容易变为坏事。因为人人都可以表达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稀释了社会的主流观点,造成了没有主流价值观,而人人都可以我行我素的极端观点。[6]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一个严重危害就是学校的权威遭到了极大挑战,以往学校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这一背景下变得不再重要了,学生甚至可以将其忽略,而自主寻找感兴趣的科目和领域来进行学习和研究。但由于学生缺少成熟的执行力、预判力和分析能力,在放弃了传统教育内容的同时却并没有找到应有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落得一事无成,更有甚者还荒废了学业。
三、新媒体环境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分析
在当前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要想在发展中占得先机、获得突破,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这一潮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和便利来优化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和知识
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博客等作为教学技术工具,将其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博客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过滤信息”。在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太乱,学习者无法判别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重要的。[7]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经过过滤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一方面,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知识获取的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博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境。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所想所得随时随地录入至博客日志中,博客及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社交工具,建立师生友好沟通的桥梁。专业教师不再是远远的站在讲台上,有课就来,没课就走,与学生疏远的关系。因为有了QQ、微信、飞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教师和学生成为好友,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8]当学生对老师好奇,或者自己遇到困惑、专业难题时,传统的电话联系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他们眼中,QQ、微信等形式更能方便地和专业老师联系,加深彼此的了解,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更早地进入社会。
2.在教学管理中融入新媒体技术
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评教的重要手段。很多职业院校在期末终结时都会有给授课教师打分、提教学方面的意见这一环节。在传统的方式中,大都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或投票,这样的情形下,很多学生碍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应付投票,并未将自身的想法完全表达清楚。[9]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借助匿名聊天、微博留言等形式让学生吐露心声,同时提出的意见针对性更强。而且由于这一方式是“对事不对人”,因此,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会造成破坏作用。另一方便,借助QQ、微信、微博等诸多形式搭建全新的教学平台,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这样的平台上学习,师生之间都少了一些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顾虑和束缚,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与学的环节中,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3.通过新媒体技术做好学生工作
首先,借助新媒体环境重构教育者角色。就学生自身而言,在步入职业教育之前所接受到的要么是义务教育,要么是高中段教育,在这些教育类型中,师生之间都一对一的单一角色,即教师负责“教”,讲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以及实践训练,而学生的职责也仅仅被局限于“学”,所学的内容也都被框定到了教师和教材所教授的范围之内。因此,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理解学生当前一个时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主动地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这不仅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
其次,还要遵循新媒体语境下的特点,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想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要首先充分理解其特点和施用的语境,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环境下,最基本的特点是人人平等,因此,教师可以自己的个人博客、网站等作为知识理论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此之上无拘无束地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在这种相对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学生不仅最大限度地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而且还容易将心声表露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无形之中会变得更加和谐、亲切、民主。
最后,强化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督与引导。这一点不仅仅是由于新媒体的更新换代速率太快,需要我们做好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的好奇心较重,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却相对较差,如果不能对新媒体环境加以指导和监督,学生容易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误入歧途。
4.就业环节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甚至包括了如何将学生顺利“推销”给用人单位,这一系列的完整链条都包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让学生更为便捷地获取全面的就业信息。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已抛弃了原有的面对面招聘方式,而是普遍采用网上招聘的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有关部门应在网上搜集、整理完善的就业信息,并在校园网等媒介上实时更新,以方便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把握机会。另一方面,应为学生营造完善的新媒体创业机会。新媒体不仅是工具,在很多时候更是创业的“利器”,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势头席卷全球的时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无论与任何一种实体经济发生关联都将对该行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在很多时候还会衍生出新的行业和服务类型,这样的大背景对于学生当下的创业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刻板的营销道路,使全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以上在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前提下,根据新媒体技术的优点适当与当下的人才培养进行了融合,试图为当前相对疲软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1]张媛媛.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
[2]付萍,谢爱平.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5(8).
[3]陈红.“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
[4]刘颖.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
[5]王振华,樊伟伟,吴正茂,马广岭.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
[6]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6(1).
[7]田卫东.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传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
[8]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何文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23).
2019—01—22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民办文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与实践——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编号SDJG-2017-A01)阶段性成果。
王新奇(1968—),男,河南巩义人,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沈定军(1979—),男,河南商水人,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G710
A
1673-4564(2019)0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