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2019-03-05周娟
周 娟
浅谈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周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学分制是传统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转变的必然选择,而课程考核影响着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向,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路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与其相匹配的课程考核模式,才能充分发挥1+1大于2的作用,运用课程考核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学分制
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迎来了新的变化。学分制的实施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实施,各个高职院校的学习制度更加自由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具个性化。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教育相结合,学分制的实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高职院校必须提升教学内涵,主动适应时代教育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与学分制的灵活运行模式相比,以前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已经不能跟上学分制的变化,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对于课程考核评价的要求,现如今其不仅需要具有检测、评估、选拔等功能[1],还需要明确教学的方向,能够有效考察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又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一、目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仍然是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结果导向”的封闭式模式主要是以检测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一张试卷作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检验,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静态的[2],在教育改革的推行之下,其主要问题被突出的表现出来。
1.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点的记忆,缺少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考试的内容悉数来源于教材或参考资料,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反思探索能力。而社会的发展又要求人才具备更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还是因循守旧,将不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人才培养的目的。
2.重结果轻过程
考试的内容套路化、模板化,强调学生的考试结果,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没有检查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在不了解学生思想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也难以检查出教学过程的疏漏,使得教学内容和方式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这种“一卷定优劣”的评价方式[3],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习惯造成消极影响。
3.重封闭轻开放
数学课程的考核模式普遍是期末的封闭考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能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刻板化的考题使得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为了寻求更高的分数,只注重会考校的知识内容,封闭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难以有精力去进行创新的探索。
4.重鉴别轻发展
传统的评价观依据的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这不仅是学生的各项评价和奖励的检验标准,也与授课老师的工作绩效挂钩。但其只是对学生现阶段知识掌握程度的甄别,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学生只是为考试而学习,老师只为了分数而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这一种根深蒂固的评价观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5.重主导轻主体
老师本是学生的引路人,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老师只是一味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全盘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主角。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缺乏对学生的组织引导,没有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创新探索的意识,遏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分制构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构建的理论建议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数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不能再是僵化刻板的,它不仅需要能够检验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况中的处理能力,换言之,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才能提高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课程考核评价的正确目的。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高等数学课程的教授应当立足学生的需求,体现考核评价的主体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考核评价的积极性,形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交互式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加强两者对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理解反思,学生能够了解到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也能够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找到改进的方向,促进个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辅相成的评价模式,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偏转,使得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各项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教师才能发现问题所在,针对性的对学生做出指导,课程考核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过程性评价也会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学习本身上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与老师寻求联系,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更加具有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以拓展,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因此应当将过程性评价融入到课程考核评价中,使其对于教学改进的导向作用更具正确性。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数学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是单一的、封闭的。这样得到的考核结果也是片面的、静止的,需要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只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要能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有益的帮助,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分别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5],才能够全面测定学生的能力素质。
2.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建议
教育改革需要剔除的是传统教育中不符合时代需要的部分,而对于其中有利用价值的部分不应当抛弃,而是融合两者的长处,使得评价方式综合化。在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的时候,可以扩大考核内容,过程性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结果性的考核成绩占60%[6],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
过程性的考核评价就是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将考核内容分为五个方面:①学习状态,考察学生在授课时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与老师交流情况如何等;②课外作业的完成质量;③学习态度,是否遵守课堂纪律等;④课堂考勤;⑤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课后是否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参与课外活动。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公布一次成绩,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缺陷,有方向地进行修正。
对于结果性考核评价不应该全盘舍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形式,将考核内容分为基础掌握模块、专业提高模块、素质发展模块。素质发展模块侧重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沿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水平进行测试。专业提高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或可行的课程活动作为考核方式,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发展模块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是专业知识的延伸。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而社会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更加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高等数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时,要从这一需求出发,使每一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的方面差异化。通过考核评价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通过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反馈教学效果,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提供参考方向。
[1]胡先富.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70-172.
[2]朱艳艳.探析学分制模式下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适应性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9):46-47.
[3]吴伟萍.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考评系统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20):95-95.
[4]张洁.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9-10.
[5]唐守宪,朱明刚.实施学分制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12):70-71.
[6]傅伟.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途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2(12):60-61.
2019—02—12
周娟(1983—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G718.5
A
1673-4564(2019)02-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