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戴望舒诗中的色彩词——青

2019-03-05张金玲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戴望舒青色首诗

张金玲



解读戴望舒诗中的色彩词——青

张金玲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戴望舒诗中青色出现频繁,可将其还原为黑、蓝、绿三色,还可解释为多色,青春。本文通过还原色彩,对青色的独特情感价值和审美品格进行解读,分析戴望舒使用青色的各种原因,试图对戴望舒诗歌传达的感情及生命体验进行探究。

戴望舒;诗歌;色彩词

色彩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色彩不同表明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当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某种用色倾向时,这种色彩就和诗人的感情相连接,同时,便带有诗人个性和心理的印记。因此,从色彩入手,有利于我们对诗人及其作品的探索。在戴望舒现存的90多首诗中,“青”字出现了35次,出现在了23首诗歌中,可见“青”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值得注意的是,“青”字是汉语独有的色彩概念,在西语语汇中找不到对应的色彩,这和青色的多义性特点不无关系,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青”解释为黑色、蓝色和绿色,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自然界中的花、草、天空、海洋,甚至于人的生命也用青色来表示,这些遍布在他诗歌中的“青”组成了贯穿性的意象,其他的色彩,有的被弱化了,有的被否定了,有的与之相对应,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既表达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又成为诗人创作的一大特色。

一、色彩还原

有学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将戴望舒诗中的“青”分为黑、蓝、绿三色,这种分类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简单和模糊。戴望舒中有些“青”字的运用是多色的,这是诗人彼时复杂的情感所致,并且该文忽视了“青”字的衍生词“青春”一词在诗中的地位,基本无相关说明。本文将戴望舒诗歌中带“青”字的诗可分为五类,分别是黑色、蓝色、绿色、多色和“青春”。

1.黑色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黑色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一般说来,黑色对应的是痛苦、绝望和死亡,这与戴望舒早期创作诗歌时的心境是不谋而合的,那段时期是诗人长达8年的苦恋时期,诗人曾为之抑郁痛苦,体现在诗歌中,便是隐藏不住的苦涩和消沉。这时代表黑色的“青”直接出现在诗歌中的次数不多,但与其他诗歌的痛苦和死亡阴影是相通的。诗歌《十四行》和《印象》就是代表诗作。

《十四行》是一首抒写爱情的诗,但诗中所描述的爱情却是“将死的爱情”。诗歌的开头即用青色的海带比喻恋人披散的鬓发,像死鱼漂浮翻浪一样,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凄冷的基调。而“我”的灵魂也是青色的,与青色的海带一样缠绕着爱和死亡,“我”用沉睡可怜自己,祭奠爱情,痛苦之后,成了一只疲倦的黑色老猫。整首诗青色出现了两次,将其还原为黑色,是因为全诗的基调是痛苦而幻灭的,“青色的灵魂”即是“苦痛的灵魂”,诗人将诉诸于视觉,在形象中更加动人。

《印象》整首诗都以寂寞为铺垫,铃声是幽微的,在深谷里并不能有太多的回想,渔船是渺小的,沧海一粟,青色的真珠也堕到了古井里 ,铃声会消失,渔船会被烟水淹没,古井的真珠更是暗无天日,在这无穷无尽的幻灭中,只有寂寞从一而终,在诗歌最后,诗人连用了四个“寂寞”,在这反复的吟咏中,诗人似乎想将心中的寂寞全部倾吐而出,可惜不得要领,最后连“浅浅的微笑”也留存不住。青色还原为黑色,事实上是对于诗人幻灭心绪的还原。

2.蓝色

蓝色,在诗人看来是美丽的颜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在戴望舒诗中,爱情、天空和海洋是合二为一的,形成了一种“天青色的爱情”。在《路上的小语》这首诗中,诗人写到,“给我吧,姑娘,那在你衫子下的/你的火一样的,十八岁的心,/那里是盛着天青色的爱情的”。《我的恋人》这首诗中诗人又说“你可以说她的眼睛是变换了颜色,/天青的颜色,她的心的颜色”。在这些诗句中,青色是恋人的颜色,是最甜蜜的颜色,青色便是诗人对于爱情的赞美。特别是在《我的恋人》中,“她”原本就是有“桃色的脸”和“桃色的嘴唇”的,桃色代表的是少女的娇羞以及沉浸在爱情中的喜悦的表现,在这里诗人将桃色和青色放在一起,乍一看这种调色是一种不和谐的存在,可是仔细品味,青色的加入让这份恋爱多了些许高雅的意味,这种在不协调中求得和谐的方式,不仅独特,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出色的表达效果。当然,爱情也并不全是甜蜜的,在《见勿忘我花》这首诗中,小小的青色的花寄托着爱情中的苦涩的怀念、陌生感、谦卑、抑郁和无奈的沉默,这些复杂的处境与感情,是诗人对爱情的淡淡的忧郁,不过这种忧郁与黑色的绝望是相区别的,相比于与死亡缠绕的爱情,这里的爱情虽然有忧愁,但是忧愁趋于平淡,感伤中夹杂着对于爱情的思考而非沉沦。

爱情让诗人难以忘怀,家园也让诗人牵挂于心。蓝色是诗人喜爱的颜色,青色自然也就出现在怀乡的诗歌中了。这些诗歌中所谓的游子怀乡、思念家园之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漂泊灵魂对于精神家园与灵魂故土的追寻。在《对于天的怀想病》这首诗中“青的天”出现了两次。这里的青天是故乡的天,在故乡的天空下,“我”可以从生到死,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哭笑、安睡,可以安放被抛弃无处依靠的心。但这故乡的青天、精神的家园似乎遥不可及,怀乡病只能继续“病”着,带着渴望,带着不知何时能实现的希望。在《游子谣》这首诗中,“青色的蔷薇”是家园寂寞的花,游子遥想青色的花自开自落,但也仅此而已,有“青色的蔷薇”的家离海上的微风、海上的游子太远,除了遥想,便只能将思乡的愁绪化为甜蜜的伴侣,聊以自慰、牵挂忧郁。家园的青色有距离带来的苦闷,但毕竟是心之所系,徘徊踟蹰之中更多是安慰和甜蜜,这种情况下,蓝色便以它特有的清凉和明丽包含着这美好的乡情。

戴望舒诗中,蓝色既包含了恋爱的甜蜜和怀乡的忧郁,又因其在诗人心中的独特位置,被用来表达诗人对于天空的赞扬和对于青色的深深的喜爱之情。这时的青色不再是爱情和家园的附属存在,而是诗人对于这种颜色本身的肯定,也解释了诗人为何在诗中频频使用青色。例如在《我的素描》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我怕着温存的眼睛,/像怕初春青空的朝阳”。这里的“怕”并非是惧怕的意思,而是一种由于过于在意和珍视而引起的惶惑不安的情绪,诗人以青色形容天空,是因为诗人喜爱那温存的眼睛,喜爱初春青空的朝阳,同样的,也喜爱天空,进而赞扬天空,舒心中所爱,自然要用最爱的颜色。

3.绿色

戴望舒诗中许多青色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深浅绿色,诗句如“不,它只是青色橄榄底味”,“春天已在青溪的藻上逡巡着了”“青铜的海藻”“让一片青色的藓苔”,这些诗句中可以明确将青色还原为绿色,“绿色的橄榄”“绿色的海藻”“绿色的藓苔”。诗人以青色表绿色,绿色是大自然最清新、最有生命力的颜色,有时稚嫩,有时繁盛。当绿色进入诗中,它可以是恋爱的青涩与单纯,也可以是宁静、温柔和生命力的表现。《路上的小语》这首诗中,诗人写道,“不,它只是青色的橄榄底味,/和未熟的苹果底味”。绿色的橄榄和未熟的苹果是苦味、涩味和酸味,当这些味道和恋爱联系在一起时,则成了未熟的青涩和待熟的甜蜜的混合体。在《致萤火》这首诗中写到,“让一片青色的藓苔,/那么轻,那么轻/把我全身覆盖”。这里的青色,是宁静的,苔藓是最不起眼的绿色植物,同时,苔藓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以无可计数的倍数增长繁衍着,这里的有极强生命力的青(绿)色,使诗人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无限的延续,灵魂也得以安歇。

4.多色

戴望舒诗中的青色有的不能简单地还原为黑、蓝、绿三种颜色,在这类诗句中,青色所要传达的,是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思绪,绝望中有希望,喜悦中有宁静,表面是黑色的,内里却是蓝色的,外在是蓝色的,内在又是绿色的。

在《可知》这首诗中,诗人写道,“否则苦难难排解,/幽暗重重向我来,/我将含怨沉沉睡,/睡在那碧草青苔,/啊,我底欢爱”。诗中的碧草青苔在视觉上是绿色的,但当它与悲苦、幽暗、怨愤一起出现时,就不再是单纯的大自然的绿色了,诗歌的基调整个成了暗色、黑色,“我底欢爱”离去 了,连同回忆一起埋葬的,是死灭的爱情。这首诗中的青色表面是绿色的,但是被全诗黑色的基调沾染,自然也就成了黑色。

在《等待其二》这首诗中,第四节这样写道,“冢地只两步远近,我知道/安然占六尺黄土,盖六尺青草”,同样地,青草是绿草,绿草底下埋的却是尸骨,因而盖尸骨的草也有了死亡的味道。除此之外,统观全诗,这里的黑色的死亡又只是表面的,它是不放弃、不屈服的精神的象征,由此可知,青草便是生命,是胜利的希望。由此可知,这里的青色便是绿色与黑色的混合色。

5.青春

在戴望舒现存的诗中,“青春”出现了八次,它的每一条释义都和“青”有着莫大的关系。“青春”可以指青年时代,可以用于比喻旧的事物重新焕发神采,可以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范畴,可以指春天草木茂盛呈葱绿色。显而易见,青春代表的是生命力和美好的年龄,它可以是蓝色的甜蜜的恋爱,也可以是绿色的自然的宁静。然而,在戴望舒的诗中,这一积极正面的词竟然无一例外地全部被用在了相反的地方。戴望舒的诗歌中,青春的运用表达的是青春逝去的忧伤,哀叹的是恋爱和时间无情的消隐,青春只是作为曾经的美好而出现,在“曾经”的对比中,而今全是看不到希望的寂寞、恐惧,“青”字没有了视觉上的色彩感,满满的全是感情上的暗黑系。

在《夜是》这首诗中,青春和爱都是脆弱的,“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的香味”“那飘过的风,/要把我们的青春带去”“那带去了别人的青春和爱的飘过的风,/它也会带去了我们的,/然后丝丝地吹入凋谢了的蔷薇花丛”。“我”因风而感,因前人的老去和逝去哀叹自己的命运,这里的风是时光,是不为青春和爱情停留的时光,在漫长时光中而短暂存在的青春太过渺小,最终会同前人一样,凋谢在尘世中。

追随诗人的脚步,我们从看似简单的“青”中还原出了丰富的色彩,在有色或无色的背后,寄托的是诗人的痛苦、绝望、希望、向往、寂寞、忧郁等复杂的感情。这种用单一表现多元的着色方式,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墨画便是用单色暗示,从而使画面整体在黑与白中呈现出无限的色感。从戴望舒的诗中我们同样能窥见这种写意的深邃与优雅,如此这般,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二、“青”字背后

在文学创作中,色彩是作者进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和主题解释的手段,运用在诗歌上,由于不同色彩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品格,色彩的运用就对诗人情感的抒发和诗歌意义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青色作为典型的汉语词语,其作用更加明显,阅读戴望舒的诗歌,对诗人频繁使用青色的原因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接近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诗歌生成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青色在西语语汇中没有对应词,它是典型的汉语词语,这个词语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古代有“重色”“尚青”的传统,青色是希望和开始的象征,在农耕文化的古代中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可想而知青色的地位的重要性;同时,古人常把“青”和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青史”“汗青”之于历史,“垂青”“青睐”之于重视,“炉火纯青”之于技艺高超。在现代汉语中,“青”也是美好的代名词,如“青年”“青春”之于希望与生机等。

汉民族对青色的喜爱自古由来已久,因此具有深厚意蕴、悠久传统的文化内涵。“尚青”传统的形成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青”是道家“见素抱朴”精神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儒家正统“中庸”思想推崇的一种方法,也是佛家静坐修行行为表现的一种笔法。除此之外,青色审美文化在诗词等文学表现形式上、青瓷等工艺上、中国山水画等绘画艺术上都有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古人对青色有极强的认同感和情怯感,青色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朴素简单、返朴归真的心性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情怀。

戴望舒用“青色”为诗歌着色,实际上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最深刻意义上的回归,这一意象是诗人情感、灵魂的真实写照,这种偏爱是诗人追求平和与宁静的心绪的表现。

2.中西合璧

作为三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领袖,戴望舒在创作技巧上受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印象派画家把对于“色彩”和“光”的追求看作是绘画的主要目的,印象派诗人注重色彩,把色彩看作是诗歌的生命的一部分,将其和人的心灵状态建立微妙的联系。戴望舒受此影响,通过心灵感受自然界的变化,在诗歌中注重运用色彩并表现色彩给人的印象。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受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诗人在接受西方诗艺的同时,自觉融入了东方传统,至此,象征的手法便与传统血脉相融合,也即中西合璧。

和李金发诗歌严重的“欧化”相比,戴望舒比之于前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疏和语言习惯的隔膜,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在纷繁的色彩世界中,戴望舒提炼出了极具中国古典意味的“青色”,从而在色彩之外,传达一种气氛、一种情调、一种感觉、一种境界,表达诗人的情怀或思绪,这是戴望舒与李金发不同乃至超越于李的地方。

戴望舒不仅用青色写诗,还以青色译诗。如魏尔伦的诗歌《瓦上长天》“柔变青”,保尔•福尔的诗歌《我有几朵小青花》等。这些诗作中,苔藓、绿草被译作“青苔”“青草”,同样的事物,戴望舒进行了中国化的处理,西方的诗作也就打上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烙印,正是在这种中西合璧中,戴望舒将中西诗歌进行了完美的交融。

3.诗人自身心性与人生经历

戴望舒出生在江南,江南在给予他柔情与才情的同时也让他染上了江南人才有的忧郁。同时,儿时天花造成了面部的缺陷让他一直处于自卑和苦恼之中,即使在他成为文坛名将之后,也时常被他人讥讽,这种无法自卫的苦痛、无法排解的忧郁长时间郁结在心中,便内化为诗人独有的感伤气质。此时,诗歌变成了诗人放置自己不可公之于世的情感的地方。

除了外貌缺陷带来的苦恼,戴望舒的爱情之路也满是挫折。戴望舒对施绛年的爱大胆直白、轰轰烈烈,他感动了所有人,唯独没有感动施绛年,陷入爱而不得的窘境之中。之后的婚姻也是一错再错,再加上自卑与敏感的性格,诗人尝遍恋爱与婚姻的百种滋味。

爱情的苦痛让诗人拥有丰富的创作源泉,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诗人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刻。戴望舒是一个梦幻破灭后转向心灵自诉的诗人,代表了“五四”落潮后一代知识分子“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的处境,感伤的时代让他成了青春病患者,对黑暗时代的不满无处放置,诗人就选择了远离社会的个人的世界。

江南的忧郁侵入了诗人的骨髓,外表的缺陷让他遭受精神的折磨,感情的坎坷让他尝遍百味,时代的沉寂让他无处安放理想。诗歌成了完美的感情寄托形式,而“青色”拥有表达隐晦与含义丰富的特质,刚好和诗人的气质相符,如此,青色便频繁出现在戴望舒的诗作之中。

戴望舒诗中的青色可以还原为黑、蓝、绿三色,也可理解为多色,与“青”有关的“青春”被用于对立面,这些都是诗人在单一中求复杂、求多变的艺术表现技巧,诗人的绝望、寂寞、忧愤、喜悦、希望、宁静等心理状态也在这一颜色中得到完美的表达。“青色”本身就有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品格,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诗人横向借鉴西方文化,并将西方文化与纵向所继承的中国文化完美融合的精华,更是诗人自身气质与人生经历的产物。总之,“青色”就是戴望舒自己,是他传达爱情和生命体验的朴素简单又内涵丰富的颜色。

[1]戴望舒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2]戴望舒译诗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王卫湘.解读戴望舒诗歌的色彩密码——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7).

[4]曹振华.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变迁[J].宜宾学院学报,2014(8).

[5]胡光付.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情感自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6).

[6]宋凤娣.青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J].山东大学学报,2001(1).

[7]袁景.法国印象派的色彩[J].大舞台,2012(2).

[8]李欣.李金发诗歌中的色彩意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

[9]谭德晶,高颖君.论戴望舒诗歌古典性意象的渊源[J].求索,2008(3).

2019—02—20

张金玲(1993— )女,四川德阳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I207.2

A

1673-4564(2019)02-0013-05

猜你喜欢

戴望舒青色首诗
青色的海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戴望舒《雨巷》(节选)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秋天的梦
烦忧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青色草原上的关爱情
青色纸,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