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2019-03-05
高中语文知识多而杂,教学也应该是多方位的。高中教师不只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苏教版教材逐渐弥补了这一缺陷,在理论中注入了活力,加入了许多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
一、苏教版教材内容分析
必修一大都以“青春未来”为主题,还有对家的思念,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和老舍的《想北平》,教师播放的演讲视频如此震撼,顺势在班级组织了演讲比赛。必修二围绕“生命”来写,意在告诉我们珍惜生命,最令人感动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还特地去看了欧·亨利的各类作品。必修三介绍了语言的魅力,但我最喜欢的并不在此,把语言玩得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在东吴舌战群儒让人很是痛快。必修四中的精华当属《蜀道难》,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记忆犹新。必修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之悲痛不是常人所感。
二、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1.情景模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课本教学任务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书中的真实情感。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领学生闭上眼睛,慢慢体会黑暗的感觉,也可选某位学生去做一些固定的、基本的动作,并说出内心的感受。
2.朗读经典
朗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在张志强老师的公开课上便设置了两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读的时候重音的不同,传递给我们的意思也不同,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比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另一种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这是教学上的一种突破,值得借鉴。
3.大胆想象
想象力足够丰富,学习知识便可以游刃有余。如《想北平》《江南的冬景》《雷雨》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让学生想象北平大雪飞扬,江南细雨漫漫,大事发生前的雷声阵阵。学生翱翔在想象的天空,思维发散到古今中外,是加深记忆的良策。
4.交流讨论
最值得交流讨论的当属《红楼梦》,个中滋味不同见解,不是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红楼梦》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品析《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名篇,小组内讨论,积极表达自己想法。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语文,去了解名著。
5.课后反思
课堂的学识只是初步体验,课后的学习才能巩固加强。当我们学到《我与地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说学这篇文章的感受,深层理解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不仅在学习上得到知识,更要在人生上得到感悟。
三、高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1.培养善于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是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不会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便没有一个总体的学习脉络,即使学生学会了教师教授的知识,也会很快忘却教师给出的重点。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有限,仅靠一两篇文章是不会明白鲁迅先生作品的内涵的。这需要我们把学过的文章分类综合起来去感悟鲁迅先生所感。像《呐喊》中《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这一类反映社会的篇目,表达的中心是一类的;而像《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是对故人故事的怀念。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也能使学习更加便捷有效。
2.培养发散式思维
语文学习中,阅读做不好,大部分原因是思维不活跃,看到的文字就是文字,想不到它的意境与内涵。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就把景色描写得很细腻,每一个词都经过精雕细琢。教师可以进行思维引导,把文章中某几个词换一下,让学生体会下两者的不同;也可以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要顺着文章去想象荷塘的美景:“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片片的荷叶笔直地立着,偶尔随风拂动,荷花还未开放,零星地散着,这是多么美的意境。
还有下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将静态的事物人性化,视野中慢慢浮现昏暗的景象,池下时不时传来清脆的虫声。极富有想象力的一幅画,忍不住多读几遍。若学生都有这种自我陶醉的想象力,对于文章的理解与学习会有莫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做得还不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为了教而教。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若是没有学习语文的思维,灌输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