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实践的名著整本阅读实施路径
2019-03-05
江苏省自2004年高考独立命题以来,文科加试中名著考查题占据加试分值近40%。从近几年高考加试名著命题来看,命题者设问的角度日益细致,若依然用以前的法子学生就难以斩获更多。这种命题思想“倒逼”教师与学生重视原著阅读,在此基础上把握环境、认真梳理情节、拥有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解读,用“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指引名著阅读。201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新加入了名著阅读篇目《家》,结合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回归原著,初步梳理
在阅读原著的第一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梳理。明晰每一章节重要的环境、情节、人物。譬如解读第一章时,应把握当时的社会环境,对高公馆外在陈设的描摹,透露出外在环境对人性的压抑,而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与现实不相符合。
在重点情节的梳理上,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把握三兄弟的爱情纠葛,譬如觉新与梅芬、觉新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除此之外,重点把握鸣凤之死、觉民逃婚、血光之灾、觉慧出走等情节。
在对人物的把握上,可以以觉新为例。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的命运带上了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剧感。无论是拈阄成婚,还是与各位长辈的周旋,他都以一个顺从者的形象示人。在与弟弟们的沟通中,他又不自觉地充当封建制度维护者的角色。然而他的自我牺牲并没有换取家庭的和谐,梅之死,瑞珏难产而亡,一系列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他面前,最终面对觉慧的离家出走,“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算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
二、跳出原著,细细比较
学生读完《家》后的第一感觉,便是觉得《家》与《红楼梦》有不少地方存在着相似之处。尤其是两部作品中的某些女性形象,譬如鸣凤与鸳鸯、梅芬与黛玉、瑞珏与宝钗,她们之间有着太多或经历或性格或为人处世的相似点。那么就让我们以鸣凤与鸳鸯为例,走进她们的内心深处,细加揣摩。
鸳鸯是贾母房中的大丫头,将贾母房中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深得贾母欢心。当贾赦看中鸳鸯时,鸳鸯在遭逢邢夫人、嫂嫂、哥哥的轮番“轰炸”后,依然不为所动,最后贾赦越逼越紧,鸳鸯便在老太太面前表示了死难从命的决心,抗婚成功了。然而在老太太百年之后,鸳鸯自知在贾府难有立足之地,最终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鸣凤九岁时便没了母亲,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妇女”领走,送到高公馆里做了婢女。“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鸣凤渐渐出落成一个美丽的青春女子,她与三少爷心心相印,觉慧成了她劳苦日子中的唯一光亮。而当周氏转告鸣凤63岁的冯乐山看中她时,她跪在周氏面前痛哭失声:“太太,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宁愿受冻挨饿……我不情愿给人家做小……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冯家去……我怕,我怕过那种日子……太太,我不能去啊!”视觉慧为救命稻草的鸣凤在“投湖”前想找三少爷倾诉,可觉慧忙于手中事务,无暇顾及鸣凤的感受,鸣凤在凄怆之余,意识到她与三少爷是两个世界的人,最终投湖自尽。
鸳鸯抗婚与鸣凤之死都是以悲剧结局收场,她们都选择用“自缢”或“投湖”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们的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其实质在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忠于主人”的奴隶思想,她们唯独没有考虑自身生命的可贵性。
三、对话原著,尝试写作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写时,总会不时地做一番比较。当学生阅读过整本书后,在写作时应用的素材会不自觉地使用已读书中的人物。譬如在写“美的祭奠”(世上最让人无法消受的是对美的祭奠)这一新材料作文时,不少学生会关注他们所接触到的有着不幸命运遭际的女性群体。譬如:鸣凤、梅芬、瑞珏,为她们的境遇扼腕叹息,进而更为珍惜我们当下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如写“比”这一作文时,我们可以横向比较《红楼梦》与《家》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思维深化,写出较有立体感的文章。
当然,这里的写作不应是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写作,也可适用于随笔、小练笔等写作形式,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人物进行比较观照,不时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物的思考,建构丰富独特的个性素材库。
总之,运用“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来关注名著阅读,不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应试需要,更可让他们在名著的浸染下强化大语文意识,实现语文学科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稳定的人文素养的目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也应静下心来做学生阅读时的指引者,传授恰当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实现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