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深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19-03-05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思想,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但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而且是对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升华。但是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阅读理解试题的解答,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这样放牧式的自由阅读方式,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不能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一、自我感悟,使学生知其然
阅读是基于自我理解和自我感知的,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就必须使学生多阅读文本,多理解和感知文本,从而让阅读的内容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交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在阅读前要让学生好好地了解文本的作者,了解其内心世界,作品写作的背景等,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投射,带着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走进作品。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
基于自我感悟的阅读方式,给了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的机会,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初衷。例如,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祝福》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掌握了鲁迅所说的“祝福”的真正意义,教师还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离婚》《幸福的家庭》等,学生在读过了具有相同社会背景的作品后,就可以充分了解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他们在生活中遭受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迫害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理解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完全体会到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找出祥林嫂的惨死和“祝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像祥林嫂那样的穷苦百姓不能得到“祝福”?为什么得到“祝福”的祥林嫂类的穷苦大众必然要面对死亡?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表达出的意义,就能够不断深入地发现问题,就能够提高自己的深度阅读能力。
二、品鉴转化,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如果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品茶悟道的过程,则品味和顿悟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认真和深入地阅读文本材料,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品鉴和转化后,就可以从中体会到所以然,就可以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在多元的对话中感悟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品鉴与转化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认知的深度。
例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让学生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并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品鉴与欣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品鉴烛之武的品质和性格,就可以探究出烛之武能退秦师的必然性,这就能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学生对本文的品鉴,对烛之武性格的品鉴,对烛之武生平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烛之武不但非常勇敢,而且非常爱他的国家,否则面对强大的秦国,烛之武是不敢独身前往秦国当说客的,而且能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烛之武,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之亡》,让学生体会到晋文公重耳的艰辛与不易,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烛之武能退秦师绝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下了很多功夫,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磨难后,才获得了成功。通过了解烛之武成功的必然,进而了解经历过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的晋文公重耳是怎样在郑、卫、曹的侮辱中成为春秋霸主的。深入阅读基础上的品鉴转化,使学生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多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三、共鸣升华,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内容产生共鸣和深入感受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精神洗礼,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深度体验与感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产生的共鸣,让他们多进行自我审视,多针对文本表达的主旨大意进行自我揣摩,从而使学生获得的阅读感知和文章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写作意图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可把学生的眼睛蒙上,并让他们在教室内走几圈,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眼睛看不见时前行的痛苦,体会到生活在黑暗中更会让人产生不安与恐惧心理。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感知后,就可以让他们阅读文章中的这段文字:“每当我不高兴的时候……我的坏情绪就不见了。”从这段话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哭泣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可让他们对此展开自我评述,并通过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会到另一番别样的思维感知。
总之,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必须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多给学生拓展和揣摩的机会,使学生产生新鲜的奇思妙想,获得深层次的阅读感悟,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