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氓》深度学习看语文核心素养建构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构深度语言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是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深度学习是以理解学习为基础,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并让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学习。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大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追逐的终极目标,它从深层上体现了人们对教学目的与意义的追问。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属性和深度学习的特性来看,它们都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包括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和语言梳理与整合三个方面。

1.学习比兴手法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卫风·氓》)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④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路遥《人生》)

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比兴手法的内涵,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我从纵横向两个向度整合了与比兴手法相关联的学习材料:有同时代的《关雎》、有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又有当下的陕北信天游。这样便将孤立的比兴这一知识要素有机地联接起来,引导学生将比兴知识以整合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这样的深度整合,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宋代朱熹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内涵,而且通过从古至今的群文深读,还会发现比兴手法的使用源于民间。

2.建构“未见……既见”重要句式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汝坟》)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出车》)

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支弁》)

一个时代的作品,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呈现相同或相近的表达形式,体现共时的语言特点。为了弄清“不见……既见”语言句式的特点,我仔细阅读《诗经》,发现有好多类似句式,还发现它是用于对比情境中,表达前后不同的情愫,常是先忧苦后喜怿。这样通过整合关联的语言材料,就能在深度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探究中理解、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3.以形索义,理解“爽”字的文中语境义

汉字是表意的,它的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根据字形揣摩字义是中国训诂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氓》中“女也不爽,二三其德”句,好多学生都把它理解为“女子内心不爽快,男子感情不专一”。为了真正理解“爽”的语境义,我采用以形索义法,从两种角度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爽”的含义。

爽,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人左右腋下有火,表示明亮。本义:明亮;亮。东汉许慎《说文》:“爽,明也。”后来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明亮—畅快—明白、明智—开朗—开阔。

爽,会意,由“人”和四个“×”构成的,其中“×”是相交的意思,是指一个人与水相交后又与风相交。又引申出一个人同时与不同性别的两个交好。这样就违背了自己的诺言,由此产生违背的意思。后来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差错、丧失、败坏的意思。

据形索义,学生通过对“爽”的两种不同解读的比较,再结合具体语境,便悟出“女也不爽,二三其德”中的“爽”不是爽快之意,而是“违背”的意思。同时学生还能结合下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诗句进行印证式再注解。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发展与提升”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运用,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1.从对“贸”“贿”“贫”的解读学习用文化结丛法理解字义

文化结丛,又叫文化丛,是一定文化特质的集合或组合。一种文化特质,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有关的文化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作为文化丛结共同存在的。《氓》诗中“贸”“贿”“贫”三个字都有“贝”字部首。“贝”是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是贝壳的象形,商朝用贝壳做货币,由此产生货币的含义。可见“贸”“贿”“贫”与经济财富有关。贫,由“分”和“贝”构成。意思是把钱分成许多份,由此产生钱少的含义,引申为贫穷和缺少。“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可见女子嫁到男子家,食物缺乏,生活贫困。贿,由“贝”和“有”构成,“有”字表示手中拿着肉,整个字意思是拿贝换取好处。《尔雅》:“贿,财也。”可见“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是财物、礼物,也就是女子出嫁的礼品。贸,易货而求财。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戼”作声旁。《说文解字》:贸,易财也。从贝戼声。

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特点。同时,经过“贸”“贿”“贫”这三个字的分析,明确“贝”与经济财富有关,这样就可以类推“赉—赏赐、给予”“贾—做买卖”“赇—贿赂财物”“赒—救济”“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贳—赊欠”“购—重金悬赏”“赓—抵偿”“贶—赐与、赏赐”“贽—初见尊长的礼物”“质—以财物作抵押”等与“贝”有关字的字义,如此,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

2.鲍鹏山认为:“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评价。

为了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我又列出宋代朱熹、现代钱钟书对卫女的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辩证思维。

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朱熹)

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钱钟书)

通过比较阅读,运用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审视卫女的现象,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在探究中,学生认为:朱熹是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对女子持完全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女主人公因感情而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由于婚后生活的坎坷,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刻的痛悔。钱钟书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出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鲍鹏山的评价角度比较新,对女主人公给予了赞美,只是对一个遭受婚姻伤害的女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同情。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以及美的表达与创造上。

1.感受《氓》中“矣”的虚词美

《氓》中的语言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押韵句,且常采用双声叠韵词或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不光实词使用富有韵律之美,虚词的使用更具独特之美。如: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文言虚词在诗歌中往往有一定的表情达意的功能,通过深读品读,可以从中探究出美的韵味。上面这段文字中句句有“矣”,但表情达意有别。第一个“矣”开始陷入沉思,起调缓慢而低沉,想到自己多年的任劳任怨;第二处“矣”语调加重升高;第三处想起丈夫的不仁和凶暴,满腔悲愤,语调更高;第四处无奈投靠娘家后,却遭到家里人的嘲笑,进退两难,更加热烈而高亢;至此回忆已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最后一个“矣”落下来,缓慢而低沉。一个“矣”字读来富有美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之美。

2.鉴赏卫女形象,感受形象之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比较深读:

①《诗经·卫风·氓》中的弃妇形象。

②《诗经·郑风·遵大路》中的弃妇形象。

③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的弃妇美狄亚形象。

④舒婷《致橡树》中的女人形象。

这一组材料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国内到国外对不同情境下的弃妇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同中找异,同是遭弃,卫女既没有像《遵大路》中郑女那样,面对男子的抛弃而苦苦哀求、纠缠不休,颇失自尊;也没有像《美狄亚》中美狄亚那样,面对男子的背弃而报复性地烧毁新娘、杀死孩子,残暴无情。通过深度阅读,进一步加深了对卫女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一形象的理解,也提高了审美的境界。

学生在比较中深度阅读,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读出人物个性鲜明,直指苍穹的西方文化特质和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的价值追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舒婷《致橡树》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明白女人“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让女人成为既独立自尊,又分担共享的生命个体。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品理解经历词句理解、主旨理解和文化理解三个阶段,它是由浅入深的三个理解层面。深度教学一定要深入到作品的文化内核。“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获得和提高的过程。

《氓》诗的深度学习也要进入文化理解这一层面。我们不妨从诗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这一文化现象来加以说明。诗中女人公分别用“氓”“子”“尔”“士”等来称呼男主人公。“氓之蚩蚩”中的“氓”,是平民之称。《说文解字》:“氓,民也。”诗开篇用“氓”相称,合乎恋爱初级阶段,体现客观性。接着“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三句连用了“子”。从文化心理看,对人以“子”相呼,是尊敬和仰慕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同时有亲切、亲昵的意味。女子称男子为“子”,反映出男女感情由疏远向亲近拉近,心理距离也开始缩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句中连用“尔”,此“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这一“尔”字的直白用语,由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的突破,既是两人心理距离的缩短,也是情感距离的再拉近,写出女子对男子心理上的接纳。正是这样,才有了女子“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迫切和果敢。然而一旦婚变,女子便用“士”来称男方。“士”是男子的通称。一个“士”字的称呼,说明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开始拉长,感情开始出现裂痕;这个称谓也说明女子对自己曾经热恋的男人已经失望,对自己苦苦支撑的婚姻已经心力憔悴;同时,这个称谓也把女子对男子的指责和批判由个体指向了像氓一样“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一类人,这使诗歌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升华。从称呼的变化分析人物情感的转变,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诗中的“媒”“卜筮”等词语,与古代婚俗有关;“总角”与古代年龄称谓有关,对这些古代文化知识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旨。

猜你喜欢

建构深度语言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语言是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